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先前,曾經發表了一篇有關於動能選股的妖股投資術的文章,同時也公布了一批透過動能選股所挑選的股票清單。不知道你是不是還記得這個選股的方式,實際經過了半年左右的時間,現在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個選股方式,他挑選出來的股票究竟表現如何?以及他會挑選出哪些類型的股票?同樣的,我們將停止更新這個選股清單,原因我後面來解釋。當時我們試著透過零股的方式去自組了一個ETF,總共選取了20檔股票做投資,同時記錄這一個組合每天的漲跌幅,我們這次的動能選股能夠打敗大盤嗎?在這個自組ETF的過程當中,我又有哪些心得跟未來應該要修正的地方呢?名單我把它公布在文稿當中,有興趣你可以點擊查看。
首先我們還是談談什麼是「動能效應」。
其實早在1967年,羅伯·列維(Robert Levy)在他的研究中就指出,「購買歷史上最強勢的股票所能獲得的利潤,會高於購買隨機選擇的股票。」具體來說,當股價上漲一段時間後,股價繼續上漲的可能性要高於回跌的可能性。如果有一檔股票漲得很快,相對其他股票,這檔股票很可能會繼續漲。這個就是動能效應。
根據尤金·法馬(Eugene Fama)的有效市場假說,如果在一個證券市場中,價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以獲得的訊息,那麼就稱這樣的市場為有效市場。股票價格變動是公開信息,因此價格總是最合理的。當然,任何買賣過股票的人都知道,事實並非如此。股價一直在上上下下,很難解釋它們為什麼會漲或是會跌,如果有的話,其實也大多是記者們在找理由。如果我們去回顧過去的多頭或是空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理由來解釋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但對現在正發生的事,則很難解釋。
90年代初期,兩位學者傑加德什、泰特曼Jegadeesh and Titman(1993)認為,可能有兩個原因導致了動能效應。首先,可能是追漲殺跌投資者的交易使得價格偏離長期價值,從而導致價格超漲。另一種理論則認為:市場對公司短期前景的資訊反應不足,卻對長期的資訊反應過度。我們的動能選股策略則是參考衛斯理·R.格雷(Wesley R. Gray)所寫的⟪構建量化動能選股系統的實用指南⟫。操作很簡單,只有兩個,第一個是大盤必需在(200 日)年線之上。第二個就是過去12個月的報酬率,不考慮最近一個月的報酬率,由最高排到最低(也就是2–12個月的報酬率)。取最前面的10%。為什麼最近一個月的績效不考慮呢?這是因為考慮有「均值回歸」的可能性,短期的績效可能會出現這個月績效好,下個月績效就變差的傾向。
不管學術上的理論如何,我們過去的選股名單中,確實出現許多不可思議的標的,他們持續的上漲,相較於其他跑得不好的股票,它總是會繼續上漲多一點。舉例來說,我們的第一批選股名單中,捷泰( 6165)就是一檔跑得非常好的股票,而我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解釋他的超高報酬率。舉例來說我們發現捷泰的時候他的價格是31元,最高價則來到89元,足足漲了將近三倍。科嘉KY(5215)的漲幅也相當驚人,我們勉強可以說是因為筆電鍵盤的薄膜觸控開關的業績非常突出,導致股票大漲。從六月到八月高點的漲幅也達到將近八成。還有世芯(3661),六月中到八月的高點,漲幅也將近一倍。
如果你想關注主流上漲的族群,觀察這些漲最兇的股票的表現是很有幫助的。例如,PCB族群的金像電(2368)跟南電(8046)也在榜上好一陣子,金像電從31漲到58,也漲了快一倍。後來圓剛(2417)與圓展(3669)也一度有很好的表現,圓圓兄弟是七月與八月分別上榜,圓剛從35漲到78,圓展從77漲到150,都在一兩個月內漲了一倍。後來,太陽能族群的,太極(4934)、元晶(6443)、達能(3686)也都分別上榜。可見這個選股方式,確實有掌握到類股的輪動。
但,當然也有表現不佳的股票,首批被挑選出來的股票當中,防疫概念股的檔數不少,包含恆大、康那香、國光、中化生、毛寶等,這些防疫概念股隨著年中疫情逐漸淡化,他們的表現就一直不是很理想,會維持在榜上,主要還是因為年初的漲幅非常巨大。
但經過了這一波的瘋漲,從榜單中,我也嗅出了一些不尋常的味道。舉例來說,在六月的時候,當時高價股上榜的還不少,例如矽力KY、緯穎、祥碩、富邦媒,然後慢慢的高價股就退出榜單之外了,進榜的就變成一些有題材的股票,譬如說視訊軟體或是太陽能。那最近,真正讓我決定暫時中止更新這個榜單的原因是,最近上榜的是一些成交量非常低,然後名不見經傳的低價股。這也讓我懷疑這一波行情如果沒有更實質的基本面支持,似乎已經快走到盡頭了。
實際如果你想自組一個動能選股策略,原先我的作法是很粗淺的每檔股票買進30股,採用價格加權法。但遇到的問題就是當高價股退出了投資組合之後,剩餘的資金找不到適合的投資標的。其實比較適合的方式,應該是把資金投回去表現比較好的其他標的當中,做加碼。但我在原本的設計中沒有做這件事,或許未來有興趣這樣操作的聽眾,可以在這一部分多做些思考。因為後面這一兩個月的現金水位越來越高,要打敗0050就越來越來難。即便剛開始的一兩個月,這個投資組合確實有一度領先0050許多。
而且動能策略的投資組合整體的波動度是非常高的,同一時期中的0050標準差是19%,而動能選股的標準差則高達33%,可以顯示出,他確實是一個風險相對高很多的投資組合。也因此,在多頭的時期才會是比較適合的選擇。這點,在文獻中也有提醒我們,當牛市或是多頭市場的條件下,動能策略的效果會比較好的。這是因為,在正常和良好的市場氛圍下,股價之間的波動是相互獨立的。相較於整體市場,股票本身受到的關注更多。在空頭或是熊市中,通常導致市場下跌的因素,可能像是科技泡沫破裂、金融危機、主權違約或其他重大事件。基本上所有股票都一樣慘。在這種市場中,動能策略就不是很有效了。
不管如何,現在的市場氛圍還是多頭,因此動能選股還會是我參考的重要指標,只不過目前沒有發現明確的主流族群,參考價值有限,或許過一段時間,他會重新的煥發光彩。你有試過「動能選股」嗎?你的績效如何?歡迎跟大家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