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任何人只要投資的資歷足夠長,虧損就必然會發生。前幾天去上了《寶博朋友說》的節目,這一集正式上線的時間,我確認之後再通知大家。先前在訪綱裡提了一個問題,就是有關於虧損的,也就是曾經我在一個月裡虧掉了兩台特斯拉,後續有想什麼策略來扳回一城嗎?嚴格說,損失最慘重是5/12–5/19,原因包含了特斯拉暫停比特幣購車、中國清退礦機等等一連串利空。5/8號我才跟編輯用Line聊天,我說,人生成就解鎖,因為狗狗幣賺了100倍。(我們還把對話留下來,想出個梗圖)我唯一做對的事就是,我有出掉一半,有個幾萬塊美金在身上。所以我就是開始往下買。面對虧損的作法很簡單,我關掉DCA策略機器人 、清掉沒有質押的小幣,準備過冬。為什麼不做空?並不是技術上不會做空,而是我不認為做空是一個面對虧損的好策略。
- 股價為什麼會跌?
- 如何應對虧損?
股價為什麼會跌?
股神在2020年新冠疫情最嚴重的時期,停損了手上四大航空公司的部位。但這些航空公司的股價,在巴菲特賣出後強勁反彈,從低點來算,達美航空、美國航空、聯合航空都上漲了100%。儘管航空股已從低點上漲,不過巴菲特在最近的波克夏年會中,依舊認為自己清倉航空股沒有任何問題,由於疫情影響,現在航空業的未來仍前景不明,特別是國際旅行和商務旅行。巴菲特同時表示,他現在還是不想把航空股買回來。即使是股神也不例外地會產生虧損,區別只在於每個人遭遇損失的程度以及應對虧損的態度和策略不同。要應對虧損,首先我們要明白,投資為什麼會虧損?事實上,股票賺價差的來源,與股票虧損的原因是一體的兩面。股價由企業獲利和市場情緒共同推動,也就是P=PE(本益比)·EPS(每股盈餘),這兩個因素都分別有上升、不變和下降三種狀態,所以兩者之間一共有九種組合。股價上漲,只是因為PE與EPS預期向上;股價下跌,是由於兩者預期向下。
EPS(每股盈餘)下降
EPS是驅動股價的根本因素,EPS下降,表示企業的獲利能力下降,市場通常會給出負面的反應,代表市場預期的本益比通常也會隨之下降(或保持不變)。當每股盈餘下降,要保持原有股價,本益比必須逆勢上漲。這種機率存在嗎?有,但是很少,大多是概念性特別強、股價與基本面脫節的股票,市場對他有想像空間,本益比才有可能逆勢上漲;又或者企業雖然虧10%,但是市場原本預期虧20%,結果沒有想像中的差,因此反而逆勢上漲。另外,有些基本面非常優秀的公司,可能會遭遇暫時性的挫折,市場需要時間消化相關的影響,同時依舊對經營團隊有堅實的信念。但這些都只是暫時的,市場的情緒是善變的,一旦投資人持續看不見改善,就會出手砍股票。因此獲利能力下跌的公司,我們都會極力避免。
PE(本益比)下降
本益比下降,代表市場預期下降,由於PE與EPS的聯動性很強,PE通常是對EPS的預期,所以很多時候,PE的下降都是由於EPS的預期下降引起的。舉例來說:大立光的本益比在2020年之前都在25倍以上,高點時期甚至來到31倍。然而從2020年開始,大立光的本益比不斷下滑,主要就是因為獲利持續萎靡,而且營運展望沒有好轉的跡象,高階訂單遞延等等議題影響。另外,市場針對產業前景趨於成熟,市場競爭激烈或是利潤持續下滑的類股,通常也會給予較低的本益比。例如:水泥、塑化、金融保險的本益比通常都比較低。
那麼是不是較低的本益比,就能確保股價相對抗跌呢?恐怕未必,這還牽涉到類股的產業週期而定。舉例來說:航運類股在2021年第一季的本益比是高於第二季的,但是第一季的股價瘋漲,而第二季之後的獲利明顯上升,但股價卻直直落,第二季的本益比還低於第一季,但股價並沒有看到止穩的跡象。這類我們界定為「景氣循環股」的股票,必須是「買在高本益比(獲利差),賣在低本益比(獲利佳)」的時候。
EPS與PE雙殺
成長型股票因為利潤基數小,市場空間大,行業沒有強力競爭者,所以利潤成長通常比較快,市場預期比較高,可以享受較高的本益比。然而,很多時候決定市場情緒的,不是企業的業績,而是預期。但市場的預期是沒有理由的,甚至是盲目的。因此經常我們會注意到,如果企業獲利成長10%,但是市場預期是成長20%,那麼即便獲利成長,還是會因為不及預期,股價會跟著下跌。此外,成長型企業,經營層面的風險往往比價值型企業大一些,企業評價(估值)通常比較高,所以一旦因為競爭加劇、成長趨緩等原因導致淨利滑落或是不及預期,就很容易遭遇EPS與PE雙殺。
綜合前面我們所討論的可以看出,其實獲利與虧損是相對的,都是由公司營收和情緒推動,當企業獲利衰退或者買入價格過高,會導致虧損。但是,相對的,當公司營運爛到谷底,虧損較預期減少時,反而可能會出現轉機題材。因此,我們在挑選投資標的時,必須很清楚你買這檔股票的理由是什麼?你要的是他穩健的獲利,但不高的營運爆發力?還是看上他的高成長?或是認同他的轉機題材?當買入的條件消失了,就應該要離開了。
如何應對虧損?
