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來開箱⎪極端不確定性(上)

Bill Yang
Dec 9, 2020

--

今天要來為大家開箱的這本新書是《極端不確定性》,副標題是,為不可知的未來做決策。2007年高盛證券的財務長大衛 維尼爾告訴《金融時報》:「我們連續幾天看到25標準差的事件發生。」當然實際的數據上看絕不可能真有25標準差的事件,因為從宇宙存在的時間還沒有長到足以讓25標準差的事件存在好幾天。他真正想表達的應該是金融資產的波動,遠比風險管理者所估計的要大得多。今天人類已經可以把一個太空人送上月球,或是去探測水星,但為什麼針對地球上一些更直接的問題,例如,下禮拜台北會不會下雨,美國總統選舉的結果會如何?反而更難加以管理呢?當然對在股票市場操作的各位聽眾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應對明天行情的變化?本書的核心概念是極端不確定性,不確定性的出現是因為我們不完全了解世界,或是不完全理解我們當下的行為跟未來可能會發生的結果之間的連結。當然重點是希望最終能夠引導出一個面對與因應不確定性的方法。本書大約有 30萬字,我將利用兩集節目的時間,來解說書中的精華。

本書的作者是約翰‧凱(John Kay)是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院士,曾在牛津大學、倫敦商學院、倫敦政經學院擔任教授,現任數家上市公司的董事。多年來為《金融時報》撰寫每週專欄,著作包括《玩別人的錢》、《市場的真相》、《總而言之》、《迂迴的力量》。另一位作者是,莫文‧金恩(Mervyn King)曾任英國央行總裁,現為紐約大學的經濟學與法學教授以及倫敦政經學院的經濟學教授。2013年榮獲英國女王冊封為終身貴族,2014年獲頒英國最高榮譽嘉德騎士勛章,著有《金融煉金術的終結》。

為了讓讀者可以更清楚「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區別。本書的書名命名頗有巧思,他們用了「極端」(Radical),這個字,相對比的則是「可解決的」 (Resolvable)。可解決性的不確定,是指可以透過查閱文獻來消除的不確定性。例如你可以在google上找到斯德哥爾摩是哪一個國家的首都?或是可以用已知結果來表示的不確定性,例如賭輪盤上的點數。而極端不確定性,則無法以機率來描述,是「未知的未知」。塔雷伯以「黑天鵝」來比喻商業與金融領域中的「未知的未知」,就好像100年前一台可以放進口袋、拍照、導航的電話並不是不可能出現,而是那不在我們的想像範圍之內。真正的「黑天鵝」是無法算出發生機率的狀態,舉例來說,恐龍就是「黑天鵝」的犧牲者,他們死的時候連發生什麼事都不知道。

然而,面對不確定,我們其實是很容易陷進機率的迷思中的。因為數學家們能夠將理論轉化成務實的建議,讓大家知道何時該下注賭一把,何時不該下注。這個就是「期望值」的概念。例如,我們都知道假設你有50%的機率會賺200元,有50%的機率會輸100元,那麼你該不該賭呢?從期望值的角度上看,應該要賭,因為這個賭局的期望值是+100+(-50),也就是50元。但實際的狀況可能是,如果這個賭的人可能會因為輸掉這100元,他們全家今天晚上就沒飯吃,那麼他拒絕這個賭局,反而是一種理性的做法。這個時候,給家人吃飽飯的「期望效用」大於賭博的「期望值」,這兩者間的差距就是「風險規避」,風險規避程度越大,就越不願意下注。

《牛津詞典》把風險一詞定義為「不愉快或不好的事情發生的可能性」。一般我們講的就是不利的事件。風險日常的意義指的是危及個別家庭或機構現實期望的不利事件。但很多時候,我們擔心風險並不是對現狀有不安,其實是對現狀被改變有擔憂。作者認為透過「表達實際期望的故事」也就是「參考敘事」的概念來了解對風險的態度才是最好的方法。以保險來舉例,我們之所以投保,並不是取決於期望值,而是看我們有多想保護那個被保險物的參考敘事。這裡所說的參考敘事指的就是度假時行李沒搞丟,手機螢幕沒有摔破,家電沒故障。買這類型保單的人並不是在購買額外的期望效用,而是在買一些保護措施,防止他們的參考敘事遭到破壞。

由於真實世界的複雜性使人無法評估所有可能結局的後果,並且選擇最有利的結果,經濟學家司馬賀根據這個論點提出了「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這個概念。我們不可能評估所有能想到的可能性,要想在大世界中做出好決策,問題通常不在於計算邏輯或是一組定義明確的替代行動,畢竟現在電腦比人腦更適合做這件事。重點在於「情境脈絡」,也就是運用經驗法則去尋找一種「夠好」的結果,他稱這個過程叫「夠滿意策略」,並且實務上可以為最適化行為所挑選的行動帶來更好的結果。這是因為,在極端不確定的世界裡假裝最適化,就需要對現實世界做簡化假設。基本上這些假設幾乎肯定是錯的。就好像,有一個人醉醺醺回到昏暗的家門口,當他拿出鑰匙開門時,不慎將鑰匙掉落地上。醉漢就搖搖晃晃走到巷口的路燈下,趴在地上東摸西找,路人經過問他:「你在找什麼嗎?」醉漢說:「我在找鑰匙。」路人問:「鑰匙在這裡掉的嗎?」「不是,應該是掉在家門口的。」「那為什麼在這裡找?」醉漢說:「因為這裡比較亮。」

心理學家研究了需要在壓力與緊迫的時間下做決策的人員,包含了軍人、消防隊員與醫護人員,了解他們在面對複雜情境時的決策過程。對於有經驗的決策者來說,重點往往在於評估那個情境是否熟悉。決策者通常會尋找他們能找到的第一個可行選項,而不是最佳選項。真實世界的人不會去追求最適化,這不是因為他們比較懶惰,而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無法獲得做出那些計算所需要的資訊。演化幫助人類發展及應用不同的技能,來因應極端不確定的世界。按照這種思維方式,有限理性可以視為是生態或演化型理性,有就是一種因應極端不確定的方法,來提高我們的生存機會。使用複雜模型進行最佳化的專家在面對新挑戰的時候往往失敗,例如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倒閉了,而波克夏卻成了全球最大的投資公司。換句話說,人類透過對問題的情境脈絡的了解,做出了「快速又簡約」的捷思法。

生態理性比最適化理性表現得要好,人類演化的過程中,持續面對各種不確定性,讓我們得以生存。在下一集的節目當中,我們將繼續探討人類是如何透過溝通、講故事、相互理解來解決所遭遇的極端不確定性,最後再來看看經濟、金融、保險如何面對不確定,進而接納不確定。你在股市突然有大幅震盪時是如何做決策的?你如何運用「捷思法」?跟大家聊聊。

--

--

Bill Yang
Bill Yang

Written by Bill Yang

Podcast⟪比爾的財經廚房⟫主持人,本節目榮獲Himalaya最佳人氣財經類節目。Spotify 財經類Top 5 Apple podcast 投資類 Top 5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