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我當營業員的時期,有時候交易量不多的時候,我總會站起身看看在營業大廳為數不多的客戶們,到底盤中是在幹嘛?大多數的時候他們都是在聊天或是把菜市場買來的菜,先整理起來,幫四季豆莢去絲,或是做些小手工。偶爾就是盯著電視牆上紅綠跳動的數字,我其實很疑惑他們到底看到了什麼?數字跳動能有什麼資訊?但是今天,幾乎所有人剛開始接觸股票投資的時候,假設是真的稍微想認真學的,不是隨便投了就擺著的,應該都曾經試圖想要搞清楚線圖是怎麼看?也就是想要知道有沒有可能從線圖中來預測未來可能的價格走勢。這件事情真的做得到嗎?是否技術線圖中,存在著投資的聖杯呢?在今天的節目中,我們將從三個角度來討論:首先是技術分析的由來,以及他的演進。第二部分,會說明效率市場的學術理論。最後,我會談談,我自己研究技術分析的心得。
現在常見的技術線圖,不論是K線圖,或是稱為燭線圖,或是柱線圖或稱為Bar chart,本質上就是在記錄市場的價格。在一根K棒(或柱線圖)當中,包含了四個價格資訊,也就是開盤、收盤、最高價與最低價。因此,在這裡,我們先回到最原點,談談價格是怎麼產生的。市場上有三類人:買家、賣家和觀望者。對於買家來說,希望付出越少越好;對於賣家來說,希望收到越多越好。中間這個衝突就反映在買賣差價中,買賣價差中的「買」意味著買方願意支付的價格,「賣」意味著賣方願意賣出的價格。
買家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是等待標的物價格下跌或是支付比較高的價格來促成交易。賣方也有類似的兩種相反的選擇:等待上漲或是降價立刻賣出。而觀望者的存在增加了買賣方的壓力。買方知道,如果他們過度遲疑,就會有買家插隊搶走這個交易;賣方同樣心知肚明。觀望者的存在迫使買賣雙方快速報價,當雙方價格匹配時達成交易。一根K棒,包含了從開盤到收盤的四種價格資訊,其實可以反應當天的買賣方的博弈過程。也因此我們得到技術線圖的第一個重要觀念,線圖是由紀錄完成交易的「價格」所產生的。
最早的技術分析師出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著名的就是查爾斯·道(Charles Dow)和威廉·漢密爾頓(William Hamilton)。兩位是前後任《華爾街日報》編輯。漢密爾頓在他出版《道氏理論》中將道氏理論推向了頂峰。在1929年大蕭條之後是技術分析的黃金時代。有些人將線圖看成是供給和需求的記錄,些人則試圖在市場中尋找一種秩序(可能不存在的秩序)。也開始有了包含,三角形收斂、箱型整理、頭肩頂等概念,以及支撐與壓力價格和趨勢線等圖表形態。
1970年代,尤金∙法馬將「效率市場假說」推向主流。它認為沒有人能夠戰勝市場,在任何時刻的任何價格都包含了所有可以獲得的信息。沃倫·巴菲特這樣評價效率市場假說,「在一個投資者都相信有效市場的市場中進行投資,就好比和那些自認不用看牌就能打好橋牌的人一起打牌一樣。」效率市場假說認為,只要市場符合弱勢效率,以過去的價格資訊,例如技術分析,來預測市場就是無效的。巴菲特的好友查理∙芒格,或許講得沒有巴菲特這麼酸,他說「股市真的如此有效,以至於沒有人能打敗它嗎?很明顯,有效市場理論大體上是正確的,市場確實十分有效,很難有哪個選股人光靠聰明和勤奮,就可以獲得比市場的平均回報率高出很多的收益。確實,平均的結果必定是中等的結果。從定義上來說,沒有人能夠打敗市場。正如我常常說的,生活的鐵律就是,只有20%的人能夠取得比其他80%的人優秀的成績。」這裡我們得到第二個該留意的重點,當市場參與者越多,有越多人透過技術分析來分析市場,技術分析的效果可能越明顯,但未必能給你超額報酬,更接近是「自我實現預言」。越多人相信,影響投資行為,就導致預言成真。相對的,在交易量不大的標的,或是盤子不夠深的市場,使用技術分析,就很有可能被市場的鯨魚給吞食。
市場的技術指標多如牛毛,但我們大致可以分為三類:首先是趨勢指標,基本上就是當趨勢發生之後,可以提供你一個訊號,屬於同步或落後指標。包括移動平均線、MACD線、動向指標(DMI)、能量潮(on-balance volume,OBV)等。接著是擺蕩指標,有助於辨識行情的反轉點。包括MACD柱狀線、隨機指標(KDJ)、動能指標(MTM)、相對強弱指標(RSI)、威廉指標(Williams%R)等等。擺蕩指標反應的速度比較快,常常比趨勢指標先反轉。最後就是,複合型指標,例如新高-新低指標、賣權/買權比(put/call ratio)等。
回憶坐在營業大廳的大媽們,他們到底盯著數字在盯什麼,顯然他們無法在腦中快速計算太複雜的公式,因此過去一段時間的價格,應該是他們會有印象的。這些在他們腦中的數字的印象,會成為他們交易的基礎點。這就會形成基本的支撐與壓力。也因此,劃趨勢線,斜斜的那種,應該是無效,因為沒有人會記得一個有斜率位置。我的建議是,參考水平的趨勢線,也就是一個特定價位,前波高點,前波低點,這會形成「錨定效應」,因此產生支撐或壓力的效果。第二種,我經常使用的是移動平均線,因為那就是過去一段時間,交易出來的價格的平均值。而你也知道,大媽們的腦子很難記得20天前的價格,更不用說60天前,因此指數移動平均線(EMA),的效果會更好,因為最近的價格權重比較高,也就是大媽們印象比較深刻,容易影響價格走勢。最後一個,我可以告訴你的技巧是,專注看一個20日EMA其實可以解決大多數的問題,突破就是轉多,跌破就是翻空。講白之後是不是很沒有神秘感?當然這不是聖杯,不是一定都會賺錢。但賺錢的標的一定符合這個規律。至於輔助的其他資訊,就不要再看技術分析了,原因我們在#93「信息正交性」中講過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去聽。
以上就是比爾的財經廚房想要提供給你的,讓我們一起輕鬆活好每一天。我們下次見。
如果你已經下載Telegram,直接在Chats搜尋:@billskitchen,加入「比爾的財經廚房」頻道!
您可以在以下頻道收聽「比爾的財經廚房」
Apple podcasts:https://ppt.cc/fhJ1zx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37MTL19jfhtZirkHeKlM3V
PocketCasts: https://pca.st/jti419iv
Breaker: https://www.breaker.audio/bi-er-de-cai-jing-chu-fang
RadioPublic: https://radiopublic.com/-GO4N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