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國人的理財觀念普遍認為應該要為子女留下財富,甚至主流的財富管理思想會將「財富傳承」列為人生最後且最重要的規劃項目。相對於「財富傳承」,「零資產」理念則是希望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充分利用自己的財富,從而達到最大程度的個人滿足和幸福。核心就是希望在生命的終點時,個人的資產接近於零,也就是在有生之年充分利用了所有的財富。
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金錢不是萬能的」 、「人生短暫,及時行樂」這幾句話,三不五時也會出現在書籍、雜誌或是社交軟體短影音上,但在一時的觸動之後,似乎無法留下些什麼,也沒有辦法形成一個明確的行動指南或是策略方向。「蚱蜢與螞蟻」的寓言故事一直讓我印象非常深刻,螞蟻一整個夏天都非常辛勤的工作,故事的最後,外面正下著大雪,而他們在溫暖的火爐旁享受晚餐。蚱蜢都在玩樂,當冬天來臨,他只能被活活凍死,更令人心碎的是,他還抱著他心愛的小提琴。這個故事過度的誇大了節儉與延遲享樂的美德,但卻犧牲了其他的一切。當然,蚱蜢如果有提早準備一些食物過冬,他就不會被凍死。因此「零資產」理念其實是希望能夠在玩樂與工作之間取得平衡。
然而金錢與幸福的關係到底是什麼呢?
評估個人幸福與金錢支出的關係,首先需要理解幸福的多維度特性。幸福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還包括心理、情感和社會層面的滿足。社會科學研究表明,金錢的邊際效用遞減,即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後,額外的金錢對幸福感的提升作用逐漸減弱。因此,評估時需要考慮個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階段,確保支出能夠有效提升幸福感,而不是盲目追求更多的物質財富。另外,不同支出方式對幸福感的影響也有所差異。例如,研究表明,花錢購買體驗(如旅行、學習新技能)往往比購買物品(如電子產品、奢侈品)更能提升長期的幸福感。事實上,「人生就是體驗的總和」,你的人生的每一天,或是ㄧ生只有一次的體驗,加總起來就是你這個人的全部。
記憶股息
人生的體驗除了體驗的當下你會獲得幸福感,在體驗結束之後,幸福感還有可能持續更長的時間,就好像你買股票領股息一樣,在未來的日子裡會不斷地為你帶來快樂和滿足感。這就是「記憶股息」的概念。與其將金錢存起來等待未來某一天再使用,不如現在就利用這些金錢創造有價值的經歷。這樣,你不僅能夠在當下享受這些體驗,還能在未來的日子裡透過回憶這些體驗獲得持續的快樂。相較於傳統的理財觀念強調儲蓄和投資以確保未來的財務安全,記憶股息則強調在當下利用金錢創造能夠持續帶來幸福的體驗,這種幸福會像股息一樣會持續存在。
既然年金是退休規劃時的最佳選擇之一,為什麼多數人仍不購買年金?
談到退休規劃的產品,通常我們會提到「年金保險」。購買年金保險時,保戶通常會支付一次性或定期的保費,同時可以選擇在未來某個時間點(這段期間就是年金累積期)之後開始定期的領取年金給付。年金保險的主要優點之一是它能夠提供穩定的現金流,這對於退休後沒有固定收入來源的人來說尤為重要。這種穩定的收入可以幫助保戶應對生活費用、醫療費用以及其他未知的開銷。傳統的年金保險,年金累積期的利率,都是由保險公司保證提供一個固定的報酬率。除了傳統的年金保險,還有一些變種產品,如利變型年金和投資型年金年金。利率變動型年金保單累積期的利率,有固定的預定利率,由保險公司保證,同時還有變動的宣告利率,則是不保證的。投資型年金的支付額與投資標的表現掛鉤,可能會有較高的報酬率但也可能較低,存在投資的風險。
然而,年金保險的概念極佳,但是實務上購買年金保險,然後在累積期之後,進入年金給付的人少之又少。主要是傳統年金報酬率相對較低。同樣是投資型年金,如果自己投資在股票或債券上,可以獲得更好的收益。主要的原因來自費用問題,多數年金險必須負擔管理費,這些費用都得由你來承擔。
其次,購買年金險的門檻也相對較高。如果投入的金額太少,到時候所領回的錢也不多,就顯得沒有意義。例如,假設你希望在退休時一個月能領2萬元,那麼你所需投入的金額至少要達到幾百萬,這對許多人來說是難以達成的目標。
更重要的是,年金險的資金使用並不靈活。一旦開始進入年金給付期,你就不能隨意解約。如果突然需要一大筆醫療費用或意外支出,年金險是無法動用的。最後,許多人更喜歡自己掌控財富,不願意將錢交給保險公司管理。事實上,很少有人真正去了解年金,這也是為什麼年金險沒有被廣泛購買的原因之一。
如果不能靠年金險,還能怎麼安排?
4%法則這個法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4年,由金融顧問William Bengen提出。他透過歷史數據分析得出,4%的提取率在大多數市場情況下都能夠維持投資組合(作者假定為股5債5)的長期穩定。4%法則的計算方法相對簡單。首先,計算出你的投資組合的總價值,然後,將這個數字乘以4%,得到你每年可以提取的金額。例如,如果你的投資組合價值100萬美元,那麼你每年可以提取4萬美元。
儘管4%法則在過去的數據中顯示出一定的有效性,但它並非萬無一失。市場波動、通貨膨脹和個人支出變化都可能影響這個法則的適用性。舉例來說,2022年之前因為長期債券報酬率一直處於低檔,為了確保收益在長期能夠有更好的收益,我建議可以調整初始投資組合配置為股六債四。而未來提領的數字也會因應通膨及總體經濟的變化而做略微調整,唯一要考慮的重點則在於不要因為要取得更高的提撥率,而加大股票的投資部位,畢竟隨著年紀的逐年提高,我們會需要的是降低風險的暴露,而非提高。
總結來說,零資產(Die With Zero)強調的是努力工作賺錢與生活體驗的平衡,首先,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和優先事項,明確什麼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無論是家庭、旅行、教育還是健康。只有在清楚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後,才能更好地規劃每一筆支出,以實現最大化滿足。研究表明,花錢在體驗上,如旅行、學習新技能或參加活動,往往比購買物質商品帶來更持久的滿足感。這些體驗不僅能豐富你的生活,還能創造難忘的回憶。
其次,制定一個詳細的預算計劃。預算不僅僅是控制支出,更是一個工具,幫助你將資金分配到最能帶來滿足感的地方。通過記錄每一筆支出,你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消費習慣,並做出相應的調整。投資於體驗而非物質。確保為未來做好準備。創造生活的記憶與體驗很重要,但為未來儲蓄和投資同樣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