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曾經在波克夏的年報當中,提到一位他非常敬佩的棒球選手,泰德• 威廉姆斯。造就他成功的秘訣是他賽後對自己的每一場比賽都做了深入的回顧。他將好球區分成 77個棒球大小的方格,再把他打擊區的表現畫出來,之後他便發現,他只有打擊落在「甜蜜點」的球,平均打擊率才會最好。當然即使知道這點,他也不能只等待落點最好的球出現,如果他讓三個好球進來,但卻沒有揮棒,他就會被三振出局了。然而相比於泰德,一般投資人顯得相當有優勢,因為投資人不會被三振出局,並不需要被迫採取行動。他們可以放掉很多機會,直到遇上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出現。這個故事深入人心,但有許多人也因此著迷於找到最好的時機。
- 掌握時機,導致較低的報酬
- 多元化時間配置
- 認清預測的極限
掌握時機,導致較低的報酬
霍華•馬克思對巴菲特說的這個故事,十分認同,他說:「對投資而言,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只有做出的失敗的投資才會受到真正的懲罰。即使錯過一些成為贏家的機會,懲罰還是可以接受的」。然而,絕大多數的投資人,並不是像泰德一樣是專業的選手,我們只是普通人。當球從投手丘以時速超過100向我們飛來時,我們根本看不到球的位置,更遑論要能夠區分出好球帶當中的「甜蜜點」。相同的,在股票投資過程中,選擇正確的交易時機非常困難。研究表明,投資人一旦錯過了市場表現最好的時機,收益就會大打折扣。
根據基金研究機構晨星公司的報告,在過去25年裡,如果投資人一直持有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那麼每年的平均收益率,在不考慮配股配息的情況下是5.85%。如果每年都恰好在最低點進場(最佳擇時能力),那麼平均收益率為6.89%;如果每年都恰好在最高點買入(最差擇時能力),那麼平均收益率是5.02%,相差約2%。樣本當中,最好和最差的擇時之間有40%的差異。但是報告中也顯示,如果在一個20年的中長期投資中,投資人的平均收益率為7.81%。但是,如果他錯過了股市表現最好的10天,他的長期收益率就會下降到4.14%;如果錯過了20天,其長期收益率更是會下降到1.70%。由此可見,你試圖去挑選最佳時機,可能會讓你「抓龜走鱉」。
巴菲特的導師,班傑明•葛拉漢認為,投資人在股票市場面臨著兩種可能獲利的方法:一種是掌握時機( Timing),一種是價格策略(Pricing)。我們所說的掌握時機,就是指努力去預知股市的行為。在認為未來走勢會上升時,購買或持有股票;認為未來走勢會下跌時,出售或停止購買股票。而所謂的價格策略則是指盡力做到:股價低於其合理價值時買入,而在高於其合理價值時賣出。另外一種消極的價格策略則是,確保自己購買股票的價格不會太高。然而,我們確信,無論採用哪一種價格策略,智慧型投資人都能得到滿意的結果。我們也同樣確信,如果投資人以預測為基礎,太過強調時機的掌握,那麼他最終將成為一個投機者,並且將承擔投機所帶來的財務結果。
多元化時間配置
投資人在進行投資決策時會考慮資產配置的多元化:例如要持有一些大型股,也要買一些小型股;有一些高科技業的股票,也要買一些零售、消費行業的股票。大多數投資人覺得,多元化就是在不同區域、不同產業的資產間進行分散投資的一種策略。其實,在投資時機選擇上也需要進行多元化。大多數的投資人,會出於許多莫名其妙的理由,認為他具有把握市場方向的自信,從而把所有資金在同一個時間投入市場。例如:看到你的同事做股票賺到錢,就想跟著他做。或是認為股市連續漲了這麼長一段時間,未來應該還有一段好光景,我只要能夠及早賺錢然後賣掉就可以。
