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27 談組合|指數、指數型基金、指數股票型基金ETF,該買哪個?

Bill Yang
Apr 5, 2021

即使你不是有在關注市場的投資人,偶爾在看新聞的時候,也應該會聽到主播講到「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台股今天市場表現好壞,我們也都會以「台股指數」來衡量,知道今天整個市場是漲還是跌。其他國家和地區甚至產業也都有相對應的參考指數,例如:美國有標準普爾500指數、Nasdaq指數、日本日經指數、德國DAX指數、中國上海綜合指數等等。不同指數也可能有不同的編制方法。那麼「指數」到底是什麼呢?

指數是什麼?

《路透金融詞典》對指數的定義是:各種數值的綜合,用於衡量市場或經濟的變化。指數被廣泛應用在經濟、金融領域,如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生產者物價指數(PPI)等。而投資人在意的股價指數則是指數在股票市場的應用。

我想說的是,指數不僅僅是跟財經密切,其實他跟你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很有關係。回想一下氣象新聞時段,最後主播可能會跟你說到的「紫外線指數」,紫外線指數(UVI)是根據國際照明委員會(CIE)評估不同波長對皮膚曬傷引起的曬紅權重函數計算得來,世界衛生組織(WHO)再將其分為五級,方便民眾採取應變措施。另外,每年夏季登革熱的高峰期,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會發布的「登革熱病媒蚊指數」,這些都是指數,但未必跟投資有關係。

也因此如果給「指數」下一個粗淺的定義,那麼指數就是「人類對一堆雜亂資訊的封裝」,在廚房裡,就好像你的綜合維他命,這一顆維他命就封裝了你一天所需要的多種營養素,方便你每日食用。你可以想像如果你一天的維他命攝取需要吞下大大小小十幾顆藥丸,應該會大大的降低你補充綜合維他命的誘因。而理解紫外線數值也絕對會比分辨顏色,從最安全的綠色,到最危險的紫色,要來得困難。這就是封裝,所起的作用。由於我們的認知能力是很有限的,很難在很短或是很零碎的時間內迅速的了解事物的全貌,透過「指數」這個認知的「壓縮檔」,將資訊封裝起來,方便我們理解跟使用。

1896年查爾斯∙道創立了道瓊工業指數,創立的緣由也就是因為他需要一個「壓縮檔」來紀錄紐約證券交易所每天的交易,形成了今天最常見的股票指數原型。也因此指數就是你瞭解一籃子資產走勢的指標。這一籃子資產可以是股票、商品(如石油、大豆、玉米)、區域(如美國、台灣、日本)、產業(如科技、金融、零售)、貨幣、房地產等。主要是讓投資者對某種資產類別有個代表性的參考指標。

指數的作用與編制

證券市場的指數主要有三個作用:
(1)市場的基準,反映市場的平均收益和波動狀況;
(2)指數基金的追蹤標的,按照指數的樣本權重進行指數化投資;
(3)衍生性商品的基礎,股票指數期貨、選擇權等衍生性商品追蹤標的。

財經媒體中常見的美國三大指數,所講的是道瓊工業指數、標準普爾500指數以及納斯達克指數。道瓊工業指數採用的是價格加權平均數,就是單純的把價格相加然後平均,高價股對指數的影響要比低價股高得多。此外,平均指數中只包括30家公司,做為總體市場成績的指標,普遍被認為家數過少。而標準普爾500指數是由標準普爾公司在1957年創立的,是繼道瓊工業指數之後全美第二大的指數。有別於道瓊工業指數,標準普爾500指數是選取美國不同行業中500隻市值最大的股票去編制。標準普爾500因為更廣泛報價,更常被當作美國股市的主要指標。市值加權法是一種以每檔成份股的流通股本數量乘以每檔股票的價格為基礎,也就是以股票市值作為權重計算出來的指數,市值越大的股票權重越高,股票漲跌對指數的影響也越大。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就是屬於市值加權股價指數。

指數要如何交易?

