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3–22去中心化是個偽命題

Bill Yang
Jun 26, 2022

--

Solend社群(一個基於Solana網路的去中心化金融借貸平台),最近曾經有一個提案,授權可以在有「緊急情況」時,接管某些鉅額交易的帳戶,來避免流動性危機。這就好像是授權,在國家沒錢的時候可以直接接管郭台銘的財產一樣,這聽起來真的是非常魔幻,匪夷所思。但他真的被提出來,而且還通過了!當然,後面還有續集跟變化,我們待會接著聊。我們先談談「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機制的技術簡單明瞭。區塊鏈的設計中沒有中央權威機構。網絡中的每個參與者都擁有平等的一票投票權(one equal vote)。參與者作為節點參與區塊鏈的運行,這些節點實際上是參與者擁有或使用的主機,可以在每個交易區塊通過時運行共識算法。如果網絡中至少51%的節點認可交易,那麼交易就可以進行,隨後,每個節點獨立地將交易信息添加至區塊鏈帳簿的本地副本。基於一節點一票(one node, one vote)的策略,即便沒有中央權威機構,區塊鏈也可以解決身份認證和交易驗證方面的挑戰。

然而,去中心化機制面臨的不只是技術問題。整個機制還涉及區塊鏈如何為某個解決方案定義並執行業務規則,誰可以作為網絡中的完整節點參與進來,以及如何根據參與者的貢獻來分配回報。也就是去中心化治理方法(決策、參與、商業所有權和監督)以及經濟模式(資金來源和回報分配)。而這兩個:治理方法與經濟模式正遭遇亟待解決的困境,或者他可能根本走不下去。

舉例來說:去中心化治理的理想是:參與者允許在沒有中央權威機構的情況下,在區塊鏈上記錄和執行決策。不存在任何單個實體或聯盟可以掌控區塊鏈創造的大部分價值。然而不幸的是,世界上除了比特幣以外的絕大多數成功的商業,都有一個中心化的人物或是組織。想到福特汽車你會想到亨利福特,想到蘋果你會想到賈伯斯,想到特斯拉你會想到馬斯克。事實上我們很難想像在特斯拉早年最艱困的時期,如果沒有馬斯克的孤注一擲、每天睡工廠,還有今天的特斯拉。為了避免中心化的決策失誤,我們沒有依賴去中心化,而是使用「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避免領導人在決策過程中的自負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可以發揮提前糾正錯誤的功能。

去中心化治理的困境

在區塊鏈中,去中心化決策代表演算法將負責執行程式當中的商業規則和決策。這也就表示,領導人必須放棄對決策的控制權,並且一五一十直白的說明某項決策是如何做出的,以便轉換成程式代碼。在區塊鏈領域,這些複雜的合約被稱為「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ecentralizedAutonomous Organizations, DAOs)。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相當於業務線的主體,在某些情況下,它們會包含業務營運所需的全部規則。作為獨立的業務,去中心化自治組織可以根據程式中的代碼做出全部決策,並執行所有流程。當然光用想像的你就知道,以這樣的方式交出決策控制權的理念就是很激進的。最多只有非常成熟而且日常瑣碎執行的決策流程(例如自動通知庫存不夠需要補貨或是定時發出會議通知預定會議室之類)才會被放至區塊鏈,然後才會擴展到庶務的管理和人力資源等其他流程的去中心化,而其實不管怎麼說,這些都只是一間公司最沒有價值的流程。而最有價值的商業決策、企業戰略設定、資源配置是不可能在DAO上面運行的。

以Solend的案例來說,透過去中心化的程式代碼,確實在日常借貸交易上可以很正常的運作,但遇到平台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將這個決策交給治理代幣持有者投票,顯然是個愚蠢的行為。Solend 平台上有一個用戶,它抵押了高達 570 萬顆 SOL(Solana 代幣),市值約為 1.84 億美元,相當於整個 Solend 平台借貸池的 95% 金額;與此同時,它借走了高達 1.08 億美元的穩定幣,同樣也是平台上借款最多的用戶。 Solend社群和平台方都擔憂,如果這個巨鯨因為各種原因一口氣倒出巨量的 SOL,將會讓幣價雪崩,同時發生流動性危機。因此社群發起投票,制定了新規則以規避風險。新的法規要求,當 Solend 帳戶借款數目超過整個借貸池的 20% 時,用戶將授權 Solend Labs 暫時緊急權力,接管該帳戶,並透過場外交易的方式,結清該帳戶的貸款,避免衝擊平台的營運。投票結果以 97.5% 贊成通過,投票比例剛剛好超過規定所需的 1% 門檻,以 1.13% 過關。而其中一位擁有 14,210 顆 Solend Token 的用戶投下贊成票,幾乎就代表了 1% 的全部意見。

