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66練火候|均線系統,你對他很熟了,但為什麼他有用?

Bill Yang
Aug 19, 2021

--

移動平均線應該是全世界股民們最熟悉,但卻也最常誤用的技術指標。指標的定義也非常簡單,所謂的「平均」,也就是把一系列數據加起來,再除以數量。而所謂的「移動平均」,也就代表只要有新的數據加入,每次都重新計算一次。例如:20日移動平均線,也就是每天都重新計算一次,納入最近一天的數字,將21天前的數字拋棄。它永遠等於剛剛過去的20日的平均價格。除了移動平均線,或稱為簡單移動平均線(MA),另外還有指數移動平均線(EMA),EMA是以指數形式遞減加權的移動平均。數值的加權影響力隨時間呈現指數遞減,越是新近的數據加權影響力越重。至於舊有的數據,權重每日遞減,直到將它剔出計算。最舊的數據對 EMA 幾乎沒有影響,不會引發無謂的波動 。

  • 均線的基本判讀
  • 時間與價格認知
  • 均線乖離:希望和恐懼

均線的基本判讀

為什麼均線系統會有效果呢?其實撇除技術分析的理論,我們也可以將均線系統想像成市場上台積電的價格每天有成交,有人買也有人賣,連續一個月之後,所有市場上的這些交易,可以計算出一個平均的價格,這個價格也就成為這一段時間所有人的參考成本。當最新的價格高於這個成本區的時候,多數人是賺錢的。也容易吸引追價買進的資金。而當跌破這個平均成本的價位時,則開始出現套牢的賣壓,反彈到成本價位時,就會有人想要解套賣出。那麼到底是使用簡單移動平均線還是指數移動平均線呢?使用簡單移動平均線有一個常令我感到困擾的因素,你如果在使用上必須特別留意。

也就是因為簡單移動平均,他最早的價格與最新的價格權重是相同的,也因此平均線未來到底是會往上走,還是往下走,除了考慮最新的價格,過去最早的那些個價格也要考慮在內。這產生了另一個名詞叫「均線扣抵」,也就是假設最新的股價是10元,最舊的價格是8元,則我們可以推估,新的均線位置應該會上升。這個就是所謂的「扣低值」。換個角度想,如果最新的股價是10元,最舊的價格是12元,則我們可以推估,新的均線位置應該會下彎,這也就是所謂的「扣高值」。他可能會導致均線出現反覆上升或下彎的情況,影響操作。而指數移動平均線則不會有這個問題。

多頭排列與空頭排列

為了利用移動平均線的優勢,我們會同時使用兩條均線,甚至是3條均線。當價格只是在一個小區間波動時,均線會呈現相互糾結的情況。而當價格出現明顯向上走升的情況之後,均線也會結束糾結,開始向上。這個時候,各週期均線會漸次轉而向上。隨著時間的延伸,均線按照週期由上而下依次排列,例如,5日、10日、20日等,也就是形成均線的多頭排列,意味著一波漲勢已經進入主升段。均線的多頭排列對價格的支撐作用是極其強勁的,尤其是剛剛走出長期糾結形態的個股,它們往往都具有極強的爆發力。在一個強勢上升市場中,所有的移動平均線都會在市場價格之下,而且均線都會是上升的走勢,時間最長的移動平均線處於最下方。而在下跌市場中情況恰好相反,當均線按照週期由上而下依次排列,例如,20日、10日、5日時,也就是形成均線的空頭排列。相對而言,也就表示股價呈現疲弱的型態。

黃金交叉與死亡交叉

如果多條均線彼此相互交叉,只要均線的斜率和價格趨勢一致,這本身也會是一個買進或賣出信號。舉例來說,當上升的短期均線向上穿越上升的長期均線時,我們說這是「黃金交叉」,也就是買進信號。當下降的短期均線跌破下降的長期均線時,我們說這是「死亡交叉」,也就是賣出的信號。必須特別留意的是,在使用簡單移動平均線時,當一條向上均線穿越另一條下降的均線,這種突破是毫無意義的。例如,5日均線向下穿越10日均線,但10日均線還在上揚中,那麼這個價格變化便不具有參考性。必須留意的是這種假的交叉,只會出現在簡單移動平均線,而指數移動平均線(EMA),則不會有這個問題。

道氏理論有類似的論述,當價格突破一個狹窄的波動區間時,這個信號特別強烈。如果移動平均線相互交織了很長一段時間後,出現黃金交叉或死亡交叉,則這種信號也屬於強烈的訊號。

另外,在許多主趨勢進行中都會出現一種情況,例如,多頭進行當中的一次修正期,短期均線暫時回落,會跌穿長期均線。但隨後,他又重新回到長期均線之上。此時如果兩條均線的斜率與趨勢一致,這實際上是一個新的黃金交叉,也就表示趨勢將會延續。相對的,空頭過程當中,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時間與價格認知

