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端午節變盤嗎?你知道星期一股票比較容易跌嗎?台灣股市過去以來就存在著元宵變盤、端午變盤或中秋變盤的說法。這當然是配合著一年四季節氣的運行,股民們觀察出來的結果。那實際統計真的是如此嗎?從統計的結果上觀察在重要的節氣變化時,上漲與下跌的機率其實差不多,但如果是下跌的話,跌幅通常大於漲幅,也是因為我們先天傾向趨避風險,對下跌的反應遠大於上漲,才會強化了「變盤」的效應。無獨有偶,在美股我們也聽過「Buy in October,Sell in May」,一般我們會說,這叫「季節效應」。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這種奇妙的季節效應,我們該以怎樣的眼光來理解這種效應呢?我們今天就來談談。
一周中的哪一天最適合訂飯店?最適合減肥的月份是什麼時候?經濟學家們經常談論季節效應,季節效應所說的就是每年同一時間都會出現的一種規律。假如我們在冬天發現了一些能夠讓便利超商熱飲銷量上漲的因素,那麼這些因素在夏季也許就不會有預期的效果。還有一些規律可能只在一周中的某一天才會出現(這可能因為上下班習慣導致的規律),或者因為連續假期安排所導致。
股民們老早就觀察出,股票價格每一年在特定的時段會出現一些獨特的季節模式。大多會在春天上漲,在第2季度末下跌(端午變盤),在夏天反彈,在秋天回落(中秋變盤)。從科學的角度看,氣候的季節變換會影響經濟活動和投資人的心態,除此之外,金融活動本身也會呈現出一些季節模式。例如,5月報完稅,6月賣股繳稅,7、8、9月是發放股利的除權除息旺季,年底(聖誕期間)是零售銷售的旺季,等等。
以美股為例,在10月份買入的股票,如果持有3~6個月,上漲的機率通常比較高。常見的狀況是,當年表現最糟糕的6個月已經過去。假設你身處在空頭市場,10月份是低點出現得最多的月份。換句話說,從當年11月到次年1月往往是股市一年中表現最好的時期(自1950年開始,S&P500統計的報酬率是4.3%)。在這段期間的聖誕節前後,也就是一年的最後5個交易日和新一年的前兩個交易日,經常出現所謂的「聖誕老人紅包行情」。但相反的,如果這段時期表現不佳,可能代表大事不妙。例如1968年、1981年、2000年和2008年,緊隨其後的都是空頭市場。
台股元旦開紅盤,統計上同樣開盤第一天上漲機率高達七成。但台股在開紅盤之後,整個元月的行情卻未必能維持這麼高的上漲機率,整個一月份上漲的機率大約只有三成,而且漲少跌多,跌幅大於漲幅。平均報酬率是負的。相較於台股幾乎不存在「元月行情」,美股的元月份就呈現了比較明確上漲的型態,上漲機率超過六成。
而每年5~10月的美股是收益記錄最差的月份。「Sell in May」有統計學上的意義。當然,這並不表示每一個5~10月都會虧錢,也不是說每一個11月至次年4月都會賺錢,但確實在每年10月以後,市場做多的氣氛比較濃厚。
除了季節效應,股市還存在著「星期效應」。舉例來說,「黑色星期一」這一說法其實是有統計基礎的。這種效應的首次出現是在1929~1932年的股市大崩盤時期。換句話說,投資市場下跌行情中,壞消息通常發生在週末,即星期六至星期一收盤期間。對於這種星期效應,目前還沒有被廣泛認可的合理解釋。台股實證結果也顯示 1996 年以後,台股也存在顯著的星期一效應,而且集中在第三及第四個星期一,並未呈現均勻分佈的現象。實證結果顯示 1996 年以後,台股存在顯著的星期一效應,而且集中在第三及第四個星期一,並未呈現均勻分佈的現象。學者認為散戶在平常工作日比較忙,蒐集資訊的機會成本較高,因此平常工作日會採用券商的投資建議。但券商的投資建議往往買賣不對稱,買的比例通常高於賣的比例,因此一旦散戶在假日蒐集資訊,發現券商的投資建議不當,會立即在星期一進行賣出動作,而造成了星期一效應。
今年也是美國的總統選舉年,總統週期(presidential cycle)也是一個有趣的題目。總統週期就如同總統任期一樣,我們可以劃分為4個不同的年份。第1年,總統喜歡開展「上任三把火」,以便為隨後即將來臨的地方選舉做準備。戰爭也傾向於在任期的前半段發動。最近的例子就是總統川普在2017年下令突襲敘利亞中部一座空軍基地,發射59枚「戰斧」巡弋飛彈。2003年年底的伊拉克戰爭,發生在總統任期後半段的初期。歐巴馬總統增兵阿富汗發生在2009年12月,離他就任總統還不到1年。總統週期的第1年包含了經濟陣痛和壓力,通常對股票價格構成拖累。1833~2011年,總統週期的後兩年市場獲利724%,相比之下,總統週期的前兩年獲利只有273.1%。到目前為止,總統週期的第3年行情是最好的。除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道瓊工業指數(DJIA)下跌了3個百分點。的確,自此以後,在總統選舉年的第3年還沒有出現過下跌的年份。統計也顯示,從中期選舉年末到選舉年前的最後一個季度是股市表現最強的時期。
總結一下,如果我們知道事件發生的順序就能幫助我們把握事件發生的原因。但要想有效地運用原因,我們需要知道的就不只是事件發生的順序了。首先需要知道某個關係是否只在有些情況下成立,還要知道原因和結果之間的時間間隔是多久。例如,我們先前所說的「總統週期」,你除了知道第三年最容易漲,你還要知道漲的原因是什麼?以及可能上漲的時間有多長。(中期選舉年末到選舉年前的最後一個季度)或許這能幫助你在不同的時間點,做出更好的投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