「指數」這個概念,指數雖然可以讓我們很簡單的瞭解一堆複雜的組成或標的,但他有個缺點,他無法進行買賣。指數要買賣就必須轉化成商品。你可以轉化成指數期貨、指數型基金或是你還有一個選擇,指數股票型基金 (Exchange Traded Fund,也就是ETF)。指數化商品通常採取被動式管理的策略,依照他想要追蹤或複製的大盤指數成分,建構出一個能模擬大盤指數績效表現的投資組合。

指數型基金與指數股票型基金

指數型基金與指數股票型基金,名字聽起來很像,但有幾個明顯的差異:

  • 指數股票型基金 (ETF)是在交易所掛牌交易,購買的方式就是打電話給證券營業員或是透過股票下單軟體下單。而指數型基金就是把指數變成一檔可以買的基金,投資方式如同申購一般的開放型基金。因此,指數股票型基金 (ETF)的交易時間跟股票市場一般股票的交易時間是相同的。而指數型基金則是以每日基金淨值來當作報價及交易。
  • 指數型基金與ETF的投資目標,是希望能追蹤某一股價指數的績效表現,舉例來說,美國標普500指數基金,與美國標普500ETF指數股票基金,都是就是追蹤「標普500指數(S&P 500 Index)」。一般股票型共同基金的管理費約為每年1%~3%左右,而不論是指數型基金或是ETF的管理費都遠低於一般股票基金。標普500指數基金的管理費為0.14%,而標普500ETF的管理費是 0.04%。
  • 不論是指數型基金或是ETF,都是採取被動式管理指數投資,依照指數的成分股及其所占的比重,來建構基金的投資組合,所以基金經理人只有在指數成分股或權重發生變動時才會調整投資組合。也因為指數投資,是依指數的成分股及成分股所占的比重,來建構基金的投資組合,所以基金持股的透明度較一般共同基金來得高。

台灣50能否完美的複製加權指數?

這個答案是不行。畢竟你從名字當中,也已經知道台灣50就只有投資50檔股票,他並沒有辦法完整的複製加權指數。0050追蹤的並不是加權指數,而是一個另外編制的台灣50指數,目的是減少追蹤複製的難度,但它追蹤的指數就只反映權值股走勢,無法反映整個大盤所有股票。比較可以接近整體加權指數的ETF其實是「永豐台灣加權ETF基金」代號是006204。如果是指數型基金則是「元大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基金」。

然而從報酬率來觀察,可以發現對比加權指數,不論是永豐的ETF還是元大的指數基金,到三年的區間都還是出現了落後指數3.5~5%的差距。即便永豐ETF的管理費低於元大指數基金,永豐台灣加權ETF落後的幅度還大於元大指數基金。會出先這樣些微的差距,主要還是因為投信公司在操作時,即便目標是追蹤指數,但卻不可能將所有的標的都完整持有,某些中小型標的,可能會出現急漲的走勢,但ETF或指數基金未必會有相對應比例配置。第二個可能的原因是,即便持有了,行情變化的過程中,ETF或指數基金不太可能每日都進行資產「再平衡」,而會是一週或是一段時間之後才做調整,這就會導致投資組合時間的落差,也可能導致績效落後。

既然,台灣加權ETF績效不如大盤,是否就直接投資0050就好了呢?目前台灣50的持股當中,台積電的比重己經佔了50%。過去幾年台積電的表現也確實相當好,所以台灣50也跟著屢創新高。但是如果未來台積電的表現不如加權指數,那麼台灣50的表現也將會被拖累。其實投資台灣五十更像是在賭台積電未來會持續引領加權指數往上衝。

總結一下,指數很有效的封裝了複雜的資訊,將知識摺疊之後讓我們更容易理解。然而,從指數與實際可以交易的商品當中,我們也發現,即便是我們心目中認為最簡單的商品,他其實也不完全如想像中單純、可複製。很多時候,我們所閱讀的資訊,包含你現在聽到的這個節目,都是生產資訊的人,簡化、封裝後打包給我們的。接收封裝後的包裹不難,難的是我們如何將被折疊過的知識,重新展開。

--

--

Bill Yang

Podcast⟪比爾的財經廚房⟫主持人,本節目榮獲Himalaya最佳人氣財經類節目。Spotify 財經類Top 5 Apple podcast 投資類 Top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