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談食材⎪欲罷不能的困境-沈沒成本

Bill Yang
Nov 11, 2020

--

因為寫開箱文的關係,我三不五時我就會在博客來上面,搜尋剛剛上架的新書,然後看書名適合就會結帳。當我開始讀這些收到的書的時候,總是難免會遇到很難讀的書。我甚至會懷疑到底是因為我程度不夠,看不懂作者要寫的內容,還是翻譯太差。但畢竟我已經花了300多塊錢了,是不是至少要能夠寫成一篇文章,才不會一無所獲。就這樣我會堅持個好幾天,至少看完一半了,最後我才會得出一個結論,實在是作者寫得太差了,害我看不懂。心理學家曾經向一群25~40歲的民眾做過一個有趣的調查,詢問他們,假設他們花了20塊錢買了電影票去看電影,但看了二十分鐘就發現這部電影很難看,這時候他們會選擇繼續看呢?還是離開去做別的事?83%的人會選擇留下。但如果情境換成是一部免費招待的電影時,則只有18%的人選擇留下來。其實跟我一樣,我們都遭遇了無法逃脫的困境:沈沒成本。沈沒成本在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也經常影響投資決策,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題目。

1962年英國與法國政府簽署協議,將投資鉅資研發超音速客機,並且約定雙方將各自承擔一半的研發費用。由於超音速客機的引擎造價高達數億英鎊。整個飛機的設計走的是科技感,內裝充滿豪華的風格,當然由於造價不菲,而且超音速飛機是一個非常先進的技術,因此即便計畫初期就不斷的有質疑聲浪出現。然而由於英法政府極力想要扶持國內的航空產業,因此還是全力投入。這架飛機就是有名的:協和式超音速客機。

很快的,英法兩國就發現投入的研究經費急劇增加,協和式客機試飛過程至今仍然保持著多項記錄,原型機、預產機和首架量產機共試飛了5,335小時,當中2,000小時是超音速飛行,試飛總時間遠遠超過同期同等大小的次音速民航客機達4倍之多。隨著研發工作的深入,他們更是無法做出停止計畫的決定。1976年協和式客機正式投入運營的時候,英法兩國的投資已經超過了八億英鎊,是當初預算的6倍之多。但由於協和式飛機的音爆、起飛噪音、污染嚴重、油耗巨大和維修成本太高,前後只有16架飛機投入運營,巨額的開發成本根本無法回收。過程中,如果英、法政府能及早放棄飛機的開發工作,將能夠減少損失,但他們沒能做到:因此也有學者稱之為協和謬誤。

在這裡,我們說英法政府遭遇了「沈沒成本」效應。所謂沈沒成本,指的就是已發生或已經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這其實並不難理解,日常生活中,不管你是對一件工作或者只是去菜市場買個菜,只要你有投入時間、精神、或是金錢,只要你想做的這個事情沒完成,你就會白白浪費先前所做的一切。如果對之前所投入的成本過份執著,只會不斷繼續先前的錯誤,終究導致更大的損失。

到底為什麼我們會不自覺得陷入「沈沒成本」的協和謬誤之中呢?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汀格提出「認知失調」,也就是當我們一旦對某項目的任務進行了支出,那麼任務的重要性就會被自動高估。跟先前沒有投資的情境做比較的話,這種高估會導致對任務進一步擴大資源支出。然而這種高估,會隨著時間而慢慢遞減。舉例來說,當你辦了一張昂貴的健身房會員卡,這張卡能不能督促你去健身呢?可能有兩個效果,第一個是你花了錢,但你卻沒去運動,你老是會想到你浪費了這張卡,因此我們會看到有些人專門去健身房洗澡,就是想給自己一點安慰。另一個因為不需要每次去都花錢,你的感受會更好,更願意進健身房。但是如果一年繳一次費用的話,只有在剛剛繳費之後的那幾個禮拜,你的心疼程度是比較高的,之後你就連去洗澡都懶了。學者稱之為支付貶值(payment depreciation),也就是沈沒成本會隨著時間而慢慢降低。

我們常常勸告投資人,停損點要設在15%以內,這麼設定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損失達到20%,則股價必須要反彈25%才能夠回到100。第二個原因則是損失超過15%,停損的難度會提高很多。超過這個數字以後的「不甘心」程度會越來越高。沈沒成本也就越來越大,更不願意壯士斷腕,最終難以自拔。如果可以在股票發生虧損後能夠及時停損,就可以把損失降到較低的限度。

具體來說,我們該怎麼做可以減少沈沒成本對我們所造成的不理性影響呢?我們必須在事先為這個項目設定一個停損點,一但超過這個範圍就要進行損害控管。然而因為失敗所導致的自尊心與自信的傷害,令人難以跨出這一步。關於這一點,我們或許可以參考谷歌X實驗室的作法。我想大家對 Google 自動駕駛汽車和 Google 眼鏡應該都不陌生,這些都是由 X團隊孵育的產品。他們盡是在做一些「異想天開」的事情,當然也是天天在失敗,谷歌是如何讓失敗成為一個「正常的事」的呢?

答案也很簡單,就是鼓勵「盡快失敗」。在 X 團隊,計劃進行中大家會盡其所能做各種嘗試,希望專案能夠成功。但如果他們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專案無法成功,團隊成員就會馬上中止計劃。因為,他們會因此得到獎勵。不論是從同事來的掌聲,或是從實驗室負責人而來的擁抱和擊掌,也可能因此得到晉升機會。當專案結束,還會分紅給每一位有從事此專案的成員。也許我們在股票停損之後,反而應該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鼓勵自己是一個走出「沈沒成本」效應的好方法。相較於陷在泥淖越陷越深,谷歌的「失敗獎勵」其實是一個更節省成本的方法。

我有時候會計算,總共停損了幾次,當停損越多次,我就會越開心,我想我距離找到對的進場點更近了。你在面對停損的時候,有什麼方式讓你更愉快地面對嗎?跟大家聊聊。

--

--

Bill Yang
Bill Yang

Written by Bill Yang

Podcast⟪比爾的財經廚房⟫主持人,本節目榮獲Himalaya最佳人氣財經類節目。Spotify 財經類Top 5 Apple podcast 投資類 Top 5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