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為大家開箱的這本新書是,⟪瘋狂、恐慌與崩盤⟫,副標題是,一部投資人必讀的金融崩潰史。這本新書是第七版,距離第一版已經過了40年了,而這期間三十年的時間正好是全球金融市場最紛亂的三十年。當然從書名,你大概也能推測這本書討論的重點,就是「金融危機」。金融市場常常偏離理性運行軌道,透過分析四百年來全球金融危機史實的基礎,書裡闡釋了金融危機的模式、規律、起因及影響,以及金融危機中的非理性因素。可能會有些聽眾認為,如果我不炒股的話,是不是金融危機也影響不了我?其實,金融危機受傷最重的正是一般不炒股的老百姓,因為對金融環境的無知,自然也無法迴避損失,也才會有所謂的「海嘯」的說法,因為損害是全面性的。本書大約有30萬字,我將我將利用2集節目的時間,來解說書中精華。
本書的作者是查爾斯∙金德伯格,金德伯格是美國史上最著名的金融歷史學家,曾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麻省理工大學經濟系資深教授,並曾擔任麻省理工學院的福特經濟學教授長達33年,著作高達30多本書。金德伯格教授在2003年七月去世,另外一位作者羅伯特∙艾利柏,接續從第五版以後的修訂。艾利柏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國際經濟與金融榮譽教授,曾任國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國務院經濟發展局的高級經濟顧問。艾利柏也在聯準會和其他美國政府機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擔任顧問。
金德柏格教授的研究路徑,基本根基在證券、房地產的價格波動,以及隨後出現的崩盤歷史上,他將多位學者研究的成果按照金融循環分成三階段,首先是房地產和證券的價格上漲,再來是價格觸頂,隨後是價格崩盤潰堤。金德柏格教授的研究路徑延續海曼∙明斯基的說法,強調信貸供給的改變是順週期的。也就是說,信貸供給能增強景氣的擴張,但反方向,信貸緊縮則會加重後續崩盤的可能。有關海曼 明斯基的論述,我們在#76,明斯基時刻,這集節目中有詳細說明。想進一步了解的聽眾可以點來聽聽。明斯基是從國內經濟的脈絡來看銀行危機,金德柏格則更強調資金的「跨境流動」,由於資金跨國的移動,近一步放大的金融危機的損害。
金德柏格認為「跨境投資流入增加」會直接的導致證券市場和貨幣價格上漲。舉例來說, 2002年到2008年冰島的案例當中,我們發現有大量的跨境投資流入導致冰島克朗價格急漲,冰島股市漲了9倍之多。跨境投資流入導致冰島國內信貸供給大舉衝高,冰島民眾大量購買股票,當然後面的狀況大家都知道了。這引發了一個問題,倒底誰該為危機負責?或許有很多人會認為華爾街的貪婪應該為危機負責。但我們從金德柏格的研究當中發現,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金融危機常常從一國擴散到其他國家,既可能在同一時間影響多個國家,也會以某種方式從起源中心散佈到其他國家。繁榮與恐懼會透過一連串傳導管道在各經濟體間傳遞,包含了各式的貨幣流動(例如銀行的匯款、存款增加或減少)、或是商品以及各式金融證券的套利、投資人的心理等。而這中間,又是由於跨境投資的流入或流出,將不同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聯繫起來。例如,在1960年代後期美國的因為寬鬆的貨幣政策,有過多的貨幣,資金開始出現外溢,通膨持續上升,導致美國流到日本及德國的投資增加,當資金流入日本及德國連帶地導致日本跟德國的貨幣供給跟通膨率上升。
水往低處流是在回應萬有引力,而投資則會跨越國境往預期報酬率更高的地方流動。一個國家的股價上漲和貨幣升值,都會引來外國資金的流入。另一個狀態則是,當某處的危機發生,資金會往安全的地方擠。在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後,流入美國的投資激增,近一步推升網路科技泡沫。顯示跨境投資流動的變化與股價泡沫有關聯。大規模的跨境投資流動在過去三十年發生了四次,反映出全球資金池規模的變化,也標誌著全球經濟失衡的結果。其次,不同計價幣別的類似證券在利率及預期報酬率上的差異在過去三十年間變大,因此資金追逐利益的情況下,透過跨境流動,資金匯入匯出原本應該是讓證券間的套利空間消失。不過,資金的流入會讓流入國的經濟成長走強,導致股價衝高,導引銀行貸款趨於寬鬆,更高的貸款成長率又再引爆股市繼續往上。但所有國家都無可避免地走到資本流入遠大於欠債所要付的利息的這一步。當投資流入放緩、幣值下跌,接著房貸收緊,買家開始出現現金流的問題。一輪資產價格的調整就會展開。
過去三十年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大型的國際銀行可以在國際市場上取得資金,接著便能放款給各國的借款者。舉例來說,愛爾蘭(昔日號稱凱爾特之虎)的房地產榮景在2008年突然的結束,之前為他融資的就是總部位於都柏林的商業銀行,而這些銀行的資金來源則是借自外國的銀行。相同的例子也發生在同一時期的西班牙。在這裡金融業又再度扮演了一個中繼以及放大槓桿的角色。在下一集節目當中,我們將繼續探討銀行的角色以及國內最終放款人與國際最終放款人,以及金德伯格為金融危機所開出的解方。我們下集接著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