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如果光看「永續投資」這個標題,你可能會聯想是不是企業要做更多的環保行動,垃圾減量或是減少碳足跡等。這個聯想當然是正確的,但我們第一個要帶大家來看這個投資選項的重點,就是要打開大家的想像空間,注意到,其實「永續」,未必是這麼大的談地球的永續,企業也需要永續的生存,而企業要能永續發展,還牽涉到對勞工的工作環境,對股東的公平待遇等等。2020年國內的基金市場,或是廣泛一點來說,投資市場,ESG所代表的永續投資的概念,跟過去相比,已經逐漸從概念,擴展然後生長成一個不能忽視的投資選項。這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新冠疫情的危機造成我們在健康、經濟甚至日常生活的重大衝擊,也促使我們對過去的生活方式重新做檢視。 對於政府,企業和投資者來說,一個最基本,但又最難解決的難題,就是在未來面對類似的這樣全面性的風險,如何增加更多彈性,以及為將來的危機做準備。也因此ESG永續投資,其實牽涉了,環境的永續以及企業的永續兩個面向,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主題。
在2020年第一季貝萊德(BlackRock)永續投資報告當中指出,在全球範圍內永續投資的相關產品,相較於一般的投資產品,獲得了更好的風險調整後報酬。舉例來說,我們觀察全球股市常用的一個指標是 MSCI World NR USD(也就是扣稅後報酬),而他的永續投資指標則是MSCI World SRI NR USD,在全球主要的這些投資指標當中,2020年疫情期間,94%的永續投資指標,表現超過常用的一般指標。為什麼會這樣呢?或許你會說:都是石油惹的禍。因為一般在ESG投資組合中考量環保議題,通常會排除石油化學產業。也因此,當今年油價暴跌導致能源股重挫時,ESG投資組合可以超越大盤。然而,貝萊德表示這個因素只解釋了永續基金的出色表現的部分原因而已。在2020年第一季,全球永續投資的基金(包含共同基金與ETF),合計有405億美元的新資金流入,跟去年同期想比增加了41%。數據顯示,在市場動盪與經濟不確定的過程當中,ESG永續投資具備比一般投資更好的復原力。
2020年貝萊德在台灣調查的數據,也顯示一些有趣的結論,91%的台灣受訪者希望他們的投資能為世界帶來正面影響。70%的台灣受訪者認為ESG投資具吸引力,然而同時有超過一半的台灣人認為永續投資得負擔較高成本(62%)例如說,企業花費更多資金在環保或公益活動上、同時有43%的民眾認為會因此犧牲報酬 。然而,最新的證據其實顯示,永續投資並不會因此犧牲投資收益,相反的他具有更好的復原力,可以為投資者提供更好的風險調整後報酬。怎麼說呢?除了我們剛剛提到,在新冠疫情期間94%的永續投資指標超越大盤,在其他市場出現下跌的情境,永續投資同樣更抗跌。例如在2018年9月到2018年12月,聯準會開始升息的期間, 75%的永續投資指標超越大盤。2015年6月開始的油價及新興市場下跌過程中,78%的永續投資指標超越大盤。
如果把眼光投向一般共同基金市場,貝萊德分析了6,759檔共同基金在2020年第一季的表現發現,在晨星公司(Morningstar)的永續投資評分中得分最高前10%基金的表現明顯優於得分最低的後10%。簡單講,從2020年第一季度投資報酬來看,永續指標排名前10%的基金都在同類型基金績效的前二分之一。相反的,在永續指標排名倒數後10%的基金也往往在績效方面表現倒數。
因此不論是看大盤還是看共同基金,永續投資似乎都能提供更好的績效,但原因到底是什麼?貝萊德的研究報告,列舉了15個評鑑項目,我們挑幾個面向來思考這個問題。舉例來說,可能會影響公司獲利的相關法規,譬如說有關客戶個人資料的保護,如果企業不小心被駭客入侵導致客戶資料外洩,可能會產生高額的賠償問題。或是,對於人力資源的管理,能否有效育才、留才,提升員工工作的滿意度。換句話說,永續投資的企業之所以能有較好的績效表現,我把它粗淺地歸結為「管理」與「治理」的區別。
企業這個組織,講白一點,無非就是一個股東的賺錢工具,最主要有兩個任務,一個是利潤,一個是成長。所以管理與治理,這兩個詞有什麼差別呢?公司的管理其實就是想盡辦法在現有的資源體系之下,盡可能地吃下更多的業績的過程,長出更多的利潤。而治理呢?則是因為吃下太多的業績,導致體內毒素累積,是透過調整資源配置,將毒素逼出體外的過程。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企業的生命週期,你會發現,企業很少是餓死的,大多都是吃太多撐死的。因為疏忽了公司的治理,吃進來的就全都是毒素,只要市場環境發生變化,馬上就會出事。
舉台灣的案例來看,康友曾是500元身價的生技股王,後來驚爆董事長黃文烈疑掏空公司,並且人間蒸發,緊接著總經理、財務長等高層全數閃辭,如今公司已停止買賣,股票恐淪為壁紙。另外,大同公司在先前股東會荒腔走板的行為,讓投資人都看傻了眼。大同旗下,包含中華映管、綠能科技、尚志半導體三家公司要不下市、要不清算或破產、資遣員工超過5千人、讓債權人與股東權益歸零、19年未配發股利等等。這兩個案例很明顯都是公司治理上出了問題。但有趣的是同樣在先前貝萊德臺灣的調查中發現,只有31%的受訪者覺得公司治理議題很重要。
其實國內的ETF市場,從2017年開始有了「公司治理」ETF的投資選項。也就是00692 富邦公司治理 ETF, 追蹤的是由證交所發行的「 臺灣公司治理 100 指數 」。精選通過「公司治理評鑑」的前 20% 企業,作為成分股主要篩選條件,再加入流動性、財務成長指標等條件篩選出 100 檔成分股。評選指標包含:維護股東權益及平等對待股東、董事會結構與運作、提升資訊透明度與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等等。
也因此,ESG投資理念,其實涵蓋了環境、社會、及治理三個面向,投資人目前大多把永續投資當作是一個環保議題,同時也不認為有實際的投資效益。然而隨著用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當一個企業能夠促進包容多元,建立公平友善的職場環境;同時強化公司治理,確保投資人權益,追求永續的成長,才能照顧所有利害關係人的利益。這也才是企業能夠「基業長青」的關鍵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