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28 談食材|NYSE交易大廳只剩朝聖的功能?從加密貨幣交易所看交易所的進化

Bill Yang
Apr 8, 2021

紐約證交所(NYSE)知名的交易大廳2020年因為疫情關閉兩個月,即便大廳關閉,金融市場透過電腦系統依然繼續正常運作,開始讓人懷疑在電腦化交易普及的今天,以交易員撮合買賣的交易大廳是否還有存在價值。聽到交易所,我們可能會聯想到新聞畫面當中,擁擠的證券交易大廳,有好幾個大螢幕,上面的數字不斷跳動,交易員對的空中比手畫腳,對著耳機大吼。然而,一般投資人做交易,不論是股票還是期貨,並不會直接接觸到交易所,而是透過經紀商。 911之後,紐約證交所交易大廳就不再對公眾開放。幾年前,我去香港觀光,硬要去港交所看一下,但當時的港交所已經是電子交易了,也看不到交易員在大廳裡了。而加密貨幣交易所,不止是一個讓投資人下單的地方,除了提供交易搓合成交、還包含銀行、券商、交割和結算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務。可以說,交易所在加密數字貨幣行業中的地位,就好比巨無霸的金融控股集團在傳統金融體系中的地位。

交易所的起源

整個17世紀,荷蘭阿姆斯特丹是金融技術發展的核心。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之後,需要資金周轉的股東們,必須有個可以交易股票的場所。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被認為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首先,它向投資人們清晰地證明,如果購買股份,就肯定能夠出售,這種流動性極具價值。其次,人們對於賭博和投機的天性被充分的發掘出來,同時變成一門生意。東印度公司股票的公開交易使得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成為香料交易行業的領導者。

交易所的功能

交易所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交易流通和價格發現。交易所是交易商品、股票或衍生金融商品等金融工具的市場。它可以是實體的,如紐約證券交易所,也可以完全是數位的,例如加密貨幣交易所。在股票投資人與證券交易所之間,負責撮合股票交易的中介的角色,稱為證券經紀商。經紀商會在營業處所,由營業員接受投資人下單後,交給資料輸入員輸入直通交易所股票撮合中心的電腦主機進行成交撮合。過去大家在「號子」找營業員下單、Key單,就是這個過程。然而,現在許多投資人已經改以網路下單,這個撮合成交個過程,感覺是直通交易所,但其實還是透過證券經紀商下單的。交易所讓證券的買賣集中化,讓所有的交易能公平地進行同時效率也更好。緊接著,電子交易的興起帶來了交易效率的極大進步,也使交易所的運作有了重大改變。交易員在交易大廳忙碌的畫面就僅存在歷史當中了。

在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跟買賣的公司被稱為上市公司。還沒有辦法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證券或股票,一般透過較小的公司進行OTC場外交易。由於這些公司規模比較小或是獲利較差,也就代表著更大的風險。在台灣,我們稱這些OTC市場為「櫃檯買賣」,在櫃台市場買賣的股票,稱為上櫃股票。在美國,最初那些最大的股票也都在場外進行交易,但之後它們轉移到了Big Board,也就是紐約證券交易所。

加密貨幣交易所的起源

比特幣與法幣的第一類接觸

中本聰對比特幣最初的起心動念是「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2009年,中本聰與密碼學專家哈爾·芬尼之間第一次進行的交易純粹是為了測試,兩人之間的第一筆確認的交易發生在2009年1月12日,但沒有特定的市場價值。基本上,就是讓區塊鏈確認了交易的完成。這確實符合當初中本聰的初衷,畢竟從現金的角度上看,重點就是確認這顆錢幣,從我的口袋,轉移到了你的口袋,交易完成而已。一直要到了2009年10月5日,比特幣的價值才被定義下來,主要是參考了最早期透過挖礦取得一枚比特幣所需要花費的電力成本,兌換比例是1309.03 BTC兌換1美元。New Liberty Standard(NLS)將這個數字發佈在NLS網站上,這個網站主要是使用PayPal提供比特幣的買賣服務,這應該就是最原始的加密貨幣交易所。而比特幣價格第一次出現大幅上漲,是2009年10月12日, NLS透過Paypal以5.02美元的價格購買了5.050 BTC。大約是1.010 BTC等於1美元。

