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31 不想一年被資遣三次?!那就及早開始你的致富習慣

Bill Yang
Apr 19, 2021

--

在台灣,或者是全球青年失業或低薪的狀況正在日益嚴重。科技變遷與競爭加劇成為扼殺就業機會的主因。花旗銀行深耕台灣近60年,是最早來台設點的外商銀行。日前突然宣布將退出台灣個人消費金融市場,為國內金融圈投下震撼彈。包含他們的員工,也是在消息公布前一天晚間8:51分才收到內部信件,說要在隔天早上進行員工會議。裁撤消金業務的原因眾說紛紜,但應該是為了聚焦在更具競爭力的「財富管理業務」所做的決定。花旗銀行在台灣約有4000多名員工,未來是哪一家銀行接手,也備受關注。無獨有偶,富邦金日前也以公開收購的方式成功的併購日盛金,創下國內「金金併」成功的首例。最快在2021年底日盛金將會消滅。當整併發生的時候,必然也伴隨著優退的方案,換句話說,有些人注定他的人生未來怎麼走,是必須要重新思考了。

一名網友在PTT上發文,說她在2020年被Fire了3次。她在A公司待了兩年,被fire後覺得很慌張很難過很惶恐,但很快地去了B公司上班。但3個月後被告知試用期沒過。老闆說的原因是:「雖然我不知道為什麼但是我想fire你。」這是第2次被fire,雖然滿頭問號但覺得可能是緣分吧。又過了2個月原PO再去了C公司上班,沒想到,3個月後還是被告知試用期沒過…主管給的原因是:「因為當初開給你的薪水太高,但有另外一個人薪水比你低卻做得比你好。雖然不公平,但是你們就是會被擺在一起比較。」原PO最後還自我解嘲的說:「今年是個拿好拿滿遣散費的1年,但履歷也毀了的1年。不過,整體拿起來外加薪水比去年年薪還多…???????無敵霹靂滿頭問號。」成為名符其實的「被資遣資深專員」。

這篇文章貼出來之後,網友紛紛給予鼓勵,「覺得你心態非常棒耶!都沒有口出惡言或是態度不佳 。而且又很樂觀,會找到適合你的工作的!」或說「你剛好就又在疫情間到職,所以就是那位衰小的,但你也滿會找工作的耶!」

1年的目標

剛剛那位網友的狀況可能比較特殊,然而湯姆•柯利與麥可•雅德尼,在《習慣致富》當中提到,富人是渴求知識的終身學習者。他們不斷努力教育自己,有時是正規的或是學術上的。但是更多的是非正式的詢問、觀察、閱讀和聆聽。也透過動手做、嘗試、失敗當中來學習。成功的人每天投資自己,例如每天花30分鐘增加知識和提供技能。他們不一定是依靠傳統的課程來學習,他們不斷參與某些有建設性的專案,藉以提高技能,促進事業的發展,保持心思敏捷或是擴大自己的知識。臉書的創辦人馬克•佐伯克從 2009 年開始制定並堅持努力完成個人挑戰,這項著名的年度挑戰累計進行了 10 年,一直到2020年1月,佐伯克才在臉書上貼文表示,「我試著想像到了2030年,我所希望的個人生活和社會將如何發展」,因此為了讓自己更專注於長遠規劃,從今年起將不再提出「年度目標」。為什麼佐伯克要每年都設定年度目標呢?他將這個目標稱為Personal Challenge。個人挑戰。的確,每一次的目標都是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學習新的東西。舉例來說,2009年的目標是:每天都繫領帶。這件事情對每天只穿灰T恤上班的他來說,真是一大挑戰。2010年,學習中文。2015 年,每個月讀兩本書,那一年跟著佐伯克的書單讀書成了書迷們特別期待的事情,很多書籍他一公佈,亞馬遜網站上馬上就會搶購一空。不斷學習和閱讀,讓他的頭腦和思維跟得上世界的腳步。同樣愛學習的,還有比爾蓋茨的書單推薦,同時還會附上他寫的讀後感,讓我們決定是否閱讀。比爾蓋茨每年大概讀50本書,更令人佩服的是他還會每年專門空出幾週的閱讀假期,利用這段時間做系統性的學習。他認為雖然自己現在可以去拜訪所有他想要交流的科學家或者聆聽講座,但閱讀永遠是他學習的第一選擇。

