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談食材⎪汰強留弱是怎麼回事?

Bill Yang
5 min readJun 15, 2020

我想大家聽過一句話:「股票會買不重要,會賣才是師傅」。我記得之前講過,有時券商會辦股票健診的活動,讓投資人帶自己的股票來給分析師看看,當然,帶來的股票都是套牢的賠錢的股票。這個情境很奇妙,為什麼大家都是賣掉賺錢的,留下賠錢的股票呢?這其實是一種賣出行為偏差,簡單來說,當你手上有一隻賺錢的股票和一隻虧錢的股票,你臨時要用錢,必須變賣一檔股票,你會選哪一檔呢?大多數人會賣掉賺錢的那一檔。而且所有的長期投資,都是被迫的,其實都是套牢。只要一反彈,解套了,就趕緊都出了。面對這種行為偏差,你該怎麼應對呢?我們今天就來談談。

1998年,行為金融學家泰倫斯·歐迪恩分析了美國一家大型券商1萬個投資人的帳戶數據,實際去計算了投資人實現獲利的比例和實現虧損的比例,透過這次的統計數據發現:投資人普遍喜歡於賣出獲利的股票,而不願意賣出虧損的股票。這種現象又可以稱之為「處置效應」,意思就是投資人不願以低於成本,出售資產的現象。也就是說,投資者傾向於「獲利了結,而不是停損出場」一種奇妙的「出盈保虧」的現象。

行為經濟學家赫許·謝弗里(Hersh Shefrin)和他的合作者梅爾·斯塔曼(Meir Statman)在1985年提出了這個「處置效應」。出盈保虧的做法難道不對嗎?泰倫斯·歐迪恩發現:在投資人獲利了結後的84個交易日,也就是大約4個月後,被賣出的賺錢的股票仍然在賺錢,留在手中賠錢的股票仍然在賠錢;時間拉長到,交易之後的252個交易日,也就是約當1年後,賣出的那些賺錢的股票仍然賺錢,留在手中本來賠錢的股票也還是在賠錢;終於,好不容易,在交易之後的504個交易日,約當2年後,被賣出的賺錢的股票和留在手中賠錢的股票終於都賺錢了。但依然是先前被賣出的賺得多,留在手上的賺得少。你可能覺得現在虧損的股票,未來還有可能上漲,賣掉就認賠了。但是,無論從短期還是從長期來看,你其實都賣錯了。

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來看,投資者不願意出售虧損股票的現象可以用「前景理論」來解釋:人們面對收益與損失的風險偏好是不同的 。賺錢的時候,你討厭風險,希望落袋為安;虧損時則偏好風險,希望賭一把。

處置效應在日常投資場景中十分常見。學者曾經研究了投資人在贖回基金時的一個奇特現象。在公募基金中,投資人把錢交給基金公司,基金公司用這些錢去投資,收益全歸投資人,基金公司則是向投資人收取固定比例的管理費用。理論上,當基金公司的基金績效越好,因為績效好,應該更能夠吸引投資人來申購這檔基金,基金規模就會變大,管理者可以獲得更多的管理費;反之,如果基金績效不好,投資人就會贖回,導致基金規模變小,管理者能夠收取的管理費也就變少。然而,非常奇怪的是,實際情況恰恰相反。基金的績效越好,客戶贖回的量就越大,淨值越高,贖回越多。反倒是賠錢的基金,大家都捨不得賣,基金公司的管理費反倒是收得穩穩當當的。

實際上,贖回基金的奇特現象,就是由投資人的處置效應造成的。賺錢的投資人討厭風險,希望「落袋為安」,所以會贖回基金;而賠錢的投資人喜好風險,反而不會贖回基金。基金績效越好,規模縮小的越快。在這種情境下,基金公司其實很難將全部心思放在提高績效、幫客戶賺錢上,反倒是對那些能提升基金規模的事情樂此不疲。因此,常見的狀況就會是,基金公司會去約約銷售機構的產品上架負責人(Gate keeper),參加基金經理人餐敘等等,或提供更高的銷售回饋等等的行銷活動。除了銷售激勵以外,近期國內基金市場流行配息,而且配息率還比高的,大部分配息率都會至少固定一年不變,這就對基金績效造成很大的壓力,當然更多的時間其實配息是來自於本金。基金配息之後,淨值就跟著掉下來了,客戶在帳面上看到的就會是賠錢的,當然如果加上利息的話可能是賺錢的,但客戶因為看到帳面上沒什麼賺錢,自然也不會賣出基金了,客戶持有基金的時間越長,基金公司的管理費就收得越齊全,不會有一賺錢,客戶就贖回的狀況了。也因此,配息基金從債券型基金一路往平衡型基金蔓延,現在連股票型基金也來月配息了。

總之,你在面對處置效應時具體應該怎麼做才好呢?首先,你應該瞭解處置效應是一種決策錯誤。你現在已經知道出盈保虧是不對的。那下次賣出時,你會優先出售虧損的部位嗎?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也只對一半。實際上,出售獲利的部位和出售虧損的部位都不對。投資應該「向前看」,不能「看後照鏡開車」。出售行為與成本(參考點)及相對而來的獲利或虧損無關,而是應該向未來看,選擇那個未來預期收益最低的,勇敢把它賣掉,只不過由於有「動能」的效果(這點未來我們再花時間討論),賣掉虧錢的部位比較經常會是對的方向。

最後,在金融市場上,也有些ETF會進行分拆,將原本比較貴的股價,拆分成原本的1/10,突然感覺ETF便宜了,因為基金管理業者清楚地知道投資者有出盈保虧的心理,所以,他們並不一定會以投資人的利益優先去做決策,而是利用這些心理做出對自己有利方案。我想下一次,當你面對市場上形形色色的金融產品,你現在知道怎麼做出更正確決策。

--

--

Bill Yang

Podcast⟪比爾的財經廚房⟫主持人,本節目榮獲Himalaya最佳人氣財經類節目。Spotify 財經類Top 5 Apple podcast 投資類 Top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