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29 「炒房可以,炒股不行!?」投資傾向的世代差異

Bill Yang
Apr 12, 2021

--

我在網路上看到一位金融業的網友寫了一段過於他過年期間,長輩們關心他有做什麼投資嗎?他一開始都很直白的跟長輩們說,「我陸陸續續買了些股票還有ETF,目前帳面價值大概是300萬左右。」「買這麼多啊?」「要小心啊~股票都是來去一場空啊!」「我被那個阿扁兩顆子彈害死了」。這類話聽多了,導致他後來,也懶得解釋,就直接改成,「我正要準備去買房,自備款大概300萬,房價大概1500萬,大概還要貸款1200萬。」這時候長輩們的說法就不同了。「了不起啊~很厲害,這麼年輕就要買房子了」「還是買房好啊」「我那時候也是….」明明同樣是淨資產300萬,為什麼長輩們都覺得買房好?而炒股不行?

世代差異如何發生的?

在銀行高資產客戶的說明會上,這群客戶的年齡通常比較大了,我常常問客戶一個問題,「大家今天可以在平常日的下午,不用上班,來飯店參加說明會,吹冷氣吃下午茶,顯然你們在過去的20–30年,做對了一些事」。「如果說,在台灣,投資理財有三寶,過去在台灣只要做這三件事,就會有錢。你們猜猜看是哪三件事?」客戶的答案很有趣,但也很集中,一定會有人講到房地產,接著會有人講股票。然後後面大家就開始亂猜,很多人會說是基金,但其實回到1992年,李登輝還在當總統的年代,當時台灣根本不存在基金市場,國內的基金公司也只有四家老投信,產品單一,缺乏競爭力,所以答案不是基金。也有人猜保險,但也不是保險,因為即使當時保單的預定利率很高,因為當時保險的觀念並不像現在的成熟,即使現在想想當年的條件真是好得不得了,也沒用了,大家都買得太少。一陣瞎猜之後,我就會公佈答案,答案到底是什麼呢?其實是銀行存款。

定存

1990年代,台灣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其實將近10%,確實在那個年代,你只要把錢放銀行定存就可以了,專心的存錢,把錢放銀行就會有錢,根本不需要投資。現場的客戶都經歷過那個年代,他們也都很清楚,但是為什麼猜不到呢?因現在的利率已經低到連1%都沒有了,因此他們也遺忘了那個曾經的輝煌。

買房

相同的,為什麼現在大家都相信買房會賺錢呢?因為從2000年以來,房價基本上是只漲不跌的。網路上一名網友在PTT發文寫到,自己小時候住在台北市光復南路巷子裡的3房格局,約22坪上下,當時賣掉的價格約400多萬;後續又買了中和的房子,同樣的格局,坪數大一些有30多,他記得「當年爸爸的薪水約3、4萬元。」過了幾10年,如今自己的歲數跟爸爸當年差不多,「台北市光復南路三十年的房子,單價也要七、八十萬,22坪就是1540~1760萬元。」爸爸的月收約4萬,但卻可以一人工作養活全家,還能還清房貸;對比現在的自己,相同的年紀差不多的月收入,卻只能夠養活自己。這種焦慮感,更增添了買房神話的戲劇性。

但時間再往前推,恐怕就不是這麼一回事。1990年台北市的房價相較於1989年足足漲了2倍多,也因此政府針對高房價祭出貸款限縮、大幅調高土地公告現值等措施,重創了台北市買氣。但資金開始轉往中南部蔓延,連當時的花蓮預售屋也受到台北投資客的青睞。房價雖然有往下的趨勢,但整體推案量仍持續放大。主要原因是,新的容積率管制措施預計在1995年實施,這也使得建商拼命進行推案想要撈一波。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股市從1997年8月的10256高點下跌,房市供過於求加上建商槓桿操作過頭,1998年包括國揚、瑞聯都陸續傳出跳票;1999年921大地震再度重創中部地區房市。這一波房地產的空頭走勢,要一直到2003年SARS之後才真正結束。

炒股票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健忘呢?這是因為人們在處理問題時有兩種比較典型的心理現象: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舉例來說,你在百貨公司還是在購物網站逛的時候,店家總是喜歡用「9」字尾,像,799元或1499,其實跟800或1500只差了1元。這個是「首因效應」產生的影響。所謂首因效應,也就是最先接收的訊息形成的最初印象,構成了頭腦中的主要印象。也就是說,第一印象對人的行為具有很強的主導作用。

