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發表的時間剛好是農曆新年的除夕,先跟大家拜個年,預祝大家牛轉乾坤,股市牛氣沖天,牛年發大財。既然是新年假期台股也已經封關了,那麼讓我們暫時脫離一下金融市場,沈澱下來思考一下,如何能夠讓我們在投資市場上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這個過程,我相信是需要透過學習的,但到底要怎麼樣才能夠真正地學好或是學會一門技術或是專長呢?如何學習才能夠更有效率呢?很高興,萬維綱老師在台灣發表了他的新書「高手學習」,透過這本新書,我們終於有機會可以跟高手學習,「如何學習」。如果你想知道大腦的使用秘笈,如果你的小孩還在準備念書考試,想知道怎麼考試考100分,今天的節目是專門為你準備的。那我們就開始吧!
過去二、三十年間,心理學家有系統的研究了各行業的新手、一般專家、到世界級大師的訓練方法,試圖發現其中的共通性。現在有個基本結論已經為人所熟知,也就是「刻意練習」,你也可以說是「一萬小時定律」。一萬小時這個說法來自麥爾坎 葛拉威爾,他告訴我們天才不是天生的,是練出來的,而且要練習一萬小時。然而只知道要練習還不夠,我們需要知道如何操作「刻意練習」,萬維綱老師總結了四項重點,我們逐一來看看。
首先是,只在「學習區」練習。科學家們考察了花式溜冰運動員的訓練,發現在相同的練習時間裡,普通運動員更喜歡練習自己熟悉能掌握的動作,而頂尖運動員則更勤於練習各種不舒服的高難度的動作。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跟技能劃分為三個層次,最裡面的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悉的技能。最外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兩者的中間則是「學習區」,是最適合我們學習的技能。簡單來說,練習的精髓就是要持續做自己不擅長的事。舉例來說,如果你做的練習題都是你已經會的,你會覺得很無聊。但如果是完全沒學過的,你可能會感覺到焦慮。但如果是難度和技巧剛好,你再稍微墊個腳尖可以搆得著,那這個過程可能會給你很大的享受,這就是「心流」。這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你會沈浸在練習之中,忘記了時間的流動。
第二個重點是,把要訓練的內容分割成小塊,對每一個小塊針對性的重複練習。科學研究表明,技能像是「長」在人腦中的一種晶片,每個人腦中的神經網路結構,都長得不一樣。技能不容易獲得,但一旦獲得了也很難抹掉。練習的目的就是要對人體進行改造。關鍵在兩個,首先是必須進行大量的重複訓練,其次是訓練必須有高度的針對性。體育訓練和音樂訓練比較強調「分塊」練習,⟪天才密碼⟫一書中介紹,美國最好的一所學校裡,老師甚至禁止學生把一支曲子連貫的演奏。職業運動員的訓練也往往是針對特殊技術動作,而不是比賽本身。
第三個重點是,在整個練習過程中,隨時要獲得有效的回饋。舉例來說,你做數學證明題,甚至不需要對照標準答案,證明了就是證明了。當我們學習電腦程式設計時,寫出來的程式能不能正確的運作,電腦立即可以告訴你。在有即時回饋的情況下,一個人進步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我們在很多情況下會高估自己的知識,以為自己知道,但其實不知道。把一本書看好多遍,只是讓我們對這個東西「熟悉」而已,熟悉並不等於理解。想要真正的理解,唯一的辦法就是考試和測驗,這就是回饋。沒有測驗,你的知識只是幻覺。光有回饋還不夠,回饋還要有「即時性」。世界上最好的高爾夫球手,最好的西洋棋手,他們比賽水準肯定超過自己的教練,為什麼還需要請教練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練能在訓練中以旁觀者的身份提供即時回饋。
