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旅程
我參考了學者研究消費者滿意度時會使用的「客戶旅程」,歸結出了投資人的「交易旅程」,投資人在交易的過程,依據時間的框架不同可以分割為「交易前階段」(PreTrading stage)、「交易中階段」(Trading stage)以及「交易後階段」(PostTrading stage)。在整個交易過程中,會出現一些關鍵節點,同時伴隨著不同交易狀態下的心理情緒現象。
在這個交易旅程的框架中,使用的時間框架很簡單,包括了「交易前、交易中和交易後」。簡單來說,「交易前、中、後」時間框架就是指我們在交易之前、交易期間和交易之後要做些什麼事。事實上,我們的長期交易表現就只會在這三個階段發生影響力。
具體我們的交易旅程可能會涵蓋這些內容,譬如說:
- 交易之前可以做些什麼?包含,如何挑選適合的投資機會。
- 交易期間則包含,建立部位、管理部位、平倉。
- 交易結束後則有評估自己的表現和交易的結果。
- 這種分解方法不侷限於針對單一交易,也可以是針對整個交易日:我們在交易日之前可以做些什麼(怎樣做好準備),在交易日期間可以做些什麼(如何管理我們的注意力和專注力),在交易日結束之後可以做些什麼(評估自己的交易或是寫下交易日誌)。
「交易前、中、後」時間框架讓我們可以分解每一個時限(單一筆交易、一個交易日、一週,等等),進行符合邏輯的拆分,讓我們更加清晰瞭解我們的交易,更好地控制我們的交易表現。假設,你是一個當沖客,盤中你注意到所持空單,帳面已經獲利了。這時,你就不應該試圖在週線圖上找支撐,然後以此作為合理的出場價位。最近,台股當沖客很多,我自己雖然不操作當沖,但是過去客戶就常常在長短週期的時間發生錯亂。這只會分散我們對現有部位的注意力。確認長線支撐是「交易前」的活動,在我們為交易日做準備時就應該做好,而不是等到已經有了部位之後才去做。建立部位後,我們需要專注於交易「期間」的高價值活動,例如管理部位,仔細觀察市場,留意繼續持有或者要考慮平倉的信號。
同樣,在交易日期間,我們的工作是尋找良好的交易機會。我們不應該在這時候去想上一筆交易本來可以做得更好,結果卻反而出現虧損。這是「交易後」的活動,要在收盤之後,找個安靜的地方,客觀去思考,而不是在交易時段想這件事。在交易中的時段,我們要做的就是尋找投資機會和做交易。「交易前、中、後」時間框架可以協助我們集中注意力在這個時間框架的基礎上制定流程,從而改善和提升交易表現。
關鍵節點
在客戶旅程中,客戶會有某些機會可以接觸到產品或服務。舉例來說,在我們訂飯店的時候,按照時間流程,會跟飯店的產品或服務,有幾個接觸點。在訂購前,我們可能會使用搜尋網站,搜尋關鍵字。或是使用飯店的網頁預定飯店,或是以電話的方式直接跟訂房中心預定房間。因此,搜尋網站、飯店的網站或是APP以及訂房中心的房務人員,就是這些時候提升客戶滿意度的「關鍵節點」。
在「交易前」時間框架中,我們需要的就是要為交易做好準備。可能的工作包括:分析你所交易的市場,找到支撐和阻力;目前的趨勢行情或橫盤整理特徵。我會使用軟體來當作我的關鍵節點,例如TradingView,可以讓我畫上趨勢線,或是預設基本支撐價位,我也會簡單在股價旁邊寫幾個字,類似「股價突破60日新高」、「周轉率上升至5%」、預估停損價位等。在「交易前」的時間框架中,其他高價值活動還包括研究市場行為和進場模式,瞭解市場即將反轉的重要特徵,與社群的朋友(例如,加入比友群!)討論一些市場特徵可能的影響,以此提升交易知識、技巧和能力,方便在日後加以運用。
