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為大家開箱的這本新書是⟪為何賣掉就漲,買了就跌?⟫副標題是,行為金融學教你避開人性弱點,擴大投資效益,實現財富自由!如果要我在過去幾年的交易心得中,挑選一個影響我最深遠的投資理論,我一定會說是「行為金融學」。行為金融學幫助我從經濟學的「理性人」中解脫, 在面對市場非理性波動的時候,不僅僅是一句「市場看不見得手,自然會修正不合理的價格」,來解釋。當然也讓實際投資的時候,更清楚我在面對的其實並不完全是來自市場的挑戰,有更多可能是自我內心的挑戰。很早以前,股市的前輩就說過,「做股票本身就是一種修行」。這句話聽著當然是充滿哲理,但有了行為金融學之後,我們更可以客觀的去拆解,每一個可能在內心造成衝突與矛盾的弱點。本書,大約有10萬字,包括行為金融學的原理和應用兩大部分。「行為」二字出自心理學,有別於傳統金融學主要談的是數學。心理學主要研究的對象是人的行為,而金融學則是人在金融市場的行為結果。我將利用兩集節目的時間,來解說書中的精華。
本書的作者是陸蓉老師,是得到APP課程「陸蓉行為金融學」的主持人,也是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經在美國康乃爾大學、美國南加州大學,跟隨行為金融學奠基者,系統性地學習行為金融學理論知識。同時也具備多年大型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工作的實戰經驗。她在得到App開設的課程,有將近8萬人購買課程學習。
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就像是塔塔加的夫妻神木,各自有各自的理論體系,長成了兩棵完整的大樹。然而,他們的根不同,枝幹不相同,但在頂層的樹冠卻是重合交纏的。也就是說傳統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研究的是相同的問題,但出發點不同,結論也不相同。傳統金融學認為,金融市場的基本理論是根基在經濟學之上,而經濟學基本假設是「人是理性的」。因此尤金 法瑪的「效率市場假說」認為在均衡的市場條件下,任何時刻觀察金融市場的價格都能準確的反應當時市場的所有資訊。而行為金融學則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從人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來研究人在金融市場的決策。開創這個學派的兩位學者則是,丹尼爾 卡尼曼和阿莫斯 特沃斯基。
如果想像我們購買一檔股票的過程,第一步就是要先對股票的各種資訊有所認識與了解,這一個步驟叫做「認知」,第二步就是依據所掌握的資訊做進一步的比較與選擇,這個步驟叫做「決策」。接下來,我們就先從認知非理性與決策非理性談起。
所謂的認知非理性,也可以稱為「認知偏差」,也就是對事物無法正確的認識與判斷。從挑選一家公司來投資為例,最常見的是「易得性偏差」,也就是我們很習慣在自己知道的記憶庫裡面找資料,那些容易被記住的資訊更容易被提取出來,同時信以為真。最常見的狀況就是,大多數人會選擇自己熟悉或是聽過的公司的股票。券商分析師或是媒體報導也常常會利用這個偏差,常見的一種標題,就是像「特斯拉殺手來了,某某公司推出全新電動車」、或是「生物科技領域的亞馬遜」。這類的研究報告或是報導就是用了一個大家熟悉的公司,去帶出他想要達到的真正目的。換句話說,能夠想像的事物更容易令人信以為真。
而當我們需要將資訊加工處理時,又迎來另一個典型的認知偏差「代表性偏差」。代表性偏差時常出現在金融市場當中,以拋硬幣為例,如果之前拋硬幣連續六次都是正面朝上,此時請你下注押下一次,你會押正面朝上還是反面朝上?我想很多人會選擇押反面。即使是賭場高手也可能會犯一樣的錯誤,因此小樣本偏差又被稱為是「賭徒謬誤」。根本的原因在於小樣本是不可以用來做統計推斷的,下次出現正面與反面的機率仍然是相等的。例如技術型態,出現連續幾次,股價到某個價位都會有支撐,因此就押注下次這個價位同樣有支撐,這個就是對少量樣本的資訊過度反應了。舉個常見的詐騙案例,如果有個朋友跟你說,他追蹤了一個網路的大神,在過去三個禮拜,推薦的股票,每次說漲就漲,說跌就跌。這人能信嗎?其實要揭穿這個「套路」也很簡單,這個人第一週向1000人發出1000條訊息,其中500條說某檔股票會漲,500條說,某檔股票會跌。第二週他向猜對方向的那500個人,再發出500條訊息,同樣是250條說會漲,250條說會跌。第三週,再向剩餘的250方向對的人,發送250訊息,125條說會漲,125條說會跌。到第三週之後,一定會有人發現這個人連續三次說對了某隻股票的漲跌,是不是很神奇?於是有些人就會相信這個人,繳了顧問費跟著他去投資。這就是標準的小樣本偏差。
選好了標的,到了決策階段也可能出錯,因為決策牽涉到對兩個或是多個標的的比較選擇過程。行為金融學中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理論 — 「展望理論」就從決策參考點出發,解釋了這個問題發生的原因。展望理論認為人的決策依賴於參考點。舉例來說,假設公司給小楊發了10,000元獎金,他高不高興?依據傳統的期望效用理論,小楊當然會比沒拿到這筆獎金高興,也就是效用高。但實際狀況是,如果小楊跟小張表現接近,但小張拿到5000,小楊就會更高興。相反的如果小張領到20,000元,那小楊就會不高興。此時,同事的獎金水準就成了參考點,展望理論認為,效用並不取決於財富絕對值帶來的感受,而取決於跟誰比,也就是參考點的位置不同,效用就不同。
在投資上最重要的參考點就是成本價,投資人總是將現在的價格與成本價相比,也就是在「往回看」,這就是在跟歷史比較。而理性人則是「向前看」,看未來。好比說「我已經賺了20%了,可以停利了」或是「等我解套了就出場。」這些決策其實都是在「往回看」,成本價成了影響決策的重要因素。除了成本價,最高價或是最低價也是重要的參考點,例如,「這檔股票從高點下來都已經腰斬了,這時候買很划算」。單純依據近期高點或是低點來做判斷是很危險的。
除了決策參考點以外,展望理論的提出者康納曼以及沃特斯基,也提出了「框架效應」,其實好像我們現在用手機拍好照片之後,藉由調整照片的大小來框定想要呈現的一部分景色,藉此將閒雜人等排除在照片之外的過程。看照片的人,只看到我們想展現的部分畫面。舉例來說,大家都聽說過資產配置的重要性,也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這同時也是理性投資決策最重要了理論:投資組合理論。因此,理性人不會關心單一資產的上下波動,因為單一資產的波動會被其他資產平衡掉。相反的他只關心資產之間的相關性有沒有發生變化。但實際,我們是這樣做投資的嗎?因為存在框架效應,我們很難綜觀全局。大多數人都知道要資產配置,於是買了很多籃子,各放了一些雞蛋。然而,大多數人不關心這個組合整體的表現,還是把注意力放在個別的雞蛋上,逐一的去檢查單一的標的是漲了還是跌了。這其實還是被單一資產的框架所侷限所導致的結果。
在本集的節目當中,我們介紹了行為金融學的兩個重點內容,認知的非理性與決策的非理性。在下集節目當中,我們將繼續介紹典型的交易錯誤與行為決策,並且藉以制定出有效的交易策略。我們先前討論過投資人有喜歡提前獲利了結,而厭惡損失的情況,當你遇到需要停損的情境時,你是如何做來讓自己平靜的面對損失的結局呢?歡迎把你的想法,寫在留言區,跟其他聽眾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