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開國元老班傑明•富蘭克林說:「請記住,時間就是金錢」。研究時間讓我在投資技巧與投資理論上,開發出另一個不同的尺度與維度。我發現,投資理財成功與否,同樣受到人生「三觀」的影響。一般我們會說這「三觀」就是,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但其實還應該加上「時間觀」。我們這裡說的時間觀,並不是我們通常說的時間觀念。而是,你活在什麼樣的時間維度裡。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金巴多在《時間心理學》指出了這個概念。你的時間觀反映了你對待時間的態度、信念和重視程度。比如,你會花更多的時間思考過去、當下,還是未來呢?當你思考過去、當下或者未來的時候,你的想法是負面的還是積極的,是快樂的還是悲傷的,是滿懷希望的還是充滿恐懼的?你的時間觀部分地決定了這些問題的答案,也反映了你的想法、感覺和行為。事實上,它能反映你生活中的每一個方面。
- 六種時間觀
- 時間觀與金錢
- 為什麼我對時間產生焦慮?
六種時間觀
金巴多說的是,如果我們把時間分為過去、現在與未來三個維度,不同的人,他們的注意力,在三者上的分布是不一樣的,而且不同的人關注過去、現在、未來的方式也不一樣。根據金巴多的研究發現,時間觀有不同的維度。就像你沒有辦法只用一個數字來描述一個木盒子所有的維度一樣,你需要測量盒子的寬度、高度還有深度。此外,你也無法用一個數字來描述時間觀的多個維度。不同的時間觀會繼續出現、改變和進化,他界定出六種時間觀:兩種關於過去,兩種關於當下,兩種關於未來。包含:
•關注過去的消極時間觀
•關注過去的積極時間觀
•關注當下的宿命主義時間觀
•關注當下的享樂主義時間觀
•關注未來的時間觀
•超未來的時間觀
在我們繼續往下講之前,我建議你可以上金巴多的網站(www.thetimeparadox.com)實際的去測驗一下你自己的時間觀是如何?由於這個網站是英文,我也在網路上找了一個中文翻譯,對照著做起來會更簡單。
第一種,過去的消極時間觀。擁有這種時間觀的人,比較關注過去讓人不滿意的部分,他非常同意類似「我經常會想,在那段人生中我應該這樣做而不應該那樣做」、「那些過去的痛苦經歷總是在我的腦海裡重覆出現」這樣的說法。
第二種,過去的積極時間觀。擁有這種時間觀的人,比較關注過去的美好回憶。喜歡大家圍在大餐桌上一起吃飯。聽經典老歌、看經典老電影。喜歡保存過去的照片、相冊。他們也喜歡慶祝過各種節日。
第三種,現在享樂時間觀。也就是比較關注此時此刻的感官刺激,在經濟寬裕的時候會買新潮流行的衣服,信用卡常常刷爆。對他們來說,現在開心才最重要,今朝有酒今朝醉。
第四種,現在宿命時間觀。有這種時間觀的人,也是某種意義上的活在當下。但是跟熱衷享樂的人不一樣,他們之所以活在當下,是因為他們認為人的努力對改變命運不會有太多的作用,或者環境已經替我們決定了,所以生活有什麼就接受什麼。
第五種,未來導向時間觀。擁有這種時間觀的人,比較關注未來和計劃,喜歡提前做計劃,並且相信自己可以做成自己計劃的事。他們會小心衡量即時滿足和未來可能付出的代價。通常都會選擇延遲滿足,因為相信未來將有更大的收益。可能有很多朋友,但並沒有太多親密的朋友。
第六種,超越未來導向時間觀。有這種時間觀的通常都是宗教信仰人士,更關注今生的努力對來生的影響
時間觀與金錢
在某種程度上,時間的確可以變成金錢,但時間也可以變成更多其他的東西。對於富蘭克林而言,時間就是金錢。這個描述包含了三層智慧:第一層是時間是有價值的。時間就是金錢,但金錢卻不能換來時間。第二層的意思是,經由努力工作,時間可以變成金錢。第三層的意思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投資的價值會以複利的形式回報你。
以過去為導向的時間觀與金錢
以過去為導向的時間觀的人更少思考如何享受當下或者為明天而存錢,他們對於如何能保住過去所賺的錢更有興趣。他們對於高報酬的產品沒有興趣,一般也很少負債,即使有負債,也會很快還清。他們會從過去中吸取教訓,努力不去重複犯過的錯誤。他們的「投資」通常都是為了防止財富的貶值而不是為了從中獲利,他們比其他時間觀的人更會規避風險,他們希望能保住他們現有的東西,只會買能滿足他們需要的、最便宜的東西。積極懷舊時間觀的人,會想要保持他們現有的生活,而那些消極懷舊的人則想要迴避過去的生活。因此,他們會傾向於嘗試新的策略來改變過去。
