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91來開箱⎪《投資上癮》

Bill Yang
Nov 21, 2021

--

金融投資要講到讓人好懂,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我發現幾位Podcast主持人都滿會講故事的,像股癌或是我們今天要開箱的這本新書《投資上癮》的作者,《投資癮》節目的主持人Wade。我想這是因為天生Podacst就只有聲音,沒有畫面,因此我們幾乎不太可能在節目中用線圖或圖片來解釋概念,也因此講講故事或講講比喻,可能是一個比較好讓人理解的方法。今天的開箱,我將從《投資上癮》挑出三個非常經典的比喻給大家,不管你是投資界的新人或是老鳥,相信都能夠從這些故事有一些啟發。

  • 主廚上菜
  • 存錢與種樹
  • 市場的水溫

主廚上菜

Wade說:「當我們進到一間餐廳時,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去挑選主菜,這就像我們在交易市場中一樣,我們每個人對於同一支股票的看法會因為喜好而有所不同。」同樣的,在比爾的財經廚房當中我也喜歡用食材來比喻金融商品,原形的、未加工的食材,是最值得花時間去研究的。包含了股票、債券、貨幣、加密資產、房地產、黃金、大宗商品。當有了對原形食材的認識,對於經過組合搭配出來的餐點,你便更能夠理解到底該如何品嚐?

而當我們進一步地加上點調味料,這些調味料就是「槓桿」,適度的槓桿叫點綴、提味,但是加太多則會讓你像是宿醉。融資或是期貨都是常見的槓桿工具。ETF市場當中的「正2」或「反2」也都是槓桿的產品。很多人認為融資很危險,但其實多數人使用的房貸也是融資的一種,房貸的槓桿甚至比融資還高。融資你需要自備4成,而房貸可能只要自備2成。而之所以大家對房貸的槓桿感到放心,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房地產本身的波動性要比股價來得小,交易流動性也較差,無法及時反映市價,價格波動導致斷頭的風險較低。

另外,在烹調食物的過程當中,時間的把握是相當重要的。我滿喜歡在家裡煎牛排的,因此有一點點心得可以分享,例如:該如何煎出完美的三分熟牛排。重點是先放奶油,把鍋子燒得滾燙冒煙。牛排下鍋,先把一面煎十秒鐘,讓表面呈現金黃焦香(如果不是奶油,則不容易有焦香),接著翻面,你可以用以下的方法來調整你要的熟度。首先,把你的手比出一個OK的手勢,然後戳戳你大拇指下邊手掌的那塊肉,那個軟硬度就是三分熟。接著中指靠上來,再戳戳大拇指下邊,這個硬度就是五分熟。無名指靠上來,就是七分,小指靠上來,就是全熟。煎完之後,還有一個重點,需要靜置,讓肉Rest休息一下,三分鐘之後,才能切開。否則你的肉可能會爆漿,血流成河。這個過程,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時間價值」。當選擇權或是權證,還是肥美有肉汁的時候,就是有時間價值的,而當他已經overcooked,這個肉就沒有價值了。

存錢與種樹

投資上癮提到,多數人都誤認為只要是週期長的持有就稱為投資,週期短的買賣就稱為投機。但是,如果原本一檔股票是以長期持有的角度買入,但卻在短短一年之內翻了十倍,此時投資人認為價格已經過度反應利多,而決定賣出,這個時候到底是投資還是投機呢?事實上,金融市場不外乎兩件事,一個是存錢(投資),一個是價差(投機)。長期的存錢,就像是種樹一樣,從樹苗到成長,過程中需要三元素「陽光、空氣、水」。水源很容易理解,種樹的過程中如果隨意停止灌溉,很容易樹苗會夭折的。換句話說,對於資金不足的人,投資績效並不是你的首要目標,累積資產才是。其次,金融環境隨時在改變,通常這種改變都是悄無聲息而且緩慢的,就像是空氣一樣,明明知道它很重要,但卻常常忽略他。舉例來說:民國80年的時候,郵局一年期定存利率是9.5%,而110年只剩下0.78%。利率政策的改變就是空氣環境的改變,這些改變會影響投資計畫,甚至會讓我們種下的樹苗死亡。接著,是陽光。我們可以自己選擇種子、持續灌溉以及有良好的空氣,但是我們無法控制陽光的照度,這就好像市場的行情與熱度是我們無法控制的,而是由整體金融環境與結構所決定。然而陽光可能是有週期的,早晨的陽光明亮但熱度不高,中午太陽就很大,必須適當的防曬,而下午的太陽則可能接近夕陽西下,市場可能會變冷變黑暗。了解了陽光的週期,我們或許可以學習如何未雨綢繆,為未來做準備。最後,就是耐心與信心了。許多投資人在種樹的前面幾個階段:包含,挑選種子、灌溉澆水、充足的空氣、適當的陽光,都做得很好,但卻經常提前打折出清了自己的這棵樹苗,這其實也就像老喻喻穎正所說的,提前賣出了「時間權」。長期投資的過程是艱辛的,會出現各種誘惑,也會有各種疑問,你必須要給這棵樹足夠的時間,讓時間去發揮它的魔力。