了解了虧損的原因,那麼如何應對虧損,就是一件可以用邏輯判斷的事了。本質上,我們買進、持有和賣出股票的邏輯都是一樣的,需要回到我們買入股票的初衷上。對順勢交易投資人來說,相對在進出場點的選擇上是比較沒有懸念了,基本上如果跌破上升的趨勢,就是賣出。而對價值投資者而言,買進股票是以分享企業長期成長的收益為主要目標,順帶賺取市場非理性情緒所導致的差價,所以我們選擇的公司都是獲利性和穩定性綜合評分較好的企業,短期的市場報價並不是影響我們投資決策的主要原因,一切都以企業的基本面為決策依據。所以面對虧損,決策的關鍵在於,企業的基本面與我們當初買入時相比,有什麼變化嗎?更進一步說,P=PE·EPS,股價的下跌,是市場情緒的無理由波動導致,還是因為企業本身的獲利下降?
如果是因為市場情緒的波動,與企業的基本面無關,我們當初買入的理由依然成立,那麼此時停損是沒有必要的,可以繼續持有。如果是企業的獲利下降導致,那麼我們就需要仔細衡量這種惡化是暫時性的還是有可能持續?例如可能是單一客戶下單的進度遲延所導致,那麼這種影響就只是一兩個季度就會調整完畢,對後續的年度沒有根本性的影響,可以繼續持有。但如果是管理層的重大戰略失誤、產業生態變遷、產品結構瑕疵的問題,導致企業競爭力下滑,生存環境被對手擠壓。那麼這種狀況時,投資人就該對公司未來的前景打上個問號。對於這些看不清楚看不明白的狀況發生時,退出停損,轉進其他產業能見度更好的公司也許是更加明智的選擇。
而除了基本面的問題以外,許多人之所以在股價稍微下跌時就草木皆兵,主要的原因還是沒有深刻理解股票投資的本質,沒有抱著跟公司一起經營的長遠心態所導致。另外,投資的資金有長有短,短期資金使用上要趨於保守,長期資金則可以做較長遠規劃,就好像公司經營時會用長期資本和長期負債投入固定資產和生產線的建設,短期資金用於週轉。短線就要用的錢,真的不建議放到股票市場,因為急著想要在市場上尋找獲利機會,賺快錢的心理,會不自主的把關注點從企業的基本面轉移到股價上。而股價是無法預測的,這只會讓你離獲利越來越遠。一旦出現虧損,但你又需要套現資金,也就只好停損退出。比較合理的做法是5年以上,用不到的長期資金做長線投資。短線資金利用債券基金保持流動性以及穩健息收就可以了。
總結來看,投資的資金期限匹配與否,決定了你能不能靜下心來判斷是否需要停損或是繼續持有。如果你是短錢急用,那麼其實你沒有選擇,只有長期資金有選擇權。此外,如果僅僅是價格的無端波動,其實直接忽略也是一個選項。企業的基本面惡化不會在一天兩天就發生。真有類似的情境發生,可以仔細衡量惡化的程度和形勢,考慮是否要及時停損?還是只是暫時性的挫折?如果是後者,則反而可以利用市場的情緒,大膽買入,進一步建立更多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