在「交易中」的時間框架裡,衡量的標準在於能否遵循前一天晚上制訂的操作計劃。這不是說即使在前一晚市場有劇烈波動,我們還是死腦袋的照做。在有需要的時候,做出調整是也心理紀律的一種表現。我們的紀律體現在執行計劃,因此在交易中不至於漫不經心或心態不穩,但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保持心態靈活性。在前一天晚上制訂的計劃,第二天是不會100%實現的。很多時候,如果我們對線圖解讀不錯,運氣也很好,操作計劃會為第二天的交易提供有用的指南。但也有很多時候,操作計劃會成為一張廢紙,這也是正常現象。事實上,這正是制訂操作計劃有趣的地方,你馬上就會知道計劃是有用還是沒用。如果沒用,就做出調整。這個執行的狀態,我會利用「富果」app直接寫在股票的「筆記」裡面,有時候可能就只是說,「市價買入,成交價XX,預估加碼價位,停損價位」。
最後,在「交易後」時間框架中,操作紀律體現在堅持對所做和錯失的交易做回顧,寫交易日誌,以及評估我們的交易表現。這點,我以前做得比較差,因為券商的交易軟體,通常在成交之後只能顯示損益,但已經沒地方可以讓你做筆記了。需要自己寫一個EXCEL,但我就是懶。我現在用了一個很簡單的股票記帳軟體:「台股記帳本」。我手工填上賣出價位,以及張數之後,還有一個備註欄,可以讓我紀錄一下,持有期間的狀態。
心理情緒
如同客戶旅程當中,會在不同的旅程階段,經歷高低起伏的心理情緒,理解客戶的這些情緒非常重要,良好設計的客戶體驗將會為企業帶來源源不絕的客戶。相對的,理解我們在交易旅程中的,「峰值」與「終值」同樣重要。體驗的記憶是由兩個核心因素決定,第一個是體驗最高峰時,無論是正向最高峰還是負向最高峰,通常都會被客戶記住;第二個就是結束時的感覺。體驗一個產品或服務後,所能記住的就只有在峰值與終值的體驗,而整個過程中每個點好與不好,時間長短,對記憶或感受則沒有那麼大影響。舉例來說,大家都去過IKEA,整個採購流程並非一直都是愉快的。他的峰值就是我們坐在像樣品屋的房間裡或躺在床上體驗營造出來的小空間的時候,這個體驗就是 IKEA 峰值。而終值就是出口處10元的冰淇淋,有時候我們會很開心逛了一下午的 IKEA ,但最後什麼也沒買,就只吃了10元冰淇淋。大多數人對 IKEA評價都是不錯的,因為體驗了IKEA設計的峰值與終值。
研究顯示,情緒並非不理性的跡象,而是理性決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拿住獲利中的部位或許並不愉快,但可能是有益的,這可能是過程中一個低的峰值,另一方面,我們或許會由於持倉可能獲利而感到興奮,這是高的峰值。但這種感覺同時也提醒我們,持倉也有虧損的風險,我們有可能會蒙受損失,產生了不愉快的感覺之後,我們可以視為一個信號,認真觀察市場,留意行情反轉的信號,這樣對於持有部位的投資人來說,是更準確也更有建設性的,而不是只把不愉快看作不適,進而逃避。
總結來看,投資人經由加強對情緒的覺察,以及有效運用情緒,可以更好地進行交易,並持續自我進化。我們應該要時刻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以及情緒會對交易決策產生的各種影響。舉例來說:行情突然開始大漲,我應該即興交易嗎?情緒上你可能會為快速的獲利而感到興奮。此時,我們把注意力轉向與決策最相關的數據,評估面對的情況。例如:其實我沒有看過相關的資料,也不清楚消息的可信度。最後是,承諾。為自己感到自豪,過去我可能會即興交易,但現在我清楚的注意到了我所有的感覺,因此我並沒有交易。「交易前、中、後」時間框架,關鍵節點與當中的心理情緒,共同組成了「交易旅程」。希望這個「交易旅程」能讓你的投資之路,更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