市場的水溫

股市的行情就像水的溫度一樣,股價初期會像冷水般寂靜,當開始慢慢加熱(上漲)時,會緩慢的像煮開水般溫度慢慢升高,直到預期的好消息發布,價格就會沸騰像燒滾的熱水。一般而言,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在冷水區,需要多一點耐心等待,溫水區則要有追價的勇氣,到達熱水區的時候,交易會變得比較隨性。Wade認為,在貪婪之中保持理性,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分批買進。當他研究某隻願意投入的個股之後,會將預計投入的資金分成三份,大約分別是15%、45%、40%。在冷水區嘗試投入第一筆部位,並且依條件跟走勢將後面兩筆投入。但後續買入的兩次會觀察是否符合以下兩個條件,否則就會減碼或是退場。首先是,買入部位正在獲利中。其次是,買進價格要比前一次高。

在價格冷的時候,盡可能地去收集相關資訊,不論好壞都整理起來閱讀。同時將可能的投資標的放進自選股當中觀察。過程中,可以小比例的投入15%的資金去嘗試,避免價格突然離開了盤整區間,產生沒有參與到的心理遺憾。當股價正式突破高點時,則觀察股價是創歷史新高還是波段新高,如果是歷史新高則會將觀察時間拉長,確認趨勢沒有改變時,才會將原先設定溫水區的資金比例45%投入,此時投入的部位則來到了60%。

溫水區的退場點會由價格來判斷,停損點會設定在整體帳戶開始轉為虧損前退場。退場時,即使過程中已經花掉不少我們的機會成本,但由於本次的交易可能是失敗的,因此也不必有太多的糾結,畢竟市場的價格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而如果股價如預期般的推升上去,漸漸脫離成本區,不管是20%或是30%的漲幅都可以,就會來到熱水區。

熱水區的股價通常每日的震盪幅度會變大許多,此時可以觀察整體帳戶脫離成本區間多遠?假設股價真的扶搖直上不回頭,大可將剩下的40%部位去尋找其他冷水區的股票。在股價爬升的過程中,如果遇到系統性的大跌時,則可以將剩餘的40%投入。但如果在整體市場回穩之後,又再創一次新高,價格會爬升得更快,此時就只剩下賣出的動作了。至於怎麼賣都無所謂了,因為獲利空間已經拉大了。總結來看,在操作上,冷水關注時間、溫水關注價位、熱水關注數量。在心態上,冷水客觀淡定、溫水主觀勇敢、熱水理性隨性。

最後,我自己講課的過程當中,常遇見許多投資人急切地想要學習更多的操作方法,想要學習如何當沖,又想要學習基本面的判斷,也想知道「瘋狗流」是怎麼操作的。事實上,多數的投資人並非不懂得如何交易,而是懂的太多,導致這些方法在執行的過程中互相打架。最常見的謬誤就是在左側交易與右側交易中產生矛盾。左側交易的概念是在下跌的過程中,以自己主觀的想法分批向下買進,屬於逆勢投資。而右側交易的概念則是在價格突破整理區上漲至新高,達到買入條件時,開始積極交易,屬於順勢投資。左側投資重點在於資金的控管,分批投入。而右側投資則要勇於追高,而且越漲越買,甚至脫離基本面該有的評估。不論是左側或是右側,重點是必須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個性的方式,然後一以貫之的去執行交易策略,否則不論你學了多少的市場招式,但沒有一個統一的心法時,最終是要走火入魔的。

--

--

Bill Yang
Bill Yang

Written by Bill Yang

Podcast⟪比爾的財經廚房⟫主持人,本節目榮獲Himalaya最佳人氣財經類節目。Spotify 財經類Top 5 Apple podcast 投資類 Top 5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