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3–06來開箱 《元宇宙 全面即懂metaverse 的第一本書 》

Bill Yang
Feb 4, 2022

--

遊戲開發商Unity執行長約翰•里奇蒂耶洛曾經表示:「元宇宙會變成形形色色的人互相拜訪各自經營空間的一種小宇宙。」2021年年末元宇宙成為新熱點,2022年初始,我就收到兩本新書的推薦邀約。農曆新年假期當中,我就幫大家解讀一下兩本來自韓國的元宇宙新書,分別是《2025元宇宙趨勢 迎接虛實即時互通的時代,如何站在浪頭,搶攻未來商機?》以及《元宇宙 全面即懂metaverse的第一本書》。看看從顧問業及科技研究的角度,各自是如何解讀元宇宙的?本書的作者是李承桓是韓國科學技術院資訊科技管理碩士,漢陽大學經營管理博士。曾擔任韓國企劃財政部元宇宙專案小組、科學技術情報通信部元宇宙聯盟的諮詢委員。目前任職於韓國軟體政策研究中心。

里奇蒂耶洛認為,實體地球和各種虛擬行星共存,人們往返這些行星過生活,這些虛擬行星數以千萬計,又互相連結在一起,因此被稱為小宇宙。創造虛擬行星的「創生之柱」結合了人類的創意與技術,其中的代表性技術包含:大數據、區塊鏈等數據技術(D: Data technology)、5G之類的網路(N:Network)、人工智慧(A: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及AR、VR與全像投影的總稱「虛擬融合」(XR:Extended reality)。我們可以簡化成這樣的概念來理解:創生之柱=人類的創意思維×(D.N.A+XR)。

體驗經濟來臨

《體驗經濟時代來臨》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文章作者約瑟夫·派恩(JosephPine)認為農業經濟的結構是提取、使用未加工的原料。當大量生產的機制出現後,則轉變為以産品為中心的經濟方式,再發展為服務經濟。派恩進而提出了繼服務經濟之後的全新經濟價值的核心概念-體驗(experience) 。消費者對於能做為回憶的個人化體驗有較高的付費意願,而能提供相符的產品與服務便是「體驗經濟」(experience economy)的關鍵。

以咖啡為例,咖啡的原料咖啡豆在農業經濟時代是透過栽種、摘取使用,之後是透過大量生產機制進行製造與供給,最後再發展成服務産業。目前咖啡則因為星巴克而重生成為體驗經濟的原料。星巴克咖啡的咖啡豆成本平均1杯約為14韓元(約為新台幣0.34元)。但消費者所支付的價格超過4千韓元(約為新台幣93.5元) 。 體驗經濟的概念從出現至今已過了20年,目前體驗經濟正朝著虛擬融合經濟或沉浸式經濟(immersive economy) 發展,而造成這個變化的技術動力便是 D.N.A +XR 。虚擬融合經濟是應用了XR技術,將經濟活動(工作/休間/社交)的空間從現實世界延伸至虛擬/融合世界,創造出新的體驗與經濟價值的一種經濟型態。因此,D.N.A +XR 技術在時間、空間上將能擴張至體驗層面,提供虛擬與現實融合的體驗價值。

現在我們能夠透過行動裝置預先訂購星巴克咖啡,抵達門市時不用排隊就可以取餐。體驗的價值已經發展到網路層面。現在,經濟價值正朝向虛擬與現實融合的元宇宙體驗發展。上海星巴克臻選咖啡烘焙工坊(Reserve Roastery)為了提升元宇宙體驗,與阿里巴巴攜手合作,讓咖啡生產與烘焙的過程可以透過AR的app一探究竟。顧客能夠在上海星巴克臻選咖啡烘焙工坊中體驗製作咖啡的完整過程,同時也能品嚐咖啡。即使沒有下載、安裝app,也可以掃描門市內的QRcode觀看AR的詳細資訊。例如掃描門市中間圓筒鍋爐的QRcode,便可以知道那是完成烘焙的咖啡豆進行熟成的地方。像這樣,經濟價值從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發展為服務經濟,並朝向虛擬融合經濟前進,元宇宙體驗也正在創造全新的價值。

