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來開箱⎪理財盲點(下)

Bill Yang
5 min readSep 18, 2020

--

今天要為大家繼續來開箱的這本新書是,⟪理財盲點⟫,副標題是,有錢人不會做的13件理財決定。首先我要感謝新樂園出版/遠足文化,提供這本書給我,非常感謝。本書的作者是吉兒 施萊辛格,擔任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 News)商業分析師,同時也是全國知名的「吉兒談錢」廣播節目主持人。考量台灣本地民情,我們將從13個不該做的理財決定中,精選出9項內容。在上集節目當中我們討論了「購買自己不懂的金融商品」、「聽取錯誤的財務建議」、「過度重視金錢」以及「該租房子的時候卻買房子」。接下來,我們再繼續來看,還有哪些你不該犯的錯?

第五項不該做的事就是,過度承擔風險。人類大腦在面對風險這件事的演化時間並沒有很長,大多數我們的老祖宗壽命只有30–40歲,而不是70–80歲,因此人類大腦的演化無法理解「長期」的概念,例如說:複利、或是天天運動、儲蓄。我想這就是為什麼一直到今天我們還是對「長期」感到反直覺或是說不自然的原因。而我們也很難執行長期的策略規劃。由於我們的「蜥蜴腦」對近期發生的事件反映比較敏感,因此常常會依據近期的事件做出決策,而且認為這種情況會持續下去。科學家稱之為「近因偏誤」。導致行情上漲過程中,我們會傾向認為股票會繼續上漲,而遇到危機的時候,也會預期事情會更糟。而在股市多頭時,很多人覺得自己可以精準地躲過風險,因而傾向過度承擔風險。

第六項不該做的事是,退休初期,過度消費。美國的消費者似乎是更傾向退休後過上自己「想像中」的退休生活,導致過度消費,提早耗光了他們的儲蓄。台灣的退休族症狀更偏向是,「過度投資」。也就是在退休初期,對於長壽以及退休金的恐慌,導致他們太急切地想要做投資。不但沒有在退休之後過上幾天安穩的日子,反而在退休之後壓力更大。他們更傾向節衣縮食,參加各種投資課程,想趕緊透過各種「補習班」,速成他們的理財水平。這個過程,常見兩個結果,一是因為短期獲利,就開始加大投資力度,最後過度承擔風險。或是,招來詐騙集團,各種副業的邀約、說明會、投資被動收入之類的妖魔鬼怪通通來。

第七個不該做的事是,將個人的金錢問題強加在子女身上。這裡主要是要提醒所有的家長們,父母與子女間的互動中,父母可能不經意地灌輸太多情緒在金錢上。在面對投資、買房、或貸款這類議題的時候,如果我們對金錢總是焦慮不安,把錢看得太貴重,變成守財奴。或是常常對比鄰居的財務狀況,對自己自怨自艾。這些行為都會被觀察力敏銳的孩子看穿,進而影響他們對金錢的看法,將可能使他們未來無法冷靜地處理財務問題。父母自己必須與金錢保持健康的關係,才可以傳達正面的態度、行為和價值觀給子女。多數專家建議,給子女零用錢,不應該根據家事表現,但應該按照你曾經花錢購買,但並非必要的東西,例如玩具、零食等。這筆零用錢是用來取代這類額外物品的錢。因此,子女可以考慮是把錢花掉,還是存起來。此時,你可以跟子女討論儲蓄的習慣。一旦子女踏入青春期,就可以開始解說債務的觀念。最後,在幫助子女擺脫困境之時,要小心謹慎。務必要讓他們學習自負財務健全的責任。在台灣,我們很常見父母會資助子女創業,這種協助要謹慎為之,因為絕大多數的創業都會失敗,父母親必須有明確的停損點。這些條件必須在創業之前就先談好,甚至包含每月的還款金額,有多少比例是投資,有多少比例是借貸。

第八個不該做的事是,照顧年邁父母,缺乏事先規劃。根據美國當地保險公司2017年「照護費用調查」,接受輔助式生活照護的居民,平均每個月花費3750美元,私人護理之家照顧每月的花費則是8121美元。若需要居家照護員,每年需要上萬美元。這些都沒有健保給付。台灣的數字較低,但也是每個月需要4~6萬元。因此正確的做法,是要提前擬定計畫。首先要儘早開始,隨著父母超過75歲,通常開始需要更多照護。作者建議,在父母70歲左右,要開始討論老化議題。緊接著是小步邁進,盡量將風險程度降低。同時不要試圖主導解決方案,如果父母堅持己見,你先耐心傾聽,再盡己所能地滿足他們的期望。你和兄弟姊妹在財務上如何分攤父母的照護需求?是否有一名子女搬去跟父母同住,方便就近照顧?或是需要重新整修房子,邀請父母搬來同住?為什麼要提前討論照護事宜呢?而且不單是討論,還要落在紙上,確保大家都同意,除了要釐清責任,也相當具有建設性。因為有太多的狀況都是因為兄弟姊妹間的新仇舊恨,很容易再安排照護計畫時造成關係緊張。甚至會對簿公堂,互相控告「假藉照顧之名任意揮霍父母退休金」,別讓你家發生這種慘劇。即使對話再困難,也請現在就展開,達成共識。

第九個不該做的事是,企圖「看準」市場時機。所謂的「看準時機」其實他真正的定義是:「企圖在行情看淡的空頭市場(熊市)避免金錢損失,然而造成的後果卻往往是來不及在多頭市場(牛市)賺錢」。沒人能夠比市場聰明,然而即使作者想專門用一章的篇幅,來談這件事,他的編輯卻覺得大家應該都知道了。但為什麼大家還是前仆後繼的想要看準時機?為了能夠審慎投資,請不要再憑自己的天賦直覺去買進賣出。相反的,你要有紀律的採取「被動的」儲蓄投資法,維持多元投資組合,根據自己在多長時間會需要這筆錢,評估財務目標與風險忍受度。另一方面,很多人終於意識到,自己抓不準市場時機,因此想出一招錦囊妙計:請專家代理。很遺憾,不論是在美國你找上財務顧問,花錢請他管理。或是找上收費昂貴的避險基金,這些專家也無法為你精準地掌握市場時機。

最後,本書其實只想傳達幾個重要的訊息,人人都有力量,能夠掌握自己命定的財富,不需要天才時時刻刻的陪伴,不需要最新的APP應用程式,不需要仰賴大數據。我們需要的是停止自己愚蠢的行為,開始自我覺察,認識自己的盲點。承諾自己:「不,我負擔不了度假小屋,我不會買,我會以租代買。」、「不,我不會購買自己不了解的金融商品」。想要取得財務上的幸福快樂,關鍵其實只在於:具有正確的金錢觀。

--

--

Bill Yang
Bill Yang

Written by Bill Yang

Podcast⟪比爾的財經廚房⟫主持人,本節目榮獲Himalaya最佳人氣財經類節目。Spotify 財經類Top 5 Apple podcast 投資類 Top 5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