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77談食材|時間與反脆弱

Bill Yang
Sep 27, 2021

--

跟比友們聊起「反脆弱」這本書,大家都覺得這本書很難懂,我看起來也覺得很多地方明明都是中文字,但合在起來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因此,我的建議是不要從一本書的第一頁開始看。這樣很多時候是浪費時間。帶著問題找答案的讀書方式,更容易找到驚喜。舉例來說,我意外的發現,塔雷伯從時間的角度,進一步地闡釋了,他所強調的「反脆弱」。古希臘詩人西蒙尼特斯說過:「時間有撕碎一切的鋒利牙齒,連最堅固的東西也不例外。」為什麼會提到時間呢?這當然是因為時間越長,發生的事件就越多,也就更混亂;如果你三不五時就遭受些打擊傷害,對小失誤具有反脆弱性,那麼時間最終會讓你更強大,這也就是一般我們稱為「經驗」的東西。而脆弱的事物則會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 脆弱與反脆弱
  • 建立在可預測基礎上的預測最脆弱
  • 越活越年輕:林迪效應

脆弱與反脆弱

塔雷伯以希臘神話中的九頭蛇當作反脆弱的代表。每次有一個頭被砍,就會重新長出兩個頭來。薩繆爾·阿貝斯曼在《為什麼需要生物學思維》提到,大自然在物競天擇的過程中,天然的就是在進行反脆弱,一隻孔雀魚每次會生出上百隻的小魚,這其中有些小魚先天帶有基因的變異,有的基因變異會讓這些小魚在遭受外部突發變化的時候,存活下來。生了幾百隻小魚,但最後只有幾十隻活下來,這不是很浪費,很沒效率嗎?但這種「冗余」,正巧就是反脆弱的代表。

層層冗余正是自然生態系統管理風險的顯著特徵。我們人類有兩個腎臟,我們的肺、或神經系統,都還有額外的容量。如果你有10萬元閒錢存入銀行,或是把錢藏在床墊下,這就是冗余;然而,人天生不喜歡冗余,人類歷來喜歡欠債。欠銀行的錢、欠債,這是冗余相對面。冗余這個詞很不明確,因為如果不發生意外的話,它似乎就是一種浪費,除非發生意外情況。而,意外通常是會發生的。

另外,冗余不一定無用,它可能非常有用。例如,如果你為了保險起見在倉庫中儲備了多餘的庫存,比如說,晶片。早在華為被美國制裁之前,華為就有計畫的囤積大量的高階晶片,以備戰略需要。華為被美國制裁之後,也是倚靠著大量庫存的晶片才能拖過將近兩年的時間,為企業轉型保留一線生機。或者,美國或主要國家都有石油戰備儲量,這些儲量都是為了因應可能的地緣政治或是供應鏈風險,所做的準備。

時間非常了解脆弱性,去野柳玩過的人應該就很清楚,岩層的組成成分軟硬不同,時間很輕易地能分清楚哪些是脆弱的,並把它消滅,留下堅硬的部分。但這樣還不夠,物競天擇,能生存下來的事物必然是能夠滿足了一些(通常是隱性的)目的,時間能夠看到這些目的,但我們的眼睛和邏輯思考能力卻未必能捕捉它們。反脆弱表示舊的事物勝過新的事物,而且可能還是大勝,這或許與我們的直覺不盡相同。

建立在可預測基礎上的預測最脆弱

最脆弱的就是建立在可預測性基礎上的預測,換句話說,那些低估「黑天鵝」事件的人終將遭到淘汰。 如果我們觀察事物的時間尺度越長,不是看過去十年、二十年,而是看100年,我們就會發現,時間將會加強「黑天鵝」事件的發生機率,易遭遇「黑天鵝」的事物最終將被歷史所吞噬。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長期預測要比短期預測更可靠。但換一種思路,一般預測的準確度則隨時間而降低;而且降低的程度不是線性的,而是非線性的,時間越長,準確性下降得越快。舉例來說:對一家筆電工廠的銷售量或者大宗商品供應商的利潤所做出的10年期預測的錯誤率,是一年期預測錯誤率的上千倍。這跟我們剛剛講的長期預測比較準確形成一個有趣的矛盾。