過去與現在的元宇宙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元宇宙是遊戲」,確實在元宇宙發展的過程中,遊戲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遊戲本身並不元宇宙。元宇宙超越了遊戲,不只改變工作方式,也讓整體社會經濟產生變化。過往的遊戲大多是以達成目標、相互競爭為主,但近期受到關注的元宇宙遊戲,其運作方式則是提供另一個生活互動空間或是個人化體驗。 Epic Games開發的《要塞英雄》便將競爭空間Battle Royale與生活互動和文化空間Party Royale分開運作。 Zepeto與《集合啦!動物森友會》的生活互動空間,則是以個人化體驗的方式運作。

在技術層面,過往的元宇宙與現在的元字宙也有所差異。過往的元宇宙是以個人電腦、2D的方式提供服務,現在的元宇宙則擴展至以3D為基礎的個人電腦、手機、頭戴式顯示器(head mount display, HMD)、眼鏡等穿戴式(wearable)裝置等。

生産與消費良性循環

過往的元宇宙大多是玩家向服務供應商購買虛擬資産,形成以消費為中心的模式,虛擬資產的交易也必須在供應商的限制之下進行。最近元宇宙則改變方向,轉而以使用者為中心,並連結生産與消費、加強與現實經濟的關聯,因此使用者也急遽增加。玩家只要善用元宇宙中的生產平台,就能自行創造虛擬資産,並藉由販售産生收益,而且收益還可以在現實生活中使用。

強化虚擬財產的所有權

隨著使用者開始在元宇宙中積極參與生産活動,如何管理自己創造的虛擬資産的所有權也變得更重要了。管理虛擬資産的概念-「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開始受到關注,並且在元宇宙中被大肆運用。非同質化代幣簡稱為NFT ,它能夠賦予使用者原創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s, UGC)稀缺性及所有權。

NFT運用區塊鍵技術賦予音樂與影像等特定數位創作內容獨一無二的識別代碼,且無法偽造、變造,還能夠記錄特定人物的所有權資訊。NFT會以區塊鏈數據的方式儲存創作日期、大小、創作者姓名、所有權、銷售履歷等數位創作作品的資訊,所創作作品則會儲存在正版檔案所在的網站或是保護正版檔案的星際檔案系統(inter-planetaryfile system,IPFS)之中。不同於比特幣這類可相互替换的既有同質化代幣(fungible token ) ,每個NFT都有其獨特的價值,所以不能以其他NFT替代。過去因為數位創作作品可以被無限量複製,所以稀缺性價值很低。藉由NFT則可以選擇賦予及轉讓限定數量的創作作品的所有權,進而能依據稀缺性、象徵性、創作者名聲等計算其價值,也因此成為活絡交易的契機。

推特(Twitter)執行長傑克·多西(Jack Dorsey)以NFT的方式,拍賣自己第一則推文的所有權,得標價為291萬美元(約新台幣8千萬元) 。元宇宙使用者運用NFT讓數位創作作品商品化,並以加密貨幣計價、出售獲利。創作者製造、銷售元宇宙創作作品的所得,可以再轉換成現實世界中的貨幣,因此得以推動以元宇宙達成虛實融合的經濟活動。

雖然NFT的優點與它在元宇宙的應用及投資價值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NFT的運用更加活絡的同時,也伴隨著風險。像是非創作者的第三人搶先將創作品註冊NFT並主張所有權,或是透過惡搞作品等二次創作的NFT所有權,都可能有侵害原創作者著作權的疑慮。

The Sandbox、 Decentraland、 Upland等以區塊鏈為基礎的元字宙遊戲,都讓使用者能夠親自製造NFT產品並透過交易獲取收益,希望藉此促進遊戲內容多樣化,並持續吸引更多用戶。未來以NFT為基礎的元宇宙生態圈會持續擴大,如果能夠讓NFT創作作品得以在各個元宇宙之間互相流通運用,NFT的應用價值也會更高。

--

--

Bill Yang
Bill Yang

Written by Bill Yang

Podcast⟪比爾的財經廚房⟫主持人,本節目榮獲Himalaya最佳人氣財經類節目。Spotify 財經類Top 5 Apple podcast 投資類 Top 5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