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22 來開箱|你也能擁有比爾蓋茲般「預測未來」的能力

Bill Yang
Mar 18, 2021

--

時光倒回23年前,回到90年代的後期,股價因為網路科技,正在迅速的上漲,你能看到當時的「網路科技」將如何改變人類的世界嗎?農曆年期間,我在家裡整理房間的時候,偶然翻到了一箱研究所畢業後寄回家的書,呵呵。我塵封幾十年都沒打開整理,當中有一本書吸引了我的目光,是比爾蓋茲所寫的《數位神經系統》,這本書出版於1999年,一個月的銷售就破十萬本,我這本是初版90刷。我不太確定為什麼當時我會買這本書,但是現在看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覺得比爾蓋茲能夠在23年前對於未來的世界有如此清晰地描繪,讓人感到驚訝。到底他是怎麼做到的?天文學家卡爾 沙根(Carl Sagan)在他的《億萬又億萬》一書中說到:「我最有信心做出的預測就是。所有歎為觀止的發明都非今日的智慧所能預見。」比爾蓋茲是否有預測未來的能力呢?

對技術被廣泛採納的歷史洞察

網際網路出現的時候,有技術愛好者聲稱,「明天」網際網路就即將來臨,一年之內世界將有重大改變。蓋茲在書中寫到:這些都是胡扯,光是讓社會接納就要好幾年,而基礎設施也要費時多年建構。但是當社會和科技變遷達到臨界質量(critial mass),變遷就加速而且不可回轉。如果你想對未來有想像,絕對無法脫離從歷史中獲得洞見。就好像,如果80年代的主題是品質,90 年代是企業再造,公元兩千年後的關鍵就是速度。蓋茲把握了速度的關鍵字之後,後續的推導路線也就清晰了起來。「我們總是高估未來兩年的變化,而低估未來十年可能的變化。」亞馬遜在這本書上還是個網路賣書的,正要開始賣CD,而且蓋茲認為亞馬遜沒有理由,不賣別的產品。即便在你身處的行業中沒有任何人搶佔先機,但強勢的網上玩家,可能準備攻佔所有的利基細縫,就要打進你的行業來了。現在回頭看,亞馬遜果然深入到你日常生活的所有消費產品之中,想買什麼都可以在亞馬遜找到。

一八七八年一位作者描述電報的影響,寫下了這段文字「在每個文明國家的境內,凡人類能以語言互通,或是有市集的商務之地,電報線把世界結成生動的網路,並鴃舌齊聲」描述有了電報之後的生活情境,溝通更方便快速。現在我們使用各種家電已經是理所當然,然而在現在祖父級一輩的記憶中,電視在他們小時候一個村莊可能只有一戶人家有。「電力生活方式」歷經百年以上的時間重塑文明。「網路生活方式」如同電力,他的特質將表現在應用軟體的快速創新。因為高速連結的基礎設施已達臨界質量,使得改變人們生活的軟硬體逐漸出現。進入網路生活方式所帶來的深遠文化變遷,則可能要一個「世代」的時間才能完成。在文稿當中,我們放了一張圖,顯示各種新技術被人們納採用所需要的時間。

個人電腦與網際網路被人們採用的速度之快,已經超過所有改造20世紀的科技。而在21 世紀裡的,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的速度則又倍數於網際網路。

你收集、管理和使用資訊的方式,決定了輸贏

蓋茲在書中能夠清晰的描述網際網路以及他力推的「數位神經系統」對於企業的影響,因為他很清楚這些都只是達成目的的工具與手段,更重要的是清楚你的目的何在?書中有個老笑話,現在還是值得看的,如果鐵路知道他做的是運輸事業,而不是軌道事業,我們現在都得搭乘聯合太平洋航空了。這裡的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曾經是美國最大的鐵路公司,在50年代沒有轉型成功而沒落,如果轉型成功,當今最大的航空、貨運公司、就非聯合太平洋莫屬。企業該怎麼做,應該往哪裡去,資訊科技可以提供你獲取資料的門路,引你看清自己的事業,讓你快速反應,並對商業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書中提及了一家傑菲保養廠,車進到保養廠保養師傅會告訴你原廠的保養建議,如保養週期與傑菲可能使用的零件:這些資料全部由個人電腦POS系統所提供。保養車後三個月,傑菲會寄張通知單提醒你下次換油的時刻。保有顧客服務的紀錄,讓公司可以即時跟客戶聯絡,這是當今經營服務業的先決條件。傑菲透過資料,瞭解客戶開車的習慣,知道每位顧客上門的時間和性質,公司就多了交叉銷售產品的機會。在這裏蓋茲舉的案例,假使你把傑菲替換掉,換成任何一家企業都是適用的,因為重點並不在於工具,而在於你需要「知道你的數字」,網際網路只是讓知道你的數字變得可能。但核心是透過精準、即時、完整的數據資料,才有機會掌握趨勢和模式,用來分析、規劃、以及製作企業的決策。另一個層面是收集足夠的個別顧客細節資訊,以便提供個人化的服務。即使到今天,我們也還是在試圖從各個面向去「知道你的數字」。

