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鐘給你一份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財經食譜。
歡迎來到【比爾的財經廚房】。你好,我是 楊比爾。
今天要為您開箱這本新書是「賺錢,也賺幸福」,副標題是「讓你累積財富、享受人生的理財魔法書」。這本書早期的版本翻譯是「錢與閒:10 件事,實踐人生,享受財富」。本書的中文版大約有13萬字,我將利用12分鐘的時間,為您解說書中的精華。本書早在2004年就有中文版上市,在經過了這麼多年之後,重新推出新版,也能夠說明,書中所提及的理財觀念即便歷經時間考驗,依然攧撲不破。
這本書的作者是麥克∙勒巴夫,勒巴夫本來有一份商學院教授的穩定的工作,35歲的時候,有個聲音在他的心裡響起「他想規劃自己的贈與基金,要自己贊助自己的教授學位,不要依賴別人」。他開始規劃自己財務自由所需要的資金,並追隨先鋒(Vanguard)的創辦人約翰∙柏格(John Bogle)推行指數化投資。很幸運的他在47歲時靠著累積的財富順利退休,可以愜意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勒巴夫最重要的一條原則,他稱為勒巴夫定律,其實非常簡單,但卻可以讓你投資的時間與金錢有驚人的回報,這條定律就是:主動積極投資自己的人生,被動投資你的金錢。主動投資自己的人生,指的是自己決定時間如何分配,而不是根據某個情況或別人的指數來使用時間。將你的時間做好投資組合,妥善分配給四種活動,包含:學習、賺錢、生活、與回饋。而對錢的投資則要被動,例如投資在沒什麼精神負擔、成本低、能反映整體股市表現的指數股票型基金。
之所以說勒巴夫定律是全世界最不完人知的投資秘密,原因就是因為絕大多數的人都在做相反的事:被動的投資時間,積極主動的投資金錢。大多數人對時間毫無掌控,就像羊群一樣,任憑牧羊犬驅趕。而在投資上,大多數人付一大筆錢給經紀人或經理人,來積極管理他們的錢,但這只有讓經理人賺到錢,自己的財富卻沒有增加。剩下的一群人則浪費很多時間試圖戰勝市場,他們花費大量金錢與時間,只為了想知道該買什麼?什麼時候賣?
勒巴夫認為的致富關鍵只有兩個字:單純。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法則,已經行之有年,而且非常簡單。一是管理時間的80/20法則,一個是累積財富的七二法則。
所謂的80/20法則講的是,很多最有價值的那80%,都來自相對少數的20%上。例如:餐廳中80 %被點的餐點,來自菜單中20%的餐點。因此在時間管理上,要將時間投資在少數價值高、回收大的活動上,而不要在意其他瑣碎項目。舉例來說,你可以將一天的工作劃分為A、B、C等級,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少數而有高回收項目上。
七二法則則顯示時間與複利的威力,可以讓我們不花力氣的達成財務自由。七二法則就是計算要花多少年才能讓投資價值倍增。也就是用72除以年報酬率。舉例來說,當某筆投資的年報酬率是9%,每八年價值就會翻一倍。隨著時間,小錢會變成大錢。
最後一個簡單的公式是,算出你財富自由需要累積多少資產?這個數字就是「累積出你目前每年花費額度的二十倍」。在過去股市多年的發展軌跡中,扣除稅負以及通膨因素之後,長期報酬率大約是5%左右,如果你每年花費的提款率是5%,那你就可以達成財富自由,提前退休。有關這個二十倍以及5%的提撥率,最近FIRE運動風行美國,這個FIRE 就是由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單字組成(財務獨立,提早退休), FIRE則是訴求存到25倍的年支出,以及每年可以花費4%的提撥率。
或許你會覺得要累積目前每年花費金額的20倍,是不可能做到的,但其實除了勒巴夫以外,還有很多人都做到了,培養正確的技巧,善用時間,就可以讓你賺錢的能力一飛沖天。如果你將多餘的錢都存起來投資,七二法則會替你增值,在你睡覺的時候,你的錢會自動幫你賺錢。
在下一集的節目中,我們將進一步的探討勒巴夫所提出的「十大選擇」,每一個選擇都能讓你距離財富自由之路更近。
聽完了勒巴夫定理,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我一樣,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呢?畢竟這真的是很多人生活的寫照,不是嗎?歡迎把你的想法寫在留言區,跟其他聽眾交流討論。如果你喜歡這一期的節目,我在文稿裡放了各種可以收聽的app清單,拜託,點訂閱+5顆星評價,再把這個節目分享轉發給你的朋友。
以上就是比爾的財經廚房想要提供給你的,讓我們一起輕鬆活好每一天。我們下次見。
如果你已經下載Telegram,直接在Chats搜尋:@billskitchen,加入「比爾的財經廚房」頻道!
您可以在以下頻道收聽「比爾的財經廚房」
Apple podcasts:https://ppt.cc/fhJ1zx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37MTL19jfhtZirkHeKlM3V
PocketCasts: https://pca.st/jti419iv
Breaker: https://www.breaker.audio/bi-er-de-cai-jing-chu-fang
RadioPublic: https://radiopublic.com/-GO4N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