許多6、7年級生到今天還不太敢碰股票的原因,很有可能是跟他們小時候父母的投資經驗有關,許多人在十幾歲的時候都有印象家裡,或是親戚投資股票失利的記憶。他們可能是遭遇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或是2000年的網路科技泡沫,2008年金融海嘯等等的事件,讓他們對股票形成了「首因效應」。這個第一印象,讓6、7年級生,對投資股票還是心存忌憚。長輩們當時可能也都虧過錢,這些心理印記一直留存在身上。

而所謂近因效應,指的是個人在總體印象形成的過程中,新近獲得的資訊比原來獲得的資訊的影響更大,也就是「最新發生的事,印象更深刻」。房地產十年空頭的時間距離現在已經將近30年,而2003年以後的房價則是穩步的上升,這就形成了買房好,炒股不好的刻板印象。一般來講,對於陌生的事物,首因效應影響較大;對於熟悉的事物,近因效應影響較大。有趣的是當我們詢問客說會上的高資產客戶,他的股票是怎麼賺錢的?大多數人會尷尬的笑說「沒賺啊!是看到自己認識的供應商、客戶、或是朋友因為把公司做上市了而賺到不愁吃穿的錢。」

世代差異的影響

即使是知名的投資專家或是投資大師,也很難不受到世代差異的影響。有些時候他們過去的成功,更令他們難以接受新的觀點。先前曾預言金融海嘯和.com泡沫、備受尊崇的橡樹資本共同創辦人霍華 馬克斯先前曾經公開批評比特幣沒有內在價值,相當不看好。然而,2021年1月11 日新發表的備忘錄上他卻表示,他過去對金融創新、市場投機行為的看法,以及向來保守的心態,導致他對加密貨幣抱持懷疑態度。這種思考模式雖協助橡樹資本和他自己多次躲過麻煩,卻無法讓他以創新的角度來思考。他感謝自己兒子對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持正面看法,並為家族買進了相當數量,他會以開放的態度努力學習。馬克斯並表示,比特幣能即時轉移,當它在2017年年首次廣為人知時,我就非常不屑一顧,因為它沒有內在價值。但不是只有比特幣沒有內在價值,許多人們想要並高度認同的東西都沒有。但我現在知道當時我是多麼無知。看來,馬克斯父子在比特幣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共識。

然而,知名貴金屬貿易商 SchiffGold 董事長彼得 ‧ 希夫跟他的兒子史賓賽 ‧ 希夫在推特上的互相叫陣,倒是還沒告一個段落。彼得 ‧ 希夫是忠實的黃金擁護者兼比特幣反對者,但他的兒子史賓賽 ‧ 希夫卻熱衷於比特幣投資。老希夫在推特上寫道:

「我兒子不聽我的話,剛剛買了更多比特幣。你想聽從誰的建議?

一個 57 歲、經驗豐富的投資者兼企業家,並且已經從事投資業超過三十年的人;還是一個 18 歲、從來沒工作過的大學新鮮人?」小希夫很快就回應了爸爸的推文和調查結果。投票結果顯示網友幾乎是一面倒地支持小希夫的比特幣投資,拿下高達 81% 的票數。

之後,彼得 ‧ 希夫依然不放棄,在推特上說:「我的兒子在幣價最後一次跌破 5 萬美元時,去 ALL IN 了比特幣。現在,他的投資組合中 100% 都是比特幣。」老希夫對年輕人的投資決策表示擔憂,他說:「如果就連我自己的兒子也被洗腦到這種程度,請想像一下,其他大多數孩子該有多脆弱。他還說,如果自己沒破產,一定會繼續 HODL 到無極限。」老希夫甚至連撂下狠話:「我要取消他的繼承權。否則,他會把我辛苦賺來的錢浪費在更多的比特幣上。」由此可見,希夫家族的比特幣戰爭,還會持續在推特上有好戲上演。

不論是台灣長輩們的「炒房可以,炒股不行」或是老希夫的「炒黃金可以,炒幣不行」,都是從自身過去經驗所做出的判斷與建議,雖然有參考性,但完全不考慮時代環境、大格局的話是很容易陷入偏差的。就好像是一隻火雞,看到農場主人來了,只要他繞著農場主人跳一支舞,就會有食物可以吃。他覺得農場主人是全世界最好的人。一直到了感恩節這一天,農場主人帶著火雞出了農舍,然後火雞就再也沒有回來過。

--

--

Bill Yang
Bill Yang

Written by Bill Yang

Podcast⟪比爾的財經廚房⟫主持人,本節目榮獲Himalaya最佳人氣財經類節目。Spotify 財經類Top 5 Apple podcast 投資類 Top 5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