然而,這項接管巨鯨帳戶的提案(SLND1)通過僅一天,就被 SLND2 提案反對,取消了緊急接管的權力。但為了消除巨鯨對於 Solend 的潛在風險,管理團隊再度提出 SLND3 提案,限制每個帳戶借貸金額在 5 千萬美元,提案通過後將會從 1.2 億美元上限逐步降低。

上面這個情境,即便我不是非常熟悉公司治理,但也可以簡單的判斷,當一個傳統中心化服務,在收到如此大的訂單的同時,就應該要有相對應的管理措施,以分散過度集中的風險。就好像一家銀行有100元的存款,但單一個客戶就借走了95元一樣荒謬。而這顯然不能兩手一攤推給「代碼即是法律」了事。但Solend並不是唯一一個做出這麼荒謬的事的Defi項目。

Defi不願面對的真相

Defi 目前面對著兩股壓力的夾擊,一是在 LUNA 事件過後,許多去中心化金融平台都開始思考,要怎麼應對傳統金融攻擊招式。其次,各國監理的壓力如影隨形。根據《Blockworks》報導,作為數據保護法規「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DPR,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的先驅,歐盟正計劃通過一項試點計劃,測試一種嵌入式 DeFi 監管模式。歐盟執委會在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現在需要重新考慮調整歐盟金融服務監管框架,以適應去中心化環境,因此將在今年啟動一個「嵌入式監管」試點項目,以便在未來「更好利用公共區塊鏈原有的數據透明度優勢」。監管者將能夠「藉由檢視區塊鏈交易數據,自動監測在監管框架下的合規情況」,這樣一來,市場參與者就不必像目前的金融體系那樣,需要主動積極收集、核實數據,並向監管機構提交數據。查核的對象將由「實體」轉換為「行為」。過去Deif組織宣稱,因為去中心化,無許可,因此無法掌握個別Defi客戶的真實身份,這也讓Defi成了防制洗錢或是金融監理的陰暗角落。事實上,這個思維的轉變,不針對實體監理而針對行為監理,更符合區塊鏈公開透明的屬性,如果這個監理路線可行,未來Defi將逐步被納入監管的範圍。

從另一個角度看,小心翼翼的閃避監理,正在危急Defi的持續成長。自從《華爾街日報》等媒體在 2021 年 9 月報導了 Uniswap 正面臨監管機構的嚴格審查以來,治理參與者一直小心翼翼。Uniswap協議就像是一個未經註冊的證券交易所。但另一方面,Defi支持者認為Uniswap只是一個軟體工具。公司和個人可以為他們的行為負責,但軟體工具不能。

由於監管風險,Uniswap開發者有很多提議都未能發表。實際上開發者已經寫好了,甚至修改了很多次,但從未發佈過。主要原因都是法律問題。這是每個人都很清楚的事情。其中的含義是顯而易見的,迫在眉睫的監管風險正在使 Uniswap 放慢腳步。

Solend提案並不是特例,Defi投票權的極度不平等分配讓許多人覺得沒有理由參與治理,因為他們的投票不重要。有實力的投資者可以在最後一刻突然出現並扭轉局面。小股東很難提出建議。同時,想像讓很多人形成自己的觀點並投票是不現實的。最好的解決方案要麼是讓他們授權給真正在意的人(形成一個董事會),要麼讓他們隨意的按照喜歡的意見投票。更多的授權和流程可以幫助激勵社群貢獻者。然而,作為一個更大社群的代表,其責任也不能被低估。就好像是獨立董事,參與治理需要大量的時間、專業知識和社會資本。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組織結構使這一過程變得簡單。

總之,雖然 Solend 解除危機,但社群對 Solend 的治理與作為還是表達了許多不滿,部分網友批評巨鯨幾乎等於是拿著槍被逼著離開。也有網友提到,將不再使用 Solend 協議,因為協議的去中心化以及信用已經遭到質疑,甚至懷疑 Solend 可以介入並控制Defi的資金。

--

--

Bill Yang
Bill Yang

Written by Bill Yang

Podcast⟪比爾的財經廚房⟫主持人,本節目榮獲Himalaya最佳人氣財經類節目。Spotify 財經類Top 5 Apple podcast 投資類 Top 5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