以當下為導向的時間觀與金錢
以當下為導向的人並不看重金錢。對於他們而言,過去的教訓並不重要,而投資則不太可能真的在未來得到報酬。如果他們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會立刻買下來,但不是因為買東西會給他們帶來快樂,而是因為他們想不到還能用自己的錢做些什麼?一般而言他們花錢和投資的習慣變化都比較大,比較隨性。當你覺得花錢做什麼事情都無所謂的時候,那麼花錢之後的結果也就無關緊要了。他們不想保留過去所擁有的,也不享受現在所有擁的,更不為明天而計劃。一切都變得無所謂。對於他們而言,金錢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也不是通往過去或者未來的鑰匙,而且他們相信他們能賺多少錢並不在自己的控制範圍之內。
享樂主義者會花錢創造快樂和刺激。對於他們而言,金錢是用來享受當下的,跟過去的記憶或者對明天的期待無關。銀行裡的兩塊錢比不上手裡的一塊錢。即便他們存錢,也是為了買更豪華的車、更好看的衣服、更大的戒指。他們從來都不覺得事情會有不順利的那一天,如果有,那就等那天再解決。當不順利的事情過去之後,他們很快又恢復原來的揮霍生活。他們經常從貧困變得富有,然後又重新變得貧窮,循環往復。他們刷爆自己的信用卡,透支銀行賬戶,甚至破產。
以未來為導向的時間觀與金錢
那些在未來導向上得分比較高的人會比那些得分低的人更注重收支平衡。他們按時付各種帳單,定期存款,小心地考慮各種投資的機會。對於他們而言,時間和金錢代表的是未來的機會,可以為他們提供以前沒有、現在也還沒有得到的東西。然而,過度效率化、奈秒級別的世界觀干擾了我們的社交方式,也毀掉了我們對於自然世界節奏的感受。過度以未來為導向的高科技生活使我們變成一個模擬世界的奴隸。許多人追求成功的過程中,他們希望面面俱到,但事實上並不可能。最終他們需要放棄社交的樂趣,比如犧牲陪伴家人和朋友的時間,以及其他的休閒時間,比如聞聞踏青時草地的清香。很多人甚至連性生活都放棄了。
如果我們單看各種時間觀,其實每一種時間觀都有各自的問題 — — 以過去為導向的人傾向於過度小心或者過分隨意,以當下為導向的人不懂節省,以未來為導向的人則基本上不會享受當下。由此可見,只有平衡的、結合了積極懷舊、當下享樂主義和以未來為導向的時間觀,才能讓人們從過去吸取教訓、享受當下並計劃未來。
為什麼我對時間產生焦慮?
在對比了金巴多提出的理想時間觀,與我自己的得分之後,我似乎能夠理解,為什麼我對時間產生焦慮。在六個時間觀當中,我太關注過去的消極時間觀,對於過去令人不愉快的記憶耿耿於懷。當下的宿命主義時間觀得分稍高,也就是我某種程度覺得運氣或是命運決定大多數的結果。相對的,當下的享樂主義時間觀得分太低,這也似乎是對過去的一種反彈,現在的眼光都聚焦在如何為未來準備。然而,過去的事情以及過去的時間都已經過去,再也不可能回來,剩下的只是追悔過去。也因為宿命論,讓我對未來的時間以及變化充滿焦慮。
關於對過去生命的追悔,金巴多的建議是:「你不能改變你的過去,但你可以改變你對過去的態度」。金巴多有一個「我曾經是誰」的測試。這份測試包括了同一個問題:我曾經是誰?盡可能寫下那些依然能讓你聯想起消極情緒,比如內疚、羞恥、被侮辱、傷心或者恐懼的事件。請記住,這些事情都已經過去了。它們並不能決定你的今天。接著挑選三件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從這三件事中,分別寫下能得到什麼正面的收穫?(例如:因為你曾經熬過了艱難的時期,你知道在未來如果再遇上困境你也能戰勝它。)最後是,這些收穫在未來如何幫助你?(例如:你也許學會了在未來中如何避免類似的情形再出現,或者你學會了當事情再發生時如何更有效地處理這些問題。)當你完成了「積極重構過去」清單之後,請每天列一張感恩清單,連續2周進行記錄。在每一天結束的時候,在一張紙上列出你今天為之感恩的事情,寫多長都可以。你也許可以在床頭櫃上放上一個本子、一支筆,提醒你自己每天完成這個任務。
這聽起來是我自己的功課了,我必須學習與過去和解。我不知道你的時間觀會是什麼?你時間觀的分數會落在什麼位置,但我相信當你理解了時間觀,有些過去你在財務上老是會踩的坑,你現在能看懂是在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