與其把均線當作是一個技術指標,我其實更多應用均線來觀察市場對於價格變化的適應程度。這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們對價格的認知需要時間調適。當價格發生變化時,移動平均線通常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趕上來。這種對時間延遲反應,表示人們需要時間來接受新的價格,均線對應著市場參與者的心理適應期。改變主要趨勢的心理是需要時間的,如果沒有發生黃金交叉或死亡交叉,則只能說明這種情況出現得太突然,我們面臨的只是趨勢的暫時中斷。例如2021年五月,台灣疫情突然爆發,導致台股盤中曾經暴跌1400點,但200日均線還在持續的往上走,60日均線有出現下彎,但並沒有出現死亡交叉,那麼大致趨勢就沒有出現改變。

移動平均線之所以能夠解釋價格運行的規律,在心理學上的原因可能是:「代表性偏誤」,所謂的代表性偏誤,指的是依靠籠統經驗或刻板印象來對事件進行評估的傾向。換句話說,我們用來判斷事情是否真實或可能發生的機率,所引用的判斷是依據當前這個狀況跟已經發生的事情的相似程度。這種偏誤會導致投資人以為,一家分配股利的公司更為保守穩健。也會導致投資人以為,一位基金經理人優異的過去績效反映了他過人的才華,但如果是全面分析起來的話,則可能發現他的績效主要源於好運氣。金融市場也常常出現代表性偏誤,比如我們認為某個趨勢將繼續下去,僅僅因為直到目前為止這個趨勢一直保持不變。

均線乖離:希望和恐懼

最後一條關於移動平均線的原則與當日價格到均線的距離有關,這條原則是:

當市場加速遠離均線時,這表明將出現反作用,使得當日價格與均線再次靠攏。先前所談的「乖離」,指的就是當日價格到均線的距離。不論是在市場急漲或是急跌,都會導致乖離變大。急漲的時候我們稱為「正乖離」,急跌則是「負乖離」。

這種心理模式反映在移動平均線圖上,前期的下跌越兇猛,價格與均線的乖離越明顯,則反彈越有力。這是因為在下跌的初期,我們的心理狀態並沒有從上漲的情境脫離出來,甚至會以為這個價格修正是好的加碼時機。也有人會覺得先前高點套住了,此時的低點應該要加碼攤平。所以當前期的下跌越厲害,移動平均線與當日價格的乖離就越大,此時市場的希望還很濃厚,通常會醞釀一波反彈,使得當日價格與均線再次靠攏。這是市場的「希望期」。

然而並非每次的修正乖離,都是以反彈來進行。另一種悲觀的狀況,則是價格靜靜的躺在低點不動,或著雖有反彈,但並不強勁,然後等待均線逐漸靠攏。此時大多數的投資人不願意出場,因為每天他們相信市場已經快要見到底部。但其實,投資人早就決定停損或是少賺趕緊走人,只是想趁反彈來減少損失。如果這種反彈確實出現,它很快就會遭受那些早已不耐煩的投資人的新的賣壓。也因此,常見的狀態是,當市場真的是空頭走勢時,價格會向均線收攏,但隨後出現再次下跌,與均線的距離再度拉開。這種情況會反覆出現多次。市場也將進入「恐懼期」。

最後,我們談談均線「參數」的設置,幾乎不例外的,多數人選擇觀察5日、20日、60日或200日均線。為什麼是這些數字呢?最早的的解釋是,一週開盤的時間有5日,因此以5日,作為週線。以20日當作月線。以60日作為季線,200日為年線。或許這個說法一開始確實是正確的。因為早在還沒有電腦可以畫出均線的時代,早期的技術分析師,就已經利用手工計算的方式在繪製這些均線。但是,隨著投資市場的發展,我們可能越來越感到疑惑,例如外匯市場幾乎沒有收盤與開盤的差別。加密貨幣市場也是全年無休。那麼為什麼這些市場上的投資人還是在使用相同的日期設定呢?而且這幾種組合也同樣有效?其實一開始它們就不是最佳的設定,但是我們在缺乏精確證據的情況下已經選擇了它們,然後就開始用了,用起來似乎也順手。從此以後,自我實現效應使得市場行為已經適應了這個工具。這些移動平均線也日益加強自我實現效應。因此,不需要自作聰明,利用倒流測試或是最佳化找尋最佳參數,這並不能給你更多額外的報酬。

--

--

Bill Yang
Bill Yang

Written by Bill Yang

Podcast⟪比爾的財經廚房⟫主持人,本節目榮獲Himalaya最佳人氣財經類節目。Spotify 財經類Top 5 Apple podcast 投資類 Top 5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