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25 談食材|記帳總是半途而廢?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Bill Yang
Mar 29, 2021

記帳被稱為理財的基本功,每一個想認真開始理財的人,無一例外必須從這裡開始。然而,我們在網站或討論區也常常看到網友說「已經記帳三年了,也沒變有錢」、「每個月差那幾百塊也不會讓你變有錢」或是「頂多只是知道花了多少 」。記帳的意義到底是什麼?記帳就是每天記流水帳的意思嗎?記帳能幫你存到錢嗎?

記帳的殘酷之處,在於舉目所見都是赤字

許多人認為記帳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反正到了月底都會自動歸零。很直覺的會認為是因為自己的收入太少,賺太少。但事實上月光族不僅會出現在剛出社會的小資族身上,年收入百萬的高薪族,同樣可能是月光族。我有個朋友是媒體工作者,媒體的環境雖然不佳,但他翻滾幾年之後,還是逐漸的能夠攀上百萬年薪。他的興趣就是去買各種的設計師品牌,最新款的衣服或是包包。據他自己說,他的外套大概有上百件,而包包超過30個,鞋子也超過50雙。我們討論到財務的問題,問他能不能斷捨離?他眼神很堅定的說「每一個包包都是我的孩子」而且「男人會背叛你,鞋子不會」。某些程度,我必須承認他說的沒錯,但是這些只用過一兩次的精品,全部轉化為信用卡上的赤字以及循環利息。這並非是「甜蜜的負荷」,不願意記帳,其實是不願意面對舉目所見都是赤字。

收入成長型的通貨膨脹,吞噬高薪族

金錢的意義在於能夠讓我們過上想要的生活。然而我們其實很少思考真正對我們重要的消費是什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消費經常會受其他人的影響,尤其在社交軟體流行的現在,你的朋友去哪裡吃飯、你追蹤的網紅買了什麼?他們穿著怎樣?我們傾向去追隨跟他們一樣的生活方式,花錢消費讓我們感覺到力量。

我們收入增加的時候,透過消費來「取悅」自己的傾向就會更加明顯。葛蘭•薩巴蒂爾在《財務自由》中將這種傾向稱之為「生活方式型通貨膨脹」。其實我可以更直白的說,這是「收入成長型的通貨膨脹」,因為賺得越多就花得越多。我們被教育成「因為我很努力,所以我值得」,因此想要什麼就去買什麼?神鬼奇航男主角強尼•戴普,應該就是收入成長型通貨膨脹的典型代表。2017年,強尼•戴普與前財務管理公司「The Management Group」(簡稱TMG)互槓打官司,也因此外人也才得以知道強哥揮金如土的習性。強哥平均一個月就要花掉200萬美金(約台幣6074萬元),13年來賺到又花掉高達6.5億美金(約台幣197.4億元),顯然絲毫沒有收支平衡的概念。

其實你比想像的有錢,生活中的「拿鐵因子」

生活中有很多可有可無的開銷,這些金錢毫無感覺的從我們的指尖溜走,因為我們習以為常。透過記帳,我們才有檢視與反思的機會。不相信嗎?你連昨天中午吃什麼都記不起來了吧?更何況這個月多少錢花在買手搖飲料?大衛•巴哈將這些開銷稱之為「拿鐵因子」。我們把未來的財富花在一些無關重要的小東西上,甚至在花錢時想都不想。完全可以在家裡煮咖啡,卻要去咖啡廳買,每天午餐都外食,買瓶裝水、訂閱付費電視節目,卻沒空看。新衣服掛滿衣櫃,許多甚至沒穿過。這些都是可以省下的錢。拿鐵因子不是要你當個吝嗇的人,錙銖必較,不享受生活。而是知道哪些該用,哪些不該用。

其實你比想像中的有錢,如果一天能省下80元,一個月就能結餘2000元,2000塊錢確實沒辦法讓你變有錢。但是持續的投入2000元,再加上一點運氣,可能會改變你的人生。當你從十年前開始每個月投入2000元在台灣50 (0050),十年後的今天你會累積成怎樣的成果呢?畢竟一年也才2.4 萬,十年或許有個40萬很多了吧?這個答案是57萬。十年你可能沒感覺了,那我們舉個新潮點的例子,如果三年前,你開始每週定期定額比特幣20美元( 大約600元),3年之後,你總共投入了3140美元。所有這些買到的比特幣現值是多少呢?大約是22400美元(約67萬台幣)。報酬率是615%。

