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先前的#67集的節目當中討論過「低波動」因子。事實上,我依據文獻,在20萬元的總投資金額下,設計了一個零股投資所組合成的低波動組合,或者說,你可以用自組低波動ETF的概念來理解。在當時零股投資還只有盤後下單的情境下,這個自組的組合當然存在一部分價格上的誤差。但距離當時也已經快五個月了,我想今天我們節目一開始,就從這個自組ETF開始談起,我談談在過程當中我遇到的問題,以及可能可以的修正方向。你可以在下面的連結找到這兩個自組的低波動組合。
低波動小型股 投資組合。(更新至10/29日止不再更新)
低波動大型股 投資組合。(更新至10/29日止不再更新)
我的參考文獻是⟪High Returns from Low Risk: A Remarkable Stock Market Paradox⟫ 。選股的方式,首先是剔除股價在台幣5元以下的低價股,同時設定Beta不得大於1。接著,最低股息殖利率設定為3%。如果能夠有3%以上的股息率,代表公司基本面來算安全,同時為了讓股價不要太貴,本益比的上限設定為30倍。除了以上的資訊以外,還考慮了動能(momentum)指標,把篩選標準設置為股票的過去52周股價變動率為正。換句話說,就是將過去一年的報酬率下限設置為0%,他過去一年必須是漲的。同時考量流動性,過去90天平均成交量必須在50,000股以上。月波動率在3% 以下。
另外,我想測試大型股與小型股,是否波動度跟報酬率有顯著差異。設計了小型股與大型股兩組的組合,小型股挑選市值在500億以下的標的,大型股則是在500億以上市值的股票,為了避免都在買台積電,超大型的台積電則排除。 再依據市值權重作為投資比重。挑選最低的前20檔,總投資金額20萬元。
經過了五個月隨著市場的波動,實際的績效到底如何呢?如果跟0050來比較的話,兩個低波動的組合,報酬率都明顯落後於0050。這可以解釋成台積電紅利,如果沒買台積電,基本上很難打敗指數。但是如果跟另外兩檔台灣的的低波動ETF( 00713元大台灣高息低波、00701國泰股利精選30)來比較的話,則有些有趣的狀況。首先,從報酬率上來比較,報酬率最高的是元大高息低波,達到7.84%。然後是大型低波的5.8%,小型低波的3.8%,表現最差的則是國泰股利精選30,是-3.24%。
接著從波動率上來比較,波動率最高的是元大高息低波,達到12.6%。然後是大型低波的11.23%,國泰股利精選30的9.68%,小型低波的波動率最低只有7.85%。而同一時期的0050波動率則是19.51%。小型股的波動率比大型股的波動率還低,有點出人意表,通常我們認為小型股的波動度會高於大型股。我的解釋是,因為其他兩檔低波動ETF金融股的佔比都比較高,元大高息低波建倉時佔比達25%,國泰股利精選則佔了52%。我自己的大型低波金融股佔比34%,小型低波只有13%。當然這個結論所取得的樣本數時間可能不夠長,但是金融股是最近很多存股族的心頭好,我對於這個過去大家習以為常的概念,表示存疑。我想情況可能有變,存股族要當心。
而且低波小型的產業分散程度應該是最高的,這點也讓投資組合理論獲得印證,越是分散在不同的產業作配置,投資組合的波動度越低。
接著,我們檢討一下以零股自組ETF時,實務上會遭遇的問題。首先,之前如果要自組ETF,在2020年10月26日,開放盤中零股下單之前,我們一天只有一次下單的機會,這當然很有可能會導致無法成交。這個問題在開放盤中零股下單之後,獲得很好的解決。而且由於我們有考慮成交量的因素,未來將不會成為一個問題。此外,原本我考慮三個月要調整一次持股,後來我想想,考量零股交易可能有的「低消20元」交易手續費,一年調整一次應該就可以。調整的時間,則可以在11月或12月,等所有的除權息都結束了,再將領到的配息,一併考慮,一起調整。文稿當中的低波動組合領到的股息,基本上都放在帳上,沒有再投入。
一年調整一次持股,可能還有的考量是,實際操作時我發現,如果需要調整投資標的,預計移出的投資標的與預計移入的投資標的,在部位的佔比上不可能剛好一樣。舉例來說,要移除的標的佔整體投資組合的5%,而要移入的標的,只會佔投資組合的2%,這就表示其他全部的投資組合就要相應的增減持股。但我們還有低消的問題,所以實務上,我們可能只好把多出來部位分配給表現最好的標的,而不是真的完全照市值加權法分配。
講到這,你會覺得「算了!乾脆把錢交給投信,買一檔現成的ETF好了」。且慢啊~如果就費用來比較,我們設定的規模是20萬元,以ETF的管理費用來算,一年大約會收走0.5%(資料來源:MoneyDJ)的費用,大約是1000元。假設一年將全部持股調整一次,我的交易手續費,大約是900元。這樣算來,自組投資組合還是可行。而且波動度既然很低,其實也沒有太頻繁調整的必要。
如果從配息率的角度來看,自組低波動的配息率如何呢?累積過去一陣子的現金股息來看,大型低波的股息率為4.8%,小型低波的股息率為5.9%,而元大高息低波的股息率則是5.3%,國泰股利精選是6.6%。我們的選股條件並未追求最高的股息率,只有設定一個3%的下限,但實際配置的股息率都超乎預期。股息率最高的國泰股利精選,反而是報酬率最差的。
最後,我想對比國外幾檔低波動ETF的表現,例如,iShares MSCI美國最小波動率因子ETF〈USMV〉以及Invesco標普500低波動ETF〈SPLV〉。從這兩檔低波動ETF與道瓊工業指數以及S&P500比較可以發現,最近半年以來低波動ETF的漲幅明顯是落後的,這個情況跟台灣類似。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這半年來股市的漲幅主要是由科技類股等成長股所帶動,而低波動類股的關注程度明顯低很多。或許是大家在疫情過後股市回彈的這段時間,對於非科技股族群受疫情的影響程度,可能都還心存顧忌。
總結來看,低波動這個因子,到目前來看,我們還不認為這個「異象」會很快消失,但只考慮低波動可能會逐漸地失去他的成長力道。或許可能要在低波動之外,再增加額外的成長動能,來提高打敗大盤的機率。你投資過低波動的公司或是ETF嗎?你的感覺怎麼樣?歡迎把你的想法寫在留言區,跟其他的聽眾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