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不愛買房?從《致富原子習慣》看台日高資產族不動產投資差異

Bill Yang
Jan 21, 2025

--

大家好,今天想跟大家聊一個有趣的話題,那就是「日本人為什麼不愛買房?」這個問題。在台灣,買房幾乎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個重要目標,不只是一種資產累積的方式,更代表成家立業,是我們對未來的一種安全感。但是,在日本,你會發現很多人並沒有把買房當作人生必選項,這到底為什麼呢?然而《致富原子習慣》:前國稅局官員解密,有錢人不說,卻默默在做的29個養錢法則。作者小林義崇,卻特別在書中提及他看過的有錢人,都在買房,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當然,這背後其實牽涉到很深的文化、歷史、經濟、以及法律等因素,更重要的是,這也反映出台灣和日本兩地高資產族群在理財觀念上的巨大差異。今天,我們就來好好探討一下,為什麼會有這些差異,而我們又可以從中學到些什麼。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台灣人對於買房的普遍看法。在台灣,「有土斯有財」的觀念非常根深蒂固,房子不只是一個居住的空間,更被視為一種保值增值的資產。很多人認為,買房是累積財富的重要方式,也是為自己和家人提供保障的基礎。此外,買房也被視為成家立業的必要條件,很多人認為,沒有自己的房子,就好像沒有一個真正的家。

但是,在日本,情況卻大不相同。很多日本人對於買房的態度相對冷淡,他們可能更重視居住的彈性和便利性,而不是擁有房產本身。他們不覺得買房是人生必經之路。這背後的原因,其實相當複雜。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日本曾經歷過嚴重的房地產泡沫。在 1980 年代末期,日本的房地產價格曾經飆漲到一個非常誇張的地步,東京的地價甚至可以買下整個美國。但好景不長,泡沫破裂後,房價一瀉千里,很多人因此傾家蕩產。這場泡沫讓日本人對於房地產的價值觀產生了很大的轉變,他們不再認為房價只會上漲,而是會貶值的消耗品。

另外,日本的「終身雇用制」瓦解,也讓年輕人對買房這件事產生了疑慮。過去,在日本的大公司工作,幾乎可以保證終身有工作,因此背負房貸的風險相對較低。但現在,隨著時代的變化,很多人不再相信終身雇用制,因此對於背負長達 30 年、甚至 35 年的房貸感到非常不安。他們會覺得,未來的工作和收入都充滿不確定性,買房反而會變成一種沉重的負擔。

所以,在日本,租房反而成為一個更具彈性的選擇。如果因為工作調動或家庭成員的變化需要搬家,租房可以更容易應對。不需要考慮賣房的麻煩事。其次,從成本考量來看,很多人發現,長期租房可能比買房更划算。在日本,除了房貸之外,還有固定資產稅、管理費、修繕費等等,這些都會增加持有房產的成本。

此外,日本的《借地借家法》對租客的保護非常強大,這也是讓日本人安心租房的重要原因。根據這部法律,房東不能隨意終止租約,除非有正當事由,而且即使有正當事由,也可能需要支付給租客一筆「立退料」,也就是搬遷費。這讓租客在租房時更有保障,不用擔心隨時被房東趕走。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社會觀念的轉變。很多日本人,尤其是年輕人,覺得自己未來可能會回到老家,或者到其他地方發展,他們不希望被房產綁住,因此租房成為他們更自由的選擇。再者,買房後可能需要面對複雜的鄰里關係,例如必須參加管理委員會,或處理鄰居之間的糾紛等,這也是讓許多日本人選擇租房的原因。

然而,當我們把焦點轉到日本高資產族群的理財習慣時,你會發現,他們對於買房這件事,跟一般人有很大的不同。同樣是持有房產,他們更重視如何有效地運用資產。對他們來說,資產的價值不在於擁有,而在於使用

日本高資產族群,他們會把資金投入到可以產生被動收入的項目。他們不只是把錢放在銀行裡,而是會積極尋找投資機會,例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等等。他們會把房地產當作一個投資工具,而不是單純的居住空間。所以,他們可能持有許多出租的房地產,並從中獲得租金收入。