將你收入的1/10,先付給自己

傳統流水帳式的記帳方式,要求很仔細的記錄每一筆的開銷,目的是在節流希望能夠知道資金的流向,同時盡可能減少開支。但是這種「刪減式」的記帳法讓人愈記會愈氣餒。也因此網友們常感嘆:「記帳就像是不負責任的水電工,告訴你哪裡漏水卻不會幫你補」,感覺很沒成就感。當你調整你記帳的思維,將每個月1/10的收入先付給自己。記帳的成果反映在資產的逐步增加,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存款與其它投資資產愈來愈多,記帳就不會無趣、沒有成就感。你可以試試下面兩個方法:首先,將每月常規收入的10%存下來。試試看,這個比例的儲蓄完全不會影響你的生活品質。其次,將每次額外收入或大額獎金的50%存下來。至於剩下的一半,不妨用來犒賞自己。金錢確實要花了才有意義,過於嚴苛的儲蓄也令人很難堅持。

「被動儲蓄」,才能夠有效存錢與投資

在記帳的時候,許多人也會設定預算,來督促自己不要超支。這個角度沒有錯,但是設定預算的效益不大。我們其實要特別關注的,是那些「被動支出」。譬如,透過信用卡授權每個月自動扣款的健身房會員費、每個月自動扣款的影音網站月費,這些都是在你還沒有留意的時候,就已經從你口袋溜走的金錢。相同的,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將儲蓄的過程消化於無形,在你還沒有感知到錢流進來的同時,就已經完成了儲蓄。「明智地把錢在能夠錢滾錢的地方,金錢就會像耕牛一樣勤奮地為我們工作。」舉例來說,我們也可以為自己設定一個「被動儲蓄」方程式,時間到了就自動幫你把錢存下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每個月你的「勞退新制帳戶自提」。在勞退新制中,雇主每個月會提撥你薪資的6%到你的勞退帳戶當中,這些原本是你的薪水,但是在發到你的薪資帳戶之前,就先被提撥到你的退休帳戶去了。除了原本的6%,你還可以再自提6%。勞退基金的操作並不算非常積極,但他有保證的最低收益,你的退休金將會為你辛勤的工作。在這個自動化的過程之後,你就能夠開始感受資產增加的樂趣。

讓自己成為最大的資本

記帳的方式,除了使用食、衣、住、行這類傳統的分配方式之外,你也可使用專案型的分配法,例如將你花費在進修、補習、買書的費用,設定一個專案叫做「投資自己」。李嘉誠曾經說,「把錢投資在自己的頭腦上,你花得越多就賺得越多。」我們可以一起來做個練習,假如你現在20多歲,在咖啡廳打工。你可能覺得自己被困在了一份22K的工作上。然而,你不妨花點時間跳出每日的工作日常,問問自己能夠從這份工作中學習什麼?你可以想想:「如果我是老闆,我會有怎樣不同的做法?」首先,你很熟悉咖啡廳的運作方式。你能看到老闆做的事情是對還是錯?你知道怎樣提供讓顧客滿意的服務,如何提升員工熱情?咖啡廳一般有哪些日常開銷,食材大致需要多少成本等等。這或許能激勵你開一家自己的咖啡廳,激勵你去尋找更多管理一家咖啡廳的方法。或許你45歲時能夠實現自主創業的夢想。

很多人或許會說:「連三餐都吃不飽了,負債累累,哪裡有錢再去學習呢? 而且學習也不見得立刻就看得到效果!」這樣的人永遠都不會用錢投資自己的腦袋。但是,事實上,如果真的是一無所有,頭腦正是東山再起的最大本錢,讓自己成為最大的資本。因爲腦袋窮,人生就會窮。

總結來看,單純地記流水帳,他確實不能讓你變有錢。你還需要事前多想一步,把收入的十分之一付給自己,設定好「被動儲蓄」帳戶,讓金錢為你工作。也需要在事後多想一步,也就是透過記帳發現自己的「拿鐵因子」,避免「收入成長型的通貨膨脹」,才有逐漸的累積出資本,在未來幫你創造出「被動收入」。你準備好開始重新開始記帳了嗎?預祝這一次你可以記帳成功!

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Bill Yang
Bill Yang

Written by Bill Yang

Podcast⟪比爾的財經廚房⟫主持人,本節目榮獲Himalaya最佳人氣財經類節目。Spotify 財經類Top 5 Apple podcast 投資類 Top 5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