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篇網路文章在社群上瘋傳,大意是說,他鄰居月薪有25萬,雖然25萬月薪時,能夠有些小小的奢侈,譬如說喝星巴克不眨眼,或是出門只搭計程車等等。但月薪25 萬有25萬的辛苦,月薪3萬也有同樣的辛苦。「對於快樂與否的感受度」差別其實不大。最終,只有你再也不用賺錢,也能以自己熱愛的方式生活。或是,能無後顧之憂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才是真正的奢侈。換句話說,似乎25萬與3萬的差異不大,重點是能夠找到自己的快樂。這當然聽著,有點白日夢的味道,月薪3萬,會有一天累積出跟月薪25萬一樣的資產嗎?今天我們就談談這個話題。
我們的老祖先們天生愛做白日夢,這不是一天兩天,是過去這一萬多年來都是這樣。我們講一個4000多年前的一個白日夢的故事。在西元前2100多年前,在卓罕這個城市(現今的中亞地區)裡的會計人員,在一塊陶土板上,以楔型文字記載著一群牛在十年期間的生長情況,以及在牛群數量呈現指數生長的前提下,他預計可以獲得相應牛奶與起司的數量。陶土板上面也計算了所產出食物的經濟價值,使用的單位則是古代近東地區的銀幣。他假設沒有任何牛隻死亡以及配對成功的牛隻,每年都可以生出一頭小公牛或母牛。在之後的幾年,每一年每一頭母牛都會生下一隻小牛。就這樣只要十年的時間,原先兩頭牛,便會壯大成一整個牛群。
你看幾千年前,我們在卓罕的這個老祖先,就可以利用數學工具計算出來抽象幾何成長模型。而且同時這也是一套投資模型,因為獲利的最後一行,他將整個流程所有的成果都轉換成了當時的銀幣。從金融的觀點來看,我們這位祖先似乎是在寫一個類似投資的獲利成長模型,其中,牛隻就是投資,而乳製品的銷售量則代表了年度的獲利。為什麼我們的祖先們會需要設計這樣一套模型呢?當然這是在一個理想的情境下所做的假設,例如牛隻都不會死亡,而且價格都不變動,小牛出生的數量也都一如預期。然而,這看起來就像是完美的業務銷售話術或是DM,可以用來鼓動一戶人家一次買下兩頭牛,並且好好照顧他們。
同時,從兩頭牛開始,花十年的時間,可以得到一整群的牛,這塊陶土板蘊含了時間本身是有價值的概念。這無疑是抽象的金融思維的的驚人展示。而且卓罕的老祖先所設計的「業務計畫」也體現了對成長與變動的預期,不僅是對牛隻本身,也包含了牛群供養的對象。隨著牛隻不斷增加,他們所能供養的人口也隨之增加。
回到25萬與3萬的故事,人生有各種的不公平,出生的家庭背境不公平,天生的智商才能不公平,簡單來說,就是天生有些人運氣比較好。然而,唯一公平的是大家有的「時間」是一樣的。時間是最公平的。我們卓罕老祖先的陶板討論的其實我們現代人都懂,他叫做「複利」,也就是利滾利,大牛生小牛,小牛再生小牛。
假設25萬月薪小張或3萬月薪小王都能存下1/3,分別是 8.3萬與1萬,如果因為選擇的工具不同,小張薪水高,但他忙只放定存,定存利息是1%。而小王去找到一個20%年化報酬率的投資工具,那麼在20年之後,他們兩位的財富分別會是2201萬以及2240萬,月薪三萬的小王順利實現超車了。你可能會說,這20%的年化報酬率也太扯了,去哪裡找一個20%的報酬率?但如果是35年時間,則報酬率會下降到11.1%,如果是45年的時間,則報酬率可以進一步降到9%。但9%還是很高,你現在是在想這個問題嗎?
其實我想告訴你的是,在真實世界中,複利所代表的指數報酬率並不存在。不但是沒有9%,即使3%或2%,或是1%都不存在。為什麼呢?當我們把時間的尺度拉長到30年,我們回到1990年代初期,台灣當時定存的利率就有將近9%。所以你發現了嗎?當時3萬月薪的小王,確實有9%定存,但真實世界中,不會有長時間的指數級的成長。複利本身就是一碗雞湯。
真實世界裡的成長軌跡,如果不是一條指數級成長的曲線,那是什麼樣子呢?你可以想像一條類似S型的曲線。其實這是數學家所說的「邏輯函數」的樣子,我在文稿中,有放了一張邏輯函數的曲線的樣子,你可以來看看。要想像這條線也不難,在時間一開始,成長的曲線是平緩的,然後在一個時間點之後,成長會加速,這條線就會變得陡峭,然後又過了一陣子,陡峭的線又會開始逐漸變平緩,成長會變慢。其實這條曲線我們在觀察企業成長的時候很常見,一開始是草創期,然後進入擴張期,成長加速,接著就進入成熟期。
這條S型曲線,也出現在這次新冠疫情期間全球確診人數上,也因此病毒最終會被控制住,而確診人數將會停止增加。
好,客觀的部分講完了,下面我講我自己主觀的想法,單純是我的想法而已,你也可以不認同。如果你跟我ㄧ樣還是想希望有一天能超車25萬月薪,你需要的還是尋找投資機會,只不過不能建構在虛幻的複利身上,要想用錢生錢就是得要冒險。然而,要抓緊一隻飆股實在太難,我能做的其實是掌握一個產業或是一個大趨勢。舉例來說,2009年開始台灣的房地產市場就開始出現明顯的加溫的現象,當時要賺到錢,就是要去勇敢地借錢,貸款來買房,當然房地產的時代過去了(我覺得啦,或是不像十年前了)。
接下來,我注意到區塊鏈技術,將會改變我們未來的許多面向,因此我也覺得加密貨幣是值得持有的。而且這個生態正在野蠻生長,蘊藏很多亂象以及無窮的機會。然而,要去押注哪一個幣會活下來是不切實際的,我對加密貨幣投資的概念是,「不是去投一隻幣,而是去投這個產業」,所以我在加密貨幣的投資就是參考股價指數的編制方式,選擇市值加權法,按照市值大小,照比例投資前幾大市值的加密貨幣。這些幣潮來潮去,當他的市值上升,或是真的有實際的運用能創造價值,我能確保我手上會有。其實現在有些DeFi去中心化金融,保守的投資,比銀行存款的安全性稍低但卻有15~20%報酬率,當然不可能長此以往都是這麼高,但我想對月薪三萬的小王說的是,在加密貨幣市場,不要小看3萬元的投資,這是一個對小散戶極為有利的市場,即使你只有幾百元也能嘗試,投資金額的門檻極低,而且應該是我看過最低的。剩下的,就是交給運氣了。不能否認,最後運氣還是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只不過投一個產業的作法,能盡可能讓我不要錯過某些好運。
關於一個有淺力的大產業或大趨勢,除了加密貨幣,你有什麼想法或思考,歡迎寫在留言區跟其他聽眾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