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來開箱⎪作惡的執照(上)

Bill Yang
5 min readAug 31, 2020

--

今天要為大家開箱的這本新書是,⟪作惡的執照⟫,副標題是,經濟學如何腐化我們,影響我們的決策方式,主宰了我們的生活。首先我要感謝新樂園出版/遠足文化,提供這本書給我,非常感謝。從亞當 斯密開始的經濟學探討大多集中在國家以及大環境層次,這個層次的經濟學,可以有助於我們了解整體經濟環境的變化。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需要這些也能夠生存的很好。對經濟學家來說,需要了解以及解釋的現象也不是只有國家層次的經濟問題。企業有企業的困境,家庭有家庭的疑問。也因此,之後有一批經濟學家轉向研究「價格」以及「選擇」由此而生一系列思考。前者我們稱為「總體經濟學」,後者則被稱為「個體經濟學」。也因此今天的這本書⟪作惡的執照⟫,雖然也是一本經濟學相關的書籍,但是他思考的面向,並不是「總體」的角度,更多是經濟學家思考企業或是家庭甚至個人的選擇時所做的「個體」的思維。本書大約有16萬字,我將利用2集節目的時間,來解說書中精華。

本書作者強納森.奧德雷德是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經濟研究員暨主任,作者發現,近幾十年來,我們被鼓勵相信不同的行為和行動是可接受的、理所當然的和合乎邏輯的,縱使在我們的祖父母輩認為愚蠢、有害或缺德的行為,現在卻變成是合理的。《作惡的執照》描述一群經濟理論學家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以及幾個關鍵構想如何滲透我們的決策過程,並擴散到生活幾乎所有面向。作者認為經濟學對我們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有著無比的支配力。

農曆年前台灣5G頻譜競標終於塵埃落定。總得標金額高達1421億元。5G商機驚人,任一家電信商都不願意錯過,如果政府要釋出頻譜,到底是要跟廠商收多少錢呢?不知道你是不是有曾經想過,這個頻譜競拍的idea,實在是太聰明了,到底是誰想出來的?這一切,我們要從「賽局理論」談起。賽局理論主要的學術貢獻來自納許(John Nash),以及其有名的「納許均衡」。我們簡單的來談談賽局理論的兩種主要用途,首先,它可以幫助我們在現實世界中,面對眼前的局面,你的最佳策略是什麼?第二個,預測賽局中的其他人會怎麼做。舉例來說,如果你跟一群人一起種田,如果你稍微想過,你就知道,你的最優策略就是偷懶。因為別人認真你偷懶,你就佔便宜了。如果別人偷懶,你更要偷懶,否則就是吃虧。其他人也不傻,因此每個人都偷懶,才是一個均衡,三個和尚沒水喝,這就是納許均衡。小至蘋果與三星手機該如何定價,大到美蘇冷戰期間,核子武器的競賽會如何發展,賽局理論都能夠給出思維方向。1994年美國政府舉行了第一次的通訊頻譜拍賣,拍賣本身就是一種賽局,這次的拍賣就是運用最新賽局理論所設計的。然而納許均衡在理論上數學算得出來,實際上卻找不到這種狀態,競拍者參與頻譜競拍並不理性,也不是依據納許均衡出價,這點不論在國內或國外,都是一樣的。

拍賣是一種賽局,但提議將廣播頻譜拿出來拍賣的則是寇斯(Ronald Coase),寇斯認為只要政府允許權力轉讓,這些權利最終將會以出價的方式落入最重視他們的業者手中,也就是出價最高的人。最終,寇斯定理被基本定義為:「如果沒有交易成本,那麼產權的歸屬就不影響經濟活動的效率」。這句話比較難懂,我們用農夫與牧場主的故事來說明。假設牧場主的牛闖入了農夫的耕地,並且破壞了一些作物,如果雙方協商處理這個問題,可能有兩個結果。第一個就是如果約束牛隻(例如蓋一個籬笆)成本低於被破壞的作物價值,那麼就應該蓋籬笆。相反的,如果蓋籬笆的成本高於被破壞的作物價值,那麼作物將持續被破壞。相對成本將會決定協商的結果。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如果農夫與牧場主進行交易是沒有成本的,也沒有其他障礙,不論法律規範如何,他們協商的結果將是一樣的。然而,這個被稱為「寇斯定理」的理論卻跟寇斯的原意相反,因為寇斯很清楚,他所說的「零交易成本」基本上是脫離現實的。是學術界對他的誤解。

寇斯其實認為自由放任與政府干預都並非總是好事。一切要視具體情況而定。藉由審慎個案分析決定最佳政策,是無可替代的做法。然而寇斯定理一步步被推向了災難的邊緣,代表事件就是碳排放市場。所謂的碳排放市場就是買賣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許可。其中的經濟思維明確的借鑒了寇斯定理。根據寇斯定理,我們將能以最低成本實現總排放目標。排放者必須購買排放許可,或是降低排放量。因此,不重視排放許可的業者就不會購買許可,因為他們降低排放量的成本低於購買排放許可。政府還省了排放權該如何分配的麻煩,是不是一舉兩得?不幸的是,這種說法嚴重脫離現實,因為他只是鼓勵利用低成本達成減排目標,必要時購買排放許可,卻不思考投資在新的環保技術上的可能性。碳排放市場極有可能讓全球長期付出更大的代價。

賽局理論基本上定義人是自私的,寇斯定理認為人性因自私而自利,最終形成最佳方案。公共選擇理論同樣是以自私行為來解釋民眾與政府的關係。因此,公務員是不可信賴的,民眾會懶得投票,因為投票的好處很小。1960年代開始,這種分析越來越影響主流政黨,他們的政策越來越像,可以想像為什麼投票率越來越低,因為既然政黨提出的政見都類似,投票也就沒有太大意義了。公共選擇理論主張將政治「外包」給市場,以此作為解決方案,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完全不需要折中協商,這只是一種想偷懶的做法而已。

在本集的節目當中,我們探討了書中的三個重點內容,賽局理論、寇斯定理與公共選擇理論,每一個都是當代最重要的經濟理論,帶來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只不過就如同那句俗語「即使一片烏雲,也是有銀邊」,原本這些理論的用意未必是如此,只是有些人刻意的借用,讓理論變了調。

--

--

Bill Yang
Bill Yang

Written by Bill Yang

Podcast⟪比爾的財經廚房⟫主持人,本節目榮獲Himalaya最佳人氣財經類節目。Spotify 財經類Top 5 Apple podcast 投資類 Top 5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