最後一個重點是,練習時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值得留意的是,學習時間長不等於用功。刻意練習並不好玩。他要求練習者調動大量身體和精神資源,全力投入。換句話說,一個空閒的下午邊喝咖啡邊看書,雖然愉快但做再多也不會提高技藝。所以我們再次發現「一萬小時」其實是個誤導人們的概念,真正的關鍵在於「刻意練習」。研究指出,成績好的學生必須在一個不受打擾的環境單獨學習,只有在這種環境下學習的時間才是有效時間。而在「學習區」裡的學習效果是最好的,在這個區塊裡簡單與困難能協調,熟悉與意外搭配恰當。但具體,多少的比例才是最恰當的呢?以前我們沒有一個量化的理論,但羅伯 威爾森等人發表了《最佳學習的85%規則》之後,告訴我們這個問題的最佳解,這個熟悉與意外的最佳比例是15.87%,也就是學習的「甜蜜點」。
如果一份考卷你考100分,那就表示這份考題對你來說太簡單了,你應該挑戰更有難度的內容。如果你的分數太低低於85分,也就表示應該要降低學習難度。15.87%這個比例並不是學習之後測驗考試的出錯率,而是你在學習之前,你要學的東西的最佳意外率。能讓你判斷錯誤的東西才是你需要學習的東西,我們要在乎的並不是期末考試要考85分,而是在每次學習的時候,確保有15%是新東西。舉例來說,學英文的時候,最理想的課文,應該是有85%的內容是你熟悉的,而有15%的內容,例如文法或是單字,對你來說是新的。由於大腦的結構是一個網狀的構造,我們需要舊資訊來連結新資訊,如此學習的效果才會最好。
許多同學們會抱怨自己的記憶力不如別人,羅伯特 布約克以及伊莉莎 布約克的「記憶力理論模型」,可以很好的讓你針對性地加強記憶。布約克夫婦的理論是,人的記憶其實有兩個強度:儲存強度與提取強度。儲存強度不會減弱,我們日常生活中大量的資訊,絕大多數都被大腦自動忽略了,剩下的是你主動想要記住的東西。例如說一個英文單字,一旦進入記憶,就永遠在那了。那麼為什麼我們會忘記一些東西呢?這是因為,沒有複習我們的提取強度會隨著時間慢慢減弱。假設你在上課之後,馬上測驗,這等於是利用提取的動作把記憶加強了。再過兩天再重新測驗一次,即使過程中沒有再複習,下次測驗的成績還會更好。因為考試就是最好的複習。因此最有效率的學習方法不是天天複習,而是把他放著,等到幾天後,我們已經有點忘記了,再進行一次測驗式的複習考。如此一來,你不但可以用最少的時間學習,你還能利用遺忘,過濾掉一些不重要的訊息。讀書的時候也是一樣,我們有幾本書同時在讀,今天一本書讀上一章就放下,明天換一本書來讀,過幾天回到這本書上接著讀的時候,你就必須先提取上一回的記憶,如此記憶的效果最好。
《最強大腦學習法》還建議你能增加學習的隨機性,不但學習的內容要隨機安排,甚至學習環境也要變化。這部分可以用另一本書的概念來解釋,也就是塔雷伯的《反脆弱》。人體其實喜歡折騰,本身是反脆弱的。人體為了因應環境的變化,存在一些冗余度,這些冗余也可以說是我們的潛能,平時不用,但遇到特殊環境就能發揮效果。主動擁抱不確定性,比如讀一些不是本科的書籍,了解一個不相關的產業等等,可以幫我們發現自己的問題,使我們找到平常想不到的解決方案。
總結一下,刻意練習有四個重點,分別是:只在「學習區」練習,練習的目的就是要做自己不擅長的事。其次是,將專科分割成小塊,分別練習。接著是即時回饋,最後是集中注意力獨自學習。學習的過程並不愉快,遭遇困難才是真正的學習,有了學習的門檻才能把行的人跟不行的人分開。如果你是行的人,你會很高興有這個門檻。練習一下,把這篇文章的重點,講述給你的小孩聽,感受一下,什麼才是「刻意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