在市場有一定資歷的投資人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有時候操作時的感覺特別好,買了就漲,賣了就跌,真可以用「股神」來形容!可是有些時候,情況卻恰恰相反,好像運氣特別差,自己買什麼股票,股票就跳水;賣掉之後就噴出。新手有新手運,「見山是山」,對著盤面上千檔股票,心裡沒有雜念,「我的心裡只有你,沒有他」,這時候的感覺通常是對的。而一旦操作一段時間之後,由新手變成了老手,就會開始變得「見山不是山」了,心裡也會開始有想法,想著「我是不是你最疼愛的人」,這時侯是最危險的狀態,如果會不幸從股票市場畢業,通常都是在老手階段。經歷了長時間獲利與損失交雜,才會由老手轉變為高手,又回到「見山還是山」的境地。這時候心裡能控制雜念,「我昧甲你攬牢牢」,這時是真正的頓悟階段,從感覺昇華到了直覺。
接下來你可能想問的問題是,盤感是不是天生的?為什麼有些人的盤感比較敏感呢?絕大多數的人並不像電影裡面所說的是「骨骼精奇,是百年難得一見的練武奇才」天生就對股票市場的走勢敏銳。多數人還是透過在市場上不斷訓練、累積經驗後培養出來的盤感。好比,我最近看了一部美劇⟪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講的是一位很有天份的西洋棋女神童的故事,她的學習速度快,手感好,但是要想成為職業棋手或是世界冠軍,還是要透過大量的訓練才行。
證券公司的營業大廳,有很多婆婆媽媽可能只是去聊天的,其實也沒什麼下單,甚至也沒認真看盤。但也是有些資深股民到營業廳看一眼電視牆上的密密麻麻的紅綠閃爍的文字與數字,就知道最近能不能做,有沒有機會。他甚至不需要電腦線圖。為什麼呢?因為他天天看,幾年如一日地看!當天的走勢自然在他的腦袋裡畫出一根 K線。這是體現交易的藝術性的一面。不同的眼光看同一張圖表,所看出的內容是不一樣的。
我很幸運在幾年前曾經當過營業員,我可以專職的看盤,而且因為客戶有的交易期貨,有的交易股票,還有的交易權證。有的做中長線,有的是當沖,因此我時常要在長短各種不同的時間的圖表中切換。我常常感覺在那幾年的時間裡,看了一般人十年看線圖的數量。而且因為客戶都有錢在裡面輸贏,我的印象也就更深刻。因此如果想要有系統地學習或是訓練盤感,每天在股市開盤時盯著電腦是沒用的,因為一天的大盤只有一根K線,今天行情在盤中的震盪也可能只是噪音,對於你訓練沒有太多幫助。我的想法是找到技術分析相關的書籍,翻看大量歷史圖表。我們暫時不討論技術分析的有效性,但是技術分析的書籍,都會有大量的圖表,顯示符合技術型態的線型,這是讓你快速從歷史圖表中找到規律以及加深印象的好方法。
第二個有效的方式是,收看重播的歷史數據或是線圖。有些股票網站可以讓你使用歷史數據重播的功能。也就是在過去的線圖每根K線可以在幾秒內逐一的重現。你可以從過去的線圖當中,去執行你的判斷,然後再印證你的分析是否與事實的方向相符。我比較常用的免費網站就是TradingView,它可以讓我重播美股的標準普爾500指數、台灣加權指數,也可以切換成個股,或是轉換成加密貨幣等等的線圖,然後歷史線圖一邊重播,你可以一邊試著解盤。
最後一個則是,每天紀錄,同時試著對行情做預測。其實我會做這件事情,也是被工作逼的,大部分人恐怕很難持續做這件事。但是每天用簡短的文字紀錄你對行情這幾天走勢的觀察,以及你判斷的依據,是協助你建構「盤感」的有效方法。舉例來說,我針對剛剛從櫃檯人員轉任的新理專,就會要求每天針對全球主要股市、商品價格、公債殖利率、等等的報價,每天在晨會時報給其他同仁聽,也因此我們的新理專在這三個月都要提早上班,抄寫完相關數據。這個目的就是讓新理專,透過每天抄寫數據,建立對全球金融環境的盤感。
總結來說,盤感是透過對大量圖表的觀察形成的對各種形態的直覺反應。也可以說是對於各類金融數據的點位的敏感度。這種感覺與西洋棋上的棋局相似,看到固定的開局時不必進行長時間的思考與計算,會自然的落子在最有利的位置。交易中的棋局就是形態,許多投資人都能講出一口好的形態,他們也能夠總結出自己認為有效的形態。
當然有些基本面為主的投資人,對於技術型態並不這麼認同,但是如果能有一部分相關認識,對於一些短線上的震盪,則可能會更有掌控感。甚至基本面投資人只需要掌握幾種最常見的形態,那麼就可以說你對這幾種形態有了盤感,如果需要加碼或是獲利了結,你的判斷的精準度會更高。
對於一些新手投資人,可能現在你還不能把你最有信心的形態從眾多形態中很清晰的分辨出來,同時堅持只在你最有把握,最容易賺錢的形態時才進場操作。但其實除了花時間去學習跟練習還有紀錄以外,並沒有更簡單的方式,你可能會希望有程式或是有個老師可以直接告訴你該怎麼做,但其實最後走一圈回來還是要靠自己的。
你常用的技術型態有哪些呢?你會使用哪些工具來協助你建立盤感呢?跟大家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