那麼這個錯誤是怎麼發生的呢?當被要求想像未來時,我們傾向於拿當下作為基準,然後加入新的技術和產品,以及其他我們認為合理的事物,絕大多數只是在過去的發展格局上生硬的添加和篡改,最後杜撰出的一個未來。我們還根據自己對當下狀況烏托邦式的幻想來描畫未來的社會,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自己的期望所驅動。這讓我想起1985年上映的《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電影。男主角馬帝與布朗博士坐著時光車飛到未來,電影中設定的未來為2015年10月21日。關於《回到未來》的電影,已經有很多人說是現代科技的神預言了,但其實真正商業使用,為人所接受的並不多。例如:無人機、虛擬實境、3D立體投影、視訊通話等算是比較為人熟知的現代科技。塔雷伯認為,我們傾向過度技術化,而低估了只是將輪子裝在旅行箱上這類似乎毫無技術含量的發明,而這類發明在下一個世紀仍可能被眾人所忽略。

技術的巔峰狀態,往往是在我們看不到它的時候。當一項技術取代了有害的、不自然的、不友善的,甚至是天生脆弱的舊技術時,它就給我們帶來了最大的效益。我想這也正是Iphone 全玻璃觸控螢幕沒有鍵盤,橫空出世,改寫整個手機歷史的原因。事實上,觸控屏幕並非蘋果獨創,早在Iphone之前就已經有多家廠商使用觸控螢幕當作手機螢幕,例如像:Palm、Blackberry。但除了都有鍵盤以外,有的甚至還附了一支筆。但是Iphone真正做到,讓技術存在於無形,感受不到他的存在。用手指就可以輕易的操作手機,輸入文字。

而iPad的革新則在於,它允許我們回歸巴比倫人和腓尼基人的寫作方式,也就是在一塊石板上紀錄。現在,人們可以透過手寫,或更精確地說,通過手指書寫的方式來記錄,對於注音發音不準或是很難記鍵盤位置的人來說,用手寫輸入還是舒服得多。

越活越年輕:林迪效應

1993年普林斯頓大學高特教授(J. Richard Gott)有個實驗,是要預測百老匯劇場的每齣劇下檔時間,如果依據產品生命週期理論,演出多年的老劇碼,應該會比新劇碼更早步入衰退期,而新劇碼要比老劇碼,在舞台存活更長的時間。但是,高特教授卻預測,已經上演最久的劇碼,反而能持續存活最長的時間,愈新的劇碼,存活的時間愈短。2016年高特教授重新檢測自己的預測結果,沒想到23年前的預測正確率,竟然會高達95%。

這個實驗恰好印證了「林迪效應」(Lindy Effect)理論。凡是沒有自然極限夀命的事物,例如科技、觀念、創作、企業、宗教等,只要存在的週期愈長,則未來預期的生命週期(life expectancy)也會愈長。舉例來說,一位40歲的男性,我想預測他能活多久?我可以用保險公司所使用的生命表,看看他的預期剩餘壽命,此時統計顯示他還能存活44年。同時另一位41歲的男性,他就還能存活43年的時間。因此,每過一年,他的預期剩餘壽命將縮短大約一年。當然實際上,人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大概每十年增加三歲。因此,如果出生時他的預期壽命是80歲,那麼當他到80歲時,他的預期剩餘壽命不會是零,而是還可以再存活20年以上。

而不會自然消亡的事物,情況則相反。如果一本書已經出版發行了40年,它預計還可以再發行40年。如果它之後他果真又存活了10年,那麼預計它的壽命還會再延長。對於會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預期壽命就會縮短一些。而對於不會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則可能意味著更長的預期剩餘壽命。舉例來說,一項技術存活的時間越久,他的預期剩餘壽命就越長。簡單地說,作為一項規律,它告訴你為什麼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的事物不會像人類那樣「老化」,而是會越來越「年輕」。每過一年,只要這個事物沒有被滅絕,它的預期剩餘壽命就會等比例的翻倍。這也是強韌性的一個指標。一個物體的強韌性與它的當前壽命成正比!

總結來看,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技術或是事物便具有反脆弱性。許多重要的商業運用是從老的技術當中提取經驗,或是回歸人類最原始的天性。當然,這並不是說所有的技術都不會過時,只是說,那些容易過時的技術,實際上已經被宣判了死刑。那麼,面對變化這麼劇烈的世界,我們如何判斷哪些技術或是創新是具有反脆弱性的呢?或許,我們需要從歷史中尋找答案。阿拉伯諺語說:「沒有過去的人就沒有未來。」

--

--

Bill Yang
Bill Yang

Written by Bill Yang

Podcast⟪比爾的財經廚房⟫主持人,本節目榮獲Himalaya最佳人氣財經類節目。Spotify 財經類Top 5 Apple podcast 投資類 Top 5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