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談組合⎪捕捉妖股SOP,實做動能策略

Bill Yang
5 min readJun 19, 2020

早年我就有聽過客戶只投資「三千金」,也就是當時三隻上千元的股票。客戶後來怎麼了?我沒有繼續追蹤,但我們今天來談一個很反常識的交易策略,追高、追強的妖股投資策略。專業的說法叫做「動能策略」。我們使用「動能」(momentum)表示過去收益的延續,也就是說,過去的贏家往往是未來的贏家,過去的輸家往往是未來的輸家。就好像在世足賽期間,如果要押注冠軍隊伍的話,大多數人也會選擇去壓德國隊的意思。

起源

其實早在1967年,羅伯·列維(Robert Levy)就發表了一篇《以相對強勢作為投資選擇的標準》(Relative Strength as a Criterion for Investment Selection)的論文,他就已經得出結論:「購買歷史上最強勢的股票所能獲得的利潤高於購買隨機選擇的股票。」奇怪的是,自列維以後,對相對強勢策略的研究就基本消聲匿跡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有效市場假說開始成為市場顯學。有效市場假說,尤金·法馬(Eugene Fama)認為:如果在一個證券市場中,價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以獲得的訊息,那麼就稱這樣的市場為有效市場。

90年代初期,兩位學者傑加德什、泰特曼Jegadeesh and Titman(1993)發表了《追漲殺跌的報酬:對股市效率的啓示》的文章,基本上承襲了列維1967年的分析精神,這篇文章也是最常被相關動能策略研究引用的文章。文章中運用了更多的數據和更強大的計算能力。即使有效市場假說還是學術主流,但是到了這個時候, 有效市場的皇冠上裂縫就越來越大了。

有趣的是,儘管剛剛我們提到的論文被許多人視為現代選股動能策略的開山之作,他們的原始論文中卻沒有提到「動能」一詞。馬克·卡爾哈特(Mark Carhart)在《金融學期刊》上發表了他的芝加哥大學博士論文內容後,「動能因子」一詞第一次被使用了。在卡爾哈特發表這篇論文之後,動能就成了相對強勢策略的新用語。

價值投資者會本能地對價格的強勢上漲持懷疑態度,這主是因為他們認為強勢的價格上漲通常不是什麼好信號,代表價值投資人不能像之前那麼便宜地買入股票了。而且對買進高風險股票的厭惡感不是價值投資者所獨有的,所有投資者都有這種不信任感,沒有人想成為以高價買入股票的傻瓜。事實上,當你持有一隻賺錢的股票,你可能想賣掉它獲利了結,賺錢會讓人感覺良好。這就是「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我們之前有講過這個效應。有強有力的經驗證據指出:處置效應與動能投資的異象有關。

到底為什麼動能投資有效?

舉例來說,有一家公司的故事或未來感覺很有想像空間。當投資者知道了利多消息時會發生什麼呢?他們內心充滿疑問,態度保守,不能快速改變他們的想法。他們對股票行情猶豫不決。他們不太確信,這樣的利多是否曇花一現,利多是否能持續?在此情況下,投資者對強勢的利多反應不足,並低估了近期收益。他們過於悲觀,即使訊息表明股價可能仍遭低估,他們依然不會抬高股價。只有隨著時間的推移,價格才能上漲到完全反映新的基本面的地步。但是,到底是哪些行為偏差推動了動能效應呢?對此學界並沒有確定的結論,恐怕永遠也不會有明確的結論。但,似乎是由行為偏差導致的錯誤定價引起。

其實,台灣也有一些投資人開始用Python來回測動能策略,我在準備文章的過程中,就發現了PyInvest的網站,這個網站就剛好有使用了動能策略來回測了2008年~2018年的台股交易資料。

https://pyecontech.com/2019/06/12/momentum-價格動能/

在策略設定上,以前一個月的股價漲幅作為價格動能因子,分別選取表現最好的前50名以及倒數50名當作投資組合成分股,以價格加權(每檔股票各買一張),檢視這些投資組合的表現。回測的結果表示,Top 50的投資組合表現都遠勝於Bottom 50的投資組合。這樣的結果應證了台股「強者恆強」的現象,還有市場上所謂「掉下來的刀子不要接」也不是開玩笑的,從Bottom 50的投資組合中,我們確實沒有看到所謂「跌深反彈」的策略有奏效。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到我的文稿中,點選原文來查看。

同樣的,我們來實際動手做做看,動能策略選股吧。我的參考書是衛斯理·R.格雷(Wesley R. Gray)所寫的⟪構建量化動能選股系統的實用指南⟫。他的操作策略很簡單,只有兩個,第一個是S&P500指數在(200 日)年線之上,否則就只做安全的國庫券。這是第一個濾網。第二個濾網就是過去12個月的報酬率,不考慮最近一個月的報酬率,由最高排到最低(也就是2–12個月的報酬率)。取最前面的10%。為什麼最近一個月的績效不考慮呢?這是因為考慮有「均值回歸」的可能性,短期的績效可能會出現這個月績效好,下個月績效就變差的傾向。然後每個月,重新調整一次,更換掉掉出排行榜的股票。我把這週我選出來的股票名單,同樣放在文稿當中的連結,你可以點進來看看。

動能策略選股名單

當然,如果你覺得這個策略太「反常識」太妖孽了,你操作起來還是怕怕的,終究還是可以有動能策略的ETF可以試試。目前,動能策略的ETF中,規模最大的是貝萊德發行的MTUM,全稱是iShares Edge MSCI USA Momentum Factor ETF。

每年的5月、11月,基金會根據過去7個月或者13個月的股票表現進行評分,同時他們剔除過去一個月表現最好的,原因或許與我們先前談過的「均值回歸」有關,短線有轉向的可能。同時,考慮風險因素,進行風險因子加權的調整,以控制其波動性。原則上,ETF採用市值加權和動能評分進行投資比重的配置,單一公司持股上限為5%。

而從累積收益看,截至2020/3/31日MTUM在一年、三年、五年都是大幅領先SPY。在表現強勢的加持之下,而且只需要低成本就可以進行「動能」策略投資,ETF目前規模已達81億美元,成為貝萊德近幾年發行的新ETF中非常成功的一隻。

--

--

Bill Yang

Podcast⟪比爾的財經廚房⟫主持人,本節目榮獲Himalaya最佳人氣財經類節目。Spotify 財經類Top 5 Apple podcast 投資類 Top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