他們也非常善於運用借款。對一般人來說,借錢通常是為了應付生活開銷,例如買車、買房,或是支付帳單。但是,對有錢人來說,借錢是一種投資,他們會利用槓桿效應,用借來的資金去創造更大的收益。他們會利用借款來擴大投資規模,並透過投資獲利來償還貸款。

節稅,也是日本高資產族群非常重視的一環。例如,他們會透過持有出租的房地產來節稅,並善用房屋折舊來降低所得稅。特別是中古的木造房屋,因為折舊年限較短,所以可以列報較高的折舊費用,減少稅負。另外,他們也會利用借款來降低遺產稅,因為計算遺產稅時可以扣除債務。

此外,長期規劃也是他們理財的重要原則。他們不會追求短期的暴利,而是把眼光放遠,重視資產的長期增值。他們會把資金投入穩健的投資工具,利用複利效應來累積財富。他們不追求高消費,而是把錢用在刀口上,讓每一分錢都能發揮最大的價值。

總而言之,日本高資產族群的理財觀念,跟一般人有很大的不同。同樣是買房,他們更重視資產的有效運用、節稅規劃、長期投資,以及善用借款和槓桿。他們把錢當作工具,用來創造更多的財富,而不是單純的儲蓄或消費。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台灣高資產族群的理財習慣。你會發現,台灣人跟日本人有很大的不同。台灣人普遍認為,買房是累積資產的重要方式,也具有傳承的意義。他們會把房子留給下一代,希望可以把財富傳承下去。

台灣高資產族群也懂得節稅的重要性,他們會透過各種方式來減少應繳稅款。例如,他們會利用地價稅的自用住宅優惠稅率,或是透過重購退稅,來節省稅金。此外,他們也會把房貸利息列為所得稅的列舉扣除額,進一步降低稅負。他們也會善用分年贈與、保險、信託等方式,來達到節稅的目的。

但是,台灣高資產族群,似乎比較少運用槓桿。他們可能比較保守,不太敢借錢來進行投資。部分高資產族群是靠著將自家企業上市上櫃,創造驚人財富。但其餘高資產族多數比較偏好直接持有房地產,而忽略其他的投資機會。

這也顯現出台日兩地在不動產投資上的差異。首先是稅制差異,日本的固定資產稅是持有房產的重要成本,而且房屋折舊是可以抵稅的,但台灣的房屋稅和地價稅相對較低,但出售時可能面臨較高的房地合一稅。第二是法律制度的差異,日本的《借地借家法》對租客有較強的保護,房東較難隨意終止租約,台灣的租賃市場比較不穩定,房東權益較受保障,租客可能面臨較多不確定性。第三是投資觀念的差異,日本高資產族群偏好購買中古屋來節稅,台灣則較偏好新屋,日本高資產族群傾向活用借款與槓桿,台灣則較保守。

《致富原子習慣》這本書透過作者第一手的觀察,讓我們知道要累積財富,不是要追求一夜致富的奇蹟,而是要透過每天的微小習慣來慢慢累積。不論你身處在哪裡,都應該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例如穩定的儲蓄和理性消費。

此外,我們也要學習有錢人的思維模式。他們重視資產的長期增值,而不是短期的消費回報。他們把金錢當作創造價值的工具,而不是填補虛榮心的手段。他們也懂得活用槓桿,利用借款來加速資產累積。

總而言之,買房不是致富的唯一途徑,我們應該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理財策略。我們可以學習日本高資產族群的理財習慣,重視資產的有效運用、節稅規劃、長期投資。同時,我們也要深入了解台日兩地稅制與法律的差異,避免盲目投資。

--

--

Bill Yang
Bill Yang

Written by Bill Yang

Podcast⟪比爾的財經廚房⟫主持人,本節目榮獲Himalaya最佳人氣財經類節目。Spotify 財經類Top 5 Apple podcast 投資類 Top 5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