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鐘給你一份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財經食譜。
歡迎來到【比爾的財經廚房】。你好,我是 楊比爾。
在我錄製這集節目之前,我在google搜尋了一下,「股票基金」有1億零1千萬筆搜尋結果,相對「債券基金」只有868萬筆,這個比例有點懸殊,因此我換成用「股票型基金」與「債券型基金」,結果是4,260萬筆對比379萬筆,合理一些,但股票型基金的搜尋量依舊是債券型基金的11倍。為什麼債券型基金不受歡迎?我們今天來談談這個話題。
你可以回想一下,你聽過的股票型基金與債券型基金的形容詞,暫且不論這個描述是不是正確。形容股票型基金的大致有這幾種類型:「小資族如何滾出千萬財富」、「年化報酬率達15%」、「定期定額翻倍賺」。形容債券型基金的則是:「如何投資不虧本」、「保守投資首選」、「用配息每月加薪」。
在《教宗的繼承》電影中,飾演方濟各的強納森普萊斯,對安東尼霍普金斯所飾演的本篤十六世,說過一個故事,他說「神父,我可以在禱告的時候抽煙嗎?」神父說,「當然不行,你應該要專心地與神對話」。「那我可以在抽煙的時候禱告嗎?」神父說,「雖然抽煙不好,但你隨時都可以禱告」。
任何一個問題,都可以用兩種措辭來表達,一個是「收益」,強調你會得到什麼?一個是「損失」,強調你會失去什麼?人類天生厭惡損失,因此用損失的型態表達,就會讓吸引力少很多。在前面的例子當中,在禱吿的時候抽煙,就是不專心,對神父來說這是一種損失,所以神父不喜歡。但如果你在抽煙的時候,還想著分出心思來禱告,這聽起來像一種收益,神父聽著當然就開心了。
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曾經在猴子身上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找來6隻捲尾猴,花了幾年的時間,教會他們買東西。例如一個托盤上有兩顆葡萄,就代表花一個硬幣可以買到。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科學家發現,猴子的消費行為跟人類完全吻合。甚至當物價漲了,猴子們會不高興。當科學家在某個時段給葡萄打折的時候,猴子們會蜂擁而至,說明猴子對損失與收益也有清晰地認識。
如果這個時候科學家改變了交易的規則,跟科學家A交易時,托盤上會有兩顆葡萄,但有50%的機率可能損失1顆。跟科學家B交易時,托盤上只有1顆葡萄,但有50%的機率可能會增加1顆。猴子們更喜歡跟哪一位科學家交易呢?答案是科學家B。雖然,這兩位科學家能給出的葡萄數量是ㄧ樣多的,但結果似乎不意外,大家都喜歡科學家B。改變問題的方式,就能干擾甚至反轉決策的結果,學者稱這種心理現象為「框架效應」。
股票型基金總是有更多的素材與故事能引人入勝,不管是1998年的「高科技」2005年的「BRICs金磚四國」,2006年的「綠色能源」、「原物料」這些故事的包裝都是「收益」的代名詞,會讓投資人興奮不已。相對來說,債券的故事就顯得貧乏,即使是「高收益債券」當被人戳破是「垃圾債券」之後,瞬間就連看到都覺得有股腥臭味。剩下的「投資等級債券」就只有「風險低」、「安全穩定」等「損失」的代名詞,自然在搜尋量上遠不如股票型基金。
但是,我們「框架效應」的故事還沒說完,想像一下,你在股市當中面臨兩個選擇題,第一道題是,你已經虧了1000元,你可以立刻退出停損,或是你可以賭一把,你有50%的機會可能把輸的都賺回來,或是損失可能擴大成2000元。第二道題是,你已經賺了1000元,你可以立刻退出落袋為安,或是你可以賭一把,你有50%的機會,把賺來的又都輸掉,或是獲利可能擴大為2000元。這兩道題,你各自的答案是什麼?
讓我猜猜看,在第一道題中,你已經輸1000了,你可能會賭一把,心想反正已經輸了,說不定我還能翻盤。在第二道題中,你想的是,既然已經賺了1000了,還是見好就收吧,一鳥在手勝過兩鳥在林。那麼恭喜你,猴子也是這麽想的。
最後,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的統計,截至2019年12月底為止,國人持有境外基金的債券型基金規模達1.8兆台幣,而股票型基金規模為1.1兆,從2007年年底以來債券型基金規模膨脹近3倍,這又是什麼原因呢?歡迎把你的想法,寫在留言區,與其他聽眾交流討論。
以上就是比爾的財經廚房想要提供給你的,讓我們一起輕鬆活好每一天。我們下次見。
如果你已經下載Telegram,直接在Chats搜尋:@billskitchen,加入「比爾的財經廚房」頻道!
您可以在以下頻道收聽「比爾的財經廚房」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37MTL19jfhtZirkHeKlM3V
PocketCasts: https://pca.st/jti419iv
Breaker: https://www.breaker.audio/bi-er-de-cai-jing-chu-fang
RadioPublic: https://radiopublic.com/-GO4N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