1%的進步

前面我們所說的這位網友,其實在他到了C公司之後,由於有了前面的2次經驗,她更認真的工作,這期間,加班的加班,週末還自我學習,外加考了張證照。無奈三個月的試用期還是沒過。這是否代表自我提升也是無效的呢?詹姆斯‧克利爾在《原子習慣》提到:「如果每天都能進步1%,持續一年,最後你會進步37倍;相反地,若是每天退步1%,持續一年,到頭來你會弱化到趨近於零。」如果你有興趣,你可以用電子計算機試試1.01的365次方,是多少?或是0.99的365次方,是多少?最初的小進步或小倒退,持續累積起來會造就巨大差異。詹姆斯‧克利爾從四歲就開始打棒球,在大學之前他的運動生涯並不順遂。大一新鮮人的他是板凳中的板凳,他很清楚,短期之內不可能躋身球隊先發。於是,當同學們每晚熬夜打電動,他開始建立起良好的睡眠習慣,每晚都早早就寢;在大學宿舍的雜亂世界中,堅持讓房間保持整潔。這些改善雖然微小,卻重新讓詹姆斯有掌控生命的感覺。開始又有了自信,他改善了讀書習慣,在大一那年每科都取得優秀成績。最終,詹姆斯被選為丹尼森大學的最佳男性運動員,並且入選ESPN的全美明星陣容 — 全美僅有三十三人得到這項殊榮。

人很容易高估一個決定性瞬間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都做些小改善的價值。人生是一場馬拉松,1%的改善並不特別值得注意,有時甚至根本不被注意,但真正他的意義卻可能大得多。一年37倍,這個數字其實並不現實,因為作者本身並不是在一年之內實現這些進步,但如果是一年進步20%,20年也會有38倍的變化。隨著時間過去,微小提升所能造成的變化非常驚人。只不過20年太久了,也無法激起你的熱情。

1 萬小時的練習

那麼,我們該如何有計劃的逐步實現每日1%的進步呢?你必須「刻意練習。」每天閱讀30分鐘是不夠的,你還要有針對性地去練習。葛拉威爾的暢銷書《異數》告訴我們練習的關鍵是時間的長短,你要練習一萬小時,才能成為專家。想要把一個動作,一個技能,甚至只是一個生活習慣或心態,讓他「長」在你的腦袋之中,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重複練習。但是練習的方法,比練習的時間長度更重要,舉例來說,必須能夠隨時取得反饋,學習才是有效的。就好像一個學生把教科書讀了好幾遍,每次都覺得自己有看懂,自認已經都瞭解了,可是一旦考試就發現自己並沒有真正理解。其實我們把書看好幾遍,只是熟悉而已,而熟悉不等於真正理解,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辦法就是考試和測驗。

日常工作中的學習,如果沒有安排考試跟測驗,那麼該如何來理解自己是否已經掌握所學習的資訊了呢?我自己的做法就是試著找一個人將你看的書或是學到的知識講一次給別人聽,你在講解的過程當中,就會發現有些自己無法順暢說明的部分,或是無法指出一本書核心留給你的印象,這個就是另一種型態的測驗跟考試。偷偷跟你說,這其實是我做節目收穫最大的部分,每一次做節目都是一次反饋。

然而練習的時間長短和實際工作表現之間,到底有多大的關聯呢?學者們的研究指出有兩個主要的結論:

  • 在有嚴格固定規則的領域,練習的作用最大。沒有嚴格規則的領域,練習的作用非常有限。舉例來說,西洋棋就有非常嚴格的規則,在西洋棋的領域當中,一個人練習的時間長度能解釋他26%的表現;在音樂領域中,練習時間長短可以解釋21%的表現;在體育領域,練習時間長短可以解釋18%的表現,剩下的就是天賦和臨場表現的心理狀態。而在教育、程式設計、航空飛行這些更常見的職業當中,涉及的規則更加複雜,不像體育比賽有明確規則,一個人的練習時間居然只能解釋不到10%的表現。
  • 環境局面越是可控的和可預測,練習的作用越大。環境如果越是可控的和可預測的,練習的作用越大;局面如果複雜多變、不可預測,練習的作用就很小。綜合統計之後學者發現,在那些最可預測的環境裡,練習能夠解釋24%的表現。但在最不可預測的環境中,練習能夠解釋的因素只有4%。

然而真實世界當中的工作模式並不固定,高階的工作通常需要你臨場發揮,需要借鑑不同領域的知識與技能,只靠年輕時候的練習,當一個專家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身處在一個需要通才的時代,「練習」容易刻意完成,但成為通才很難。因為到底什麼知識學了有用?在每個領域要投入多少時間?這些問題幾乎是無解的。或許真正斜槓青年追求的,不應該是在履歷上有多少條斜槓,而是培養廣泛的興趣,讓練習熟悉一個知識本身成為一種回報。

--

--

Bill Yang
Bill Yang

Written by Bill Yang

Podcast⟪比爾的財經廚房⟫主持人,本節目榮獲Himalaya最佳人氣財經類節目。Spotify 財經類Top 5 Apple podcast 投資類 Top 5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