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陸陸續續有一些剛剛大學畢業的新鮮人辛辛苦苦存下一點錢之後,想要投入台股市場。姑且不論現在進場的時機點是好還是壞,但是就他們從準備想投資台股,到實際去開戶,到開完戶的過程。我想這一整個過程恐怕是這群90後,難以理解的瑣碎。運氣好一點的,如果他的薪資轉帳銀行本身就有不錯的網站設計,而且銀行自家有券商,大概開證券戶就不需要再跑一趟銀行。如果只有郵局帳戶,即便在網站或是app上填完一堆資料,再上傳身分證加第二證件,然後還要去銀行親自去「見簽」,對這群「網路原住民」來說,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只能說願意耐著性子去走完這一圈的人,大概就是付出了足夠多,這個過程天然的篩選掉更多「懶」又「笨」的,能進到市場的都是「勤勞」又「聰明」的人。恭喜各位。
現代的金融業以及相關金融的服務本身就是一個不斷「中心化」的過程,先前我們談到雅典時期的銀行,其實不是一個場所,也不是一個大樓,而只是銀行家算錢的一張桌子。銀行業務受到政府的支持,不斷「聚攏」的過程中,整個經濟也就跟銀行產生密不可分的關係,甚至成為經濟不穩定的根源。事實上,銀行業具備天然的脆弱性,收十塊錢存款,借出9塊錢。只要有足夠多人要取走全部的現金,也就是擠兌,銀行就會面臨破產。然而銀行是「特許經營」,銀行的背後就是政府,因此政府的支持才是銀行能生存的最根本原因。政府倚賴銀行開展現代化金融服務、發行信貸發展經濟,同時銀行也依賴政府作為最後的貸款人。兩者形成緊密的共生關係。
而基於金融科技創新或是區塊鏈所產生的「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則是試圖要「解構」金融體系。當然實務上,目前不存在完全的去中心化金融,大多是不同程度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結合。但是去中心化金融,或簡稱「DeFi 」,正在從多個面向,「解構」銀行所提供的服務。
舉例來說,跨境匯款就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金融痛點。我自己曾經有一次需要匯100塊歐元,給巴黎的一間旅行社,出差時公司委託旅行社代訂飯店,但我多停留了一個晚上。結果在台灣及巴黎兩邊銀行的手續費加電報費就要20塊歐元?!真的是傻眼。關於跨境匯款,在過去,主要有幾種方式,首先是,CLS系統,2002年9月正式上線。CLS將不同國家的貨幣清算系統連接起來,簡化對交易方的信用評估,縮短清算流程,即時同步交割收付。其次最常見的就是SWIFT,SWIFT目前為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1000家銀行和證券機構提供服務,提供SWIFT的銀行都有唯一的代碼,即「SWIFT Code」,根據這個代碼可以將相應款項匯入指定銀行的指定賬戶。而2013年Open Coin公司推出了新版的Ripple系統,引入了瑞波幣(XRP),Ripple可以被視為一種支付協議,只要符合Ripple系統規則,任何人都可以實現全球即時支付。這應該可以視為DeFi對傳統金融發起的第一波進攻。
其次,談到銀行,大家一定會聯想到存款與貸款, 在區塊鏈的世界,同樣有類似的借貸機制。在現實世界中,利率是由中央銀行決定的。然而,在區塊鏈的世界中,利率將由市場決定,當貸款需求越高和貨幣供應越低,則利率就越高。Compound 就是這樣一個借貸的開放協議,企圖實現虛擬貨幣的借貸,讓區塊鏈世界裏需要資金的能更容易借到錢,有額外資產的人,可以產生收益。
就跟現實世界中的貸款一樣,銀行吸收了存款戶的資金,匯集成一個資金池,然後需要貸款的人,取走一部分貸款之後,以房地產來做為擔保。債權人則會定期回收利息。針對某個代幣,Compound 會把所有存款戶提供的相同代幣聚集起來,統一借出給不同的貸款人。這樣做的好處是能提供更好的流動性,同時存款戶也可以隨時提領自己寄存的資產,不需要等到借貸合約到期才能收回資金。
在Compound的網站上,你可以看到並非所有存入資金池中的代幣都會被分配到貸款中,被用於貸款的部分稱為「利用率」。也就是說,利用率越高,報酬率(借款利率)也就越高。簡單來說,協議通過算法來決定貨幣池子裏的代幣借貸的利率是多少。這個算法會基於人們對這個幣借貸的供需關係自動計算出利率。
當然,如果一個用戶提供的抵押資產價值不斷下跌,低於一定比例(抵押率),那他們先前所抵押資產就可能被出清,出售的價格是當前市場價格減去清算折扣(liquidation discount)。由於存在價差折扣,就會激勵套利者盡快購入這些折扣資產償還先前的欠款,降低借貸協議的風險。總之,Compound的出現,讓數位資產的時間價值得以被實現,也讓這些代幣看起來更像真實的貨幣了。
回到一開始我們所講的,90後或00後屬於網路的原住民世代,任何在網路上可以處理的事,他們都不會想要上馬路去處理。DeFi 的威力在於透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和數據快速流動來實現資源的有效交換。然而傳統金融擁有政府的支持與特許,更有著過長期累積的習慣與安全感。區塊鏈具備透明、開放和不可篡改和無須中介的特性,這在交易層面是具備強大吸引力的,然而如果考慮統治者需求與政治操作的考量,似乎又顯得芒刺在背。DeFi 未來能否真正走入主流,還是被傳統金融吸收成為其中一部分,這部分要考慮的不是只有技術也不是只有金融,可能有更多的政治跟權力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