回答任何企業難題的第一步,就是要採取以客觀和事實為基礎的途徑,但這個原則說比做容易。蓋茲舉了通用汽車為例,1923到1956年間的的管理者史隆,讓通用真正成為複雜結構的商業組織。通用的起點就是從取得精確的標準化數據開始。基礎設施提供精確的資料,讓組織反應靈敏,這樣的基礎設施,蓋茲稱之為「神經系統」,使通用在史隆時代主宰了汽車製造業。

重塑「人」在資訊系統中的角色

自主系統就像呼吸,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系統。企業也有類似的流程,例如製造流程,賦予公司存在的理由。他的功能必須跟心跳般可靠有效。由於基本系統流程異常重要而昂貴,大多數企業早就以效率為名,擴大對自動化作業的投資。但公司個作業流程經常各別自動化,各自為政。然而即便完整的生產流程自動化,也不足以應付當前的競爭挑戰。好的數位神經系統能夠讓線上員工變成知識工作者,將核心生產流程轉換成競爭優勢。舉例來說,紐奧良的安特基公司以新的繪圖流程控制系統,提高了原油及核能電廠的運作時間和獲利能力。這套系統讓電廠操作員能更精確地發揮電廠的效能,也能及時分析發電量的趨勢。建構於個人電腦的智慧型排程系統,確保最急迫的修復最先進行,同時維修人員可以決定今天是否需要輕度維修或調整,避免日後龐大的修理費用或惡化造成停機。更重要的是安特基把操作技師變成了生意人,提供他們有效營運的必要資訊,讓他們切換效益最高的發電機組,增加公司利潤。由這裡可以知道,生產流程中的資料,傳送給線上員工,以便他們改善產品的品質。提供對的科技幫助生產員工作即時分析,他們便能將資料轉化為有用的資訊,進而改進設計並減少瑕疵。

有智慧型系統的幫助,同仁就可以不必做重複而呆板的工作,改作較有產能的事。他們用腦去處理例外事件,讓電腦做正常運作的決定。當資料庫大到或複雜到某個程度時,電腦的搜尋和過濾能力遠比人強,我們確實無能在成堆的資料中看出模式。同時這些有用的資料,在資料庫、檔案系統、訊息系統和網站,都還在直線的增加。改善這些資料的唯一方法,就是以電腦工具加以篩選和擷取,讓他變成有用的資訊。資料採擷強大的功能,能夠幫公司決定如何爭取新客戶,向誰行銷、產品如何變化和定價、如何吸引各別客戶。人的創造力和技能,需要使用這些資訊,形成新的包裝和價格。在模型中找到開發新產品的契機。

多年前,美國第一個載人太空梭模型嚇壞了當時的太空人,因為他沒有手控的操控系統。NASA的解釋是,系統自己會操空飛行器。還好,後來還是有了人工的操控系統。因為在首次的登月任務完成之後,返回地球的途中,所有中央控制、設定好的系統全部失靈,最後靠著太空人精湛的飛行技術安全落地。中央集權式的系統難以在變動的世界中存活,這種系統也代表敵視員工的觀念,視員工為工業時代的零件,該做重複而單調的工作。第一線工作人員轉型為知識工作者,則可將員工融入智慧系統之中。

20年後的今天,AI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正在迅速地改變我們生活工作以及產業的面貌,然而想要更好的預測未來的10年有什麼改變,其實正如同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所說的:應該問的「未來十年什麼不會變?」歷史不會重演,但過程卻重複相似。資訊的搜集、管理和使用依舊決定輸贏,讓聽得到砲火的人做決策,重塑「人」在資訊系統中的價值。這三件事恰好是未來十年或二十年也不會改變的,這也就是我在20年後重新挖出比爾蓋茲這本書,發現的比爾蓋茲預測未來的三個秘密。

--

--

Bill Yang
Bill Yang

Written by Bill Yang

Podcast⟪比爾的財經廚房⟫主持人,本節目榮獲Himalaya最佳人氣財經類節目。Spotify 財經類Top 5 Apple podcast 投資類 Top 5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