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總統的選舉當中,到底是該減稅還是加稅,一直是民主黨與共和黨爭論不休的議題。其中關於為高收入人群減稅的正當性,在1980年代雷根政府及柴契爾夫人執政時期,因為一條曲線而廣為人知。這個故事就是瘋傳多年「拉佛曲線」。拉佛曲線是一條倒U型的曲線,橫軸是稅率,縱軸是政府的稅收。很顯然如果稅率是0,那麼政府收不到稅,如果稅率是100,人民所有的收入都被政府拿走,那麼就不會有人去工作,政府最後也同樣是收不到稅。稅率從0~100之間政府會有一些收入。但有趣的來了,因為拉佛曲線是個倒U型,有就是相同的稅收之下,會有兩個稅率,一個是高的,一個是低的。很顯然,政府應該選擇較低的那個稅率而不是高的。
拉佛曲線之所以能夠瘋傳,跟當時的⟪華爾街日報⟫社論主筆,萬尼斯基有關。萬尼斯基在他的著作⟪世界運作的方式⟫一書當中寫道,某個晚上,拉佛在華府的兩大洲餐廳,與萬尼斯基以及兩位白宮高層,錢尼和倫斯斐一起吃牛排。據稱拉佛那天將那條曲線畫在一條餐巾上,這條餐巾如今由美國歷史國家博物館所擁有。問題是,拉佛本人否認了餐巾的故事。這是一條假新聞。但從這件事當中我們發現,一個不尋常的視覺刺激,有助於記憶,讓一個敘事成為「標誌性」敘事,那個在餐巾上的示意圖,讓敘事的傳染率提升至高於遺忘率。從另一個角度看,供給面經濟學派認為,政府可以透過減少管制和減稅促進經濟成長。拉佛曲線觸發了民眾的情緒,讓執政當局獲得更有力的減稅授權。
金融事件也可能跟群眾心理有關,最早的是金融恐慌敘事。1907年的恐慌牽涉到一個華爾街名人,讓這個敘事歷久不衰,他就是重要的銀行家J.P. 摩根。摩根在恐慌時期,拿出自己的資金,並說服其他銀行家一起出錢,拯救了銀行體系。現今美國聯準會的主席,每一個可說都是摩根的化身。緊接著1930年以後,故事方向轉了,變成了企業信心敘事,他認為經濟活動疲軟主要不是因為金融危機,而是因為悲觀情緒導致企業不願擴充業務或增加人手。最後是消費者信心敘事,他將消費不振歸咎於個人的恐懼,他們突然縮減支出可能導致經濟衰退。群眾心理學在1930年代非常流行,如果大眾相信有關繁榮或是衰退的經濟預測,經濟預測就可能包含某種程度的自我實現預言。舉例來說,假設天氣預報顯示,某個區域正在遭受嚴重暴風威脅,而這類的暴風警報可能延續六個月。這個時候人們可能因此取消那六個月的許多活動,而這可能導致期間的經濟活動減少。經濟衰退的預警發出之後,人們也可能會觀察到其他人縮減支出,並且將他視為信心喪失風暴的證據。
有關經濟波動往往重複出現的觀念,遵循著一個古老的科學傳統,例如,哈雷慧星。我小時候就有印象,當時哈雷慧星將會是最靠近地球的時候。直到今天哈雷彗星依然是每隔75.3年會接近地球一次。經濟波動是反覆的週期性的發生,例如以十年為一個週期,經濟學家現在已經不太接受這個觀念,但是大眾還是很相信的。也因此大眾相信經濟衰退或信心降低是週期性的可預測的。而信心這件事也跟恐懼有關,我們可能聽說過小羅斯福總統說過,「我們唯一該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一直到今天,我們會認真的追蹤各種信心指數,不是因為經濟學家要我們這麼做,而是因為我們仍是受到這些敘事的影響,他們暗示大眾的信心可能突然崩潰,就好像在壅擠的戲院裡,突然有人大喊「失火了」。
除了信心崩潰,人類還以更多恐懼。人類擔心風力、水力或蒸氣當作動力,或更有效利用人力的新機器會取代勞工,造成大規模的失業,這種擔憂有極其悠久的歷史。西元前350年左右,亞里斯多德就提出過機器取代人類的可能。1920年左右,關於節省勞力的敘事再度突變,產生了機器人的概念,捷克戲劇⟪羅森的全能機器人⟫,創造了Robot這個詞,(源自於捷克文「工人」的意思)。1930年代對機器人的恐懼因為大蕭條全面襲來。撥號電話取代了交換機操作員、鋼廠巨大的軋鋼機取代了煉鋼工人,鋪路可以用水泥攪拌機,有聲電影面世,連電影院都不再需要現場演出的管弦樂隊。由於機器的生產力大增,因此人們的消費能力不可能追得上生產力的急速增加,這就是「消費不足、生產過剩」理論。機器人取代勞工成為人們解釋大蕭條的一種重要說法,被視為是大蕭條的重要起因。
事實上即使在「二戰」之後,跟「自動化」、「人工智慧」有關的敘事突變仍一再發生。尤其「人工智慧」今天正在持續創造討論的高峰。每一次這種流行敘事都暗示,如今世界終將面對一個可怕的轉捩點,也就是機器將接管世界。Google搜尋趨勢顯示,最新一波自動化/科技恐懼於2016年左右持續走高,可能的原因或許是像2011年的蘋果Siri,這樣可以對話、理解和提供資訊的能力,已經讓機器終於變得跟人一樣聰明,甚至是比人更聰明。之後,包含亞馬遜的Alexa,跟 Google的OK Google,這些發明讓「人類最終是可取代的」可怕想法,再次躍上人們的心頭。而當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也就是電腦被設計成可以自行學習,而不是仰賴人類編寫程式時,關於機器學習的搜尋量在2004年到2019年間,成長了三倍。人們害怕自己成為「新無用階級」。隨著人工智慧的普及,既然人類成了無用階級,「全民基本收入」的搜尋量也跟著大幅的上升,大眾對於不平等的問題關注激增,尤其關注頂層最富有的1%,佔所得比例急速增加的問題。如果這種敘事大為流行,將可能影響經濟信心,進而影響經濟。
最後,我們用一個小故事來總結這些故事能廣為流傳的「基本元素」,包含了,名人、災難末日事件、重要的啟發等,讓這些敘事能歷久不衰。這個小故事就是「擦鞋童」敘事,其中有約瑟夫∙甘迺迪,他的兒子就是後來的甘迺迪總統,災難事件就是1929年的大蕭條,以及一個經典的「教訓」。事實上作者的考據發現,在1920–1930年代間的美國報章媒體,從來就沒有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