學者將基金投資人分為兩類:一類進行基金定期定額,也就是每個月拿出一部分錢投到股票市場;另一類則是選擇在基金產品中一次性的投資。對進出場時機比較有自信的投資人會一次性的把所有資金投到某一基金產品或股票中。研究表明,前者的投資績效要比後者好得多。由此我們知道,投資時不僅要注重產業、區域的多元化,在投資時機的選擇上也要進行多元化。然而為什麼我們大多數人都沒辦法掌握好時機來進行交易呢?這其實是我們探討「順勢投資」之所以有效的原因,人們傾向於借助過去發生的事情來預測未來,但往往反應不足,或反應過度。一家公司如果在去年表現好,即使股價開始出現下跌,我們往往只會覺得是個短線修正,今年的表現依舊會不錯。相反,如果一隻股票在去年表現差,即使股價已經開始上漲,我們也還是不認為他未來有機會,因此不願意進行投資。一檔上漲中的股票,往往起漲的時候投資人充滿懷疑,上漲之後會選擇賣出,而不是追隨趨勢買進,利多消息反應不足。等到漲勢已高,利多可能反應過度,造成過度上漲,偏離基本面,又會出現股價下跌,但此時的投資人不會選擇出場,反而會進場攤平。
研究發現,在全球股票市場中,資金的流進與流出在時間上並不是平均分配的。舉例來說,美國投資人在網路科技泡沫期間大量買進股票,又在2001年泡沫破裂後大量離場;投資人往往在股市的高點、上市公司評價面最貴時把大量資金投入股市,而在低點、公司評價最低時將資金撤出,也因此散戶投資人從股票市場獲得的真實收益遠遠低於指數(大盤)的收益。而對比來看,將投入時間做多元化的分散,紀律投入的投資人,則較能夠掌握整個指數所帶來的投資收益。
認清預測的極限
預言家有兩種:一種是無知的人,另一種是不知道自己無知的人
《金融狂熱簡史》 作者:約翰•肯尼斯•高伯瑞
「預測」這件事,如今成為股票市場商業活動重要的一環,投資人被證券商或是媒體教育成:參與投資,應該要細心地關注市場的預測。在許多情況下,投資人都會特別關注專家們對市場的預測,甚至依照它們採取投資行動。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相信,對股市未來的走勢做出某些判斷是很重要的,而且還因為,他們覺得這些專家的預測至少比自己的預測更加可靠。但是,事實上,已經被廣泛知道的資訊,在價格上也都已經反應完畢了,預測並沒有太多效果。關於預測這件事,霍華 馬克思認為,當我們對細節關注得越多,越有可能獲得知識上的優勢。再加上努力的工作和精進技術,我們確實能比其他人知道更多關於個別公司和股票的情況,但想要在整個市場和經濟的認知上做到這一點則很難。
雖然在一般「正常」的狀況時,對於市場我們大概知道發生什麼事。但是當市場真的有一些變化跟過去有所不同的時候,我們往往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因此,霍華•馬克思指出,多數時候人們會根據過去預測未來。很多時候,確實未來的在很大程度上是過去的重演。因此「預測在大多數時間裡是正確的」。然而,根據過去經驗做出的準確預測並不具備太大價值。正如預測者通常會假設未來和過去非常相似一樣,市場也會這樣做,從而根據過去價格延續性的給出新的定價。因此,如果未來真的與過去相似,那麼賺大錢是不可能的,即使是那些做出準確預測的人。
另外一方面,未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與過去大不相同。此時的準確預測具有巨大價值,然而,此時也是預測最難準確的時候。即便在某些在關鍵時刻做出的預測,最終被證實是對的,但同一個人持續做出準確預測卻是不太可能的。
總結來看,不論是對炒短線的投機客來說,還是長期投資的投資人,預測市場時機,都沒有太大價值。對投機客來說,因為他想迅速獲取收益,選擇時機成為他短線獲利的唯一機會,因為他並不想要等一年才有報酬,但是掌握時機要準確很困難。相對的,這樣的等待期對長期投資人來說算不了什麼,但是必須留意的是,除非選擇時機進場真的有足夠大的價差,可以彌補股息收益,否則讓自己的資金長期處於閒置狀態,並非最佳的投資決策。相對的,也就是告訴你:「留在市場裡的時間,遠比進入市場的時間更重要。Focus on Time in the Market, Not Market Ti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