加密貨幣交易所的誕生

傑西•李佛摩說:「不管什麼操作,最後都得落實在報價器上,它才是世界上最有力的宣傳工具」。當比特幣價格開始上漲之後,許多科技人、密碼學專家、投機者,開始被吸引進這個生態當中。2010年1月5日,Bitcoin Talk 社區有位名叫“dwdollar”的網友發了個貼文寫道:「大家好,我正在做一個交易所。我有個大計劃,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將是一個真正的交易市場,人們將能夠彼此買賣比特幣。在接下來的幾週內,我應該會搭一個基本框架的網站,敬請期待」。幾個月後,2010年3月17日,BitcoinMarket.com 上線了。在這裏,人們可以透過PayPal 來交換BTC 和美元。但是隨著比特幣價格持續上漲,PayPal上的詐騙也多了起來,最終導致PayPal 官方宣布禁止進行比特幣交易,交易所只能尋找其他選擇。在BitcoinMarket 上線後的幾個月內,一些交易所也陸續上線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10年7月上線Mt.Gox(暱稱:門頭溝)。

Mt.Gox網站本來是一個卡牌遊戲「魔法風雲會」同好的線上買賣交易平台,由Jed McCaleb所創設,其命名源於魔法風雲會英文名稱(Magic: The Gathering Online eXchange)的首字母簡寫。 McCaleb後來將網站轉型為比特幣交易平臺,並在2011年將其賣給了Mark Karpeles。 Mt.Gox在後來幾年發展迅猛,一度處理過將近75%的比特幣交易。可惜好景不常,在 2014 年 2 月,Mt.Gox在一次駭客的攻擊中損失了 850,000 顆比特幣,隨後宣告破產,以今日的價格來計算,這些比特幣價值將近 493 億美元,而在當時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約 4.7億美元。Mt.Gox的破產,嚴重打擊持幣者的信心,比特幣開始進入熊市,全球交易所的格局也重新洗牌。

去中心化交易所(DEX)

前面我們所提的交易所,不論是紐約證交所,或是Mt.Gox都屬於中心化的交易所。中心化交易所要透過法規及監管層層把關,才能確保投資人的權益。在加密貨幣市場也是一樣,當你將資產從自己的錢包轉入中心化交易所那一刻,這筆資產的實際控制權就已不在你的掌握之中。你看到的只是交易所給的憑證,表明你可以提現的幣種和數量。但這些資產,實際掌控權是在中心化交易所手中。Mt Gox事件並非特例,歷史上發生了多次交易所監守自盜、挪用用戶資產的事件,也發生不少次駭客對中心化交易所惡意攻擊盜取資產的案件。無獨有偶,除了加密貨幣交易所, NASDAQ 交易所得伺服器也曾經發生駭客入侵事件,紐西蘭證券交易所甚至因為駭客攻擊,導致交易暫停。可以發現,網路資安議題其實不分新舊交易所。

新聞上常出現比特幣遭竊的事件,其實都是中心化交易被駭的事件,並非是比特幣區塊鏈遭駭,去中心化網路的安全性還是比較高。而去中心化交易所就是透過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來實現交易,你的資產始終保管在自己的錢包裡,去中心化交易所只是負責交易的撮合,並不接觸你的資產。換句話說,去中心化交易所具備更高的安全性,駭客攻擊的難度也更高。然而去中心化交易所依然不如中心化交易所受歡迎,目前不論是用戶量、交易量和流動性都還很低 ,交易的結算時間也更長 。但隨著技術及使用者體驗的改善,去中心化交易所在加密貨幣產業中,將是相當具有潛力的項目。

台灣加密貨幣交易所

台灣最早的加密貨幣買賣平台是2014 年的 MaiCoin。一開始買幣只有網銀匯款、ATM 轉帳等付款方式,MaiCoin 2017 年加入了萊爾富超商付款功能。2018年MAX交易所成立,提供幣幣交易及新台幣對加密貨幣的交易。也是全球首家將用戶資金交由銀行信託保管的交易所。從此,台灣加密貨幣投資人就有了一個安全的管道可以購買加密貨幣了。相較於2017年時,我還要去超商印繳款單、付款,真的是方便太多了。

總結一下,隨著電子化交易的進展,現代證券交易所也越來越趨近數位交易所了,不再需要場內的交易員,而幾乎所有交易搓合也都可以透過電腦來完成。中心化的搓合交易系統在資安上暗藏風險,這讓他需要層層節制,才能確保安全。而去中心化交易所可以很有效的發揮區塊鏈信任機器的特性,但目前還有許多技術尚待克服。未來,加密貨幣交易所與傳統金融交易所能否打破藩籬,讓投資人可以一站式完成傳統金融工具與加密資產的交易呢?真的是令人非常期待。

--

--

Bill Yang

Podcast⟪比爾的財經廚房⟫主持人,本節目榮獲Himalaya最佳人氣財經類節目。Spotify 財經類Top 5 Apple podcast 投資類 Top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