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鐘給你一份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財經食譜。
歡迎來到【比爾的財經廚房】。你好,我是 楊比爾。
在先前的節目中我們談過「債」的起源,你可能清楚了解了,借貸存在著有借有還的信用關係。而且往下深想,當你暫時把你不需要物資出借給別人,若干時間之後回收,這個過程你拿回來的比你借出去的多,這一來一回的差距就是「利息」。之所以需要有利息是因為,你犧牲了現在馬上可以有的享受,換成若干時間之後才能享受,這是你遞延享受的報酬。否則你寧可把物資堆在家裡,也不會冒著收不回來的風險去借給別人。
或是你可以想著借出去就當東西丟了,別想要拿回來。但如果這種情況廣泛而大規模的話,人類分工合作的協作網路就無從建立了,總是這世界上願意無償做善事的人並沒有這麼多。也因此,利息一定會是正的,也就是你借出去的少,拿回來的多,這個是常態。那到底為什麼會出現負利率呢?
放眼已開發國家,目前已有9個國家的央行將基準利率設在零以下。一般民眾雖然不必因為存款而付費給銀行,但商業銀行將超額準備金存放在央行時,則必須付費。你可以把超額準備金想像成,銀行一時借不出去,或是沒人借的資金。舉例而言,如果存款利率是‒1%,則商業銀行每存放在央行1千萬美元,年底餘額將降為990萬美元。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歐洲央行實施負利率的結果吧,理論上將基準利率設在零以下,應該能夠壓抑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結果竟然是完全失效。2012年6月歐洲央行正式把存款機制利率降為零。隨著歐洲央行持續的寬鬆政策釋出大量貨幣,截至2019年年底,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竟來到1.5兆歐元,歐洲銀行們可以說是錢滿為患。唯一可能的效益是,由於負利率降低資金流入的意願,有可能壓低匯率,降低出口成本進而刺激出口成長。而歐元兌美元在這段期間確實是同步貶值的。
從另一個角度上看,還有一種負利率是,商業銀行存款名目利率雖低但仍然是正數,只不過利率低於通貨膨脹率,導致存款實質利率為負利率。換句話說,存款人的實質購買力正在被通膨侵蝕。這也就是說,有些人認為既然是負利率,那我錢就放床底下就好了,這當然不是好方法,你的錢還是會不見,只要央行多印點鈔票就可以。
台灣的實質利率在2019年雖然正得不多沒有超過1%,但所幸絕大多數月份還能維持正數。相較而言,中國也在2019年年底進入負利率,日本則是從2016年10 月以來就一直是實質負利率,這對高齡化的日本無疑是致命的打擊,想像一下,你勤勤懇懇地存下一筆退休金,希望這筆退休金能照顧你安享晚年,無奈不但壽命持續延長,退休金夠不夠用都已經是問題,現在央行還來偷你的錢,真是情何以堪。
之所以負利率會發生的原因,歸根究柢還是因為央行超發貨幣。在過去超發貨幣的結果是引發惡性通貨膨脹,導致購買力下降。現在的狀況則是負利率,同樣讓你的購買力下降,結果是一樣的。
那應對負利率,我們能做什麼呢?我想應該要轉換思維,由原本的「理財思維」,調整為「理債思維」。與其當財主,不如當「債」主。存款是把錢借給銀行,這個利息太低甚至是負的,那就不要借了。改當銀行的股東吧,把自己變成跟大眾借錢的人,只要有人還願意借免成本的錢給你,這個生意就還能做。借錢給鴻海,買他的公司債,你就是鴻海的債主。或是去買房,我知道炒房大家很痛恨,但因為房地產能跟銀行借到房價的8成,而且利率甚至低於2%,長期來看,幾乎是不用利息的 ,房價只要不漲不跌,那就還是應對負利率的好工具。
央行因為壟斷貨幣發行權,以國家的信用為後盾,超發貨幣,導致負利率。你聽過虛擬貨幣,或是數字貨幣嗎?以比特幣為首的虛擬貨幣能解決負利率的問題嗎?歡迎把你的想法寫在留言區,與其他聽眾交流討論。
以上就是比爾的財經廚房想要提供給你的,讓我們一起輕鬆活好每一天。我們下次見。
如果你已經下載Telegram,直接在Chats搜尋:@billskitchen,加入「比爾的財經廚房」頻道!
您可以在以下頻道收聽「比爾的財經廚房」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37MTL19jfhtZirkHeKlM3V
PocketCasts: https://pca.st/jti419iv
Breaker: https://www.breaker.audio/bi-er-de-cai-jing-chu-fang
RadioPublic: https://radiopublic.com/-GO4N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