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繼續來開箱這本新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獲利公式》,副標題是3 階段分配法,讓投資風險更低,報酬更高,提早過上財務自由的人生。本書的核心關鍵就是「時間配置」投資策略。因此,在你年輕時候的股票部位,不是75%,也不是100%,而是200%。採用改良式的分散投資策略,能讓你在整個生命週期中,安全地提高股票投資部位。書中也用一個專章引用從1871年一直到2009年以來的歷史數據,從歷史回測中,我們發現固定比例投資策略,例如75/75投資策略,也就是永遠維持75%股票投資部位。跟200/50投資策略,也就是一開始利用槓桿配置200%的股票部位,再逐漸降低至50%,的「時間配置」投資策略。這兩個策略的結果有非常大的差異。乍看之下,你會覺得200/50的投資策略比75/75策略更加積極。然而事實卻證明,200/50的投資策略,降低了超過20%的風險,他的標準差更小。兩者的平均報酬率接近,但200/50投資策略績效的落點更加集中,也就表示風險更小。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個啟發就是,由於投資金額變大,我的風險或是報酬也會持續變大,與其在人生的後半段才集中自己的風險,不如將風險平均攤到更年輕的時期。我先假設你已經完全接受這個概念,我先談談他給我的第二個啟發,如何擴大你股票的槓桿到200%。這不是很簡單嗎?我立刻想到的就是做股票融資啊!假設你有一張0050台灣50,價格是140元,相當於14萬一張。三十萬元的本金你只能持有兩張。如果你透過融資,也就是自備四成,向券商借款六成的方式,現股買一張,融資買三張,這樣30.8萬就可以持有四張0050。也就達到將你的部位放大一倍的效果。但是,最重要的來了,融資利息很貴啊。以現在券商公告的資料來看,目前融資的年化利率,大概是6~6.5%。真心覺得貴。再來,更麻煩的是,萬一股價下跌,我可能會需要被追繳融資保證金。因此長期融資是走不通的。
那麼還有第二個方案,改買小台指?也就是期貨。小台指的規格比較小,一點50元,原始保證金37,500,合約價值大約是80萬。購買一口小台,就會把你的槓桿比例放大到2.66:1,超過了目標。這個暫時無解,但主要的問題也還是期貨同樣有價格下跌後要追繳保證金的問題。
那麼還有第三個方案,購買兩倍做多台股ETF,元大台灣50正2。這種所謂的「槓桿ETF」,在我們想像中是一段時間台股上漲10%,2倍做多的ETF會上漲20%。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因為兩倍做多槓桿只能追求「單日」報酬率的兩倍,時間拉長就不是這樣了。舉例來說,假設第一天指數是100點,第二天上漲到110點,第三天再跌回100點。如此一來,持有單純ETF的情況是不漲不跌。然而如果是正2的ETF,第二天價格會是120,第三天則變成98.2,還低於原先的100。槓桿ETF在震盪走勢當中不可避免的將出現「磨損」。因此,這個方案也不可行。
最後書中給出的建議是,買入看多選擇權,也就是買Call。書中使用的是美國標準普爾 LEAP(Long-Term Equity Anticipation Securities)看多選擇權。跟一般選擇權的差異是,LEAP最長可以持有三年,比一般選擇權一年 或半年來說,時間更長,而且因為是買入選擇權,只需要付出權利金,而不需要保證金,也因此永遠不會有被追繳的問題,這聽起來確實可行。但台灣沒有類似的產品。
這裡我稍微補充一下跟選擇權相關的知識,我們以前並沒有討論過這個題目。選擇權分買方以及賣方,買方擁有以一定價格買入或賣出標的的「權利」,既然是權利就看你要不要執行。而賣方,則有要在一定價格買入或賣出標的物的「義務」,因為是義務,所以怕你跑路的情況下,需要保證金。如果你是看多看漲的,相對應的選擇權就是 CALL,方便記憶你可說「Cola」可樂。如果是看空看跌的,選擇權是PUT,你可以記成 「葡萄」。中文的買跟賣聲音太像,因此說明上,我們通常用英文Buy Call,Buy Put,Sell Call,Sell Put。
而在台灣,透過選擇權買方,可以選擇買入深度價內的Call ,來達成放大投資部位的效果。(「價內」in the money是一個選擇權術語,在Call的這邊,表示履約價遠低於現在市價。相反的,在Put這邊,則表示履約價遠高於市價)。舉例來說,2020年01月21日,台指期為16129點, 2月深度價內,14800履約價的Call權利金為1380點。買14800Call需要支付1380點*50(元/點) = 69,000元。你擁有用14800點買進指數的權利,但你的權利金花費是1380點,因此你的損益兩平點就會是指數在16180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跟現在指數的價位類似。這也就表示,你透過這個選擇權就擁有了一個100%參與市場的機會。然而缺點是,每個月你都需要換倉,重新操作一次。所以別只把選擇權當作一個超高槓桿的賭博工具,你可以透過買入選擇權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200%參與股票市場。
最後,本書建議,由於我們的壽命正在不斷的延長,為了能夠讓你有足夠的資金可以安穩的退休,在你終身可投資的金額當中,60%放在股票,40%放在債券或現金,是比較能夠達成安穩退休目標的做法。當然如果你真的無法接受風險,你可以選擇40%放在股票,60%放在債券或現金。但在年輕的時候,都還是建議200%放在股票市場當中。當然書中,也特別強調幾個雷區,請不要誤觸了。首先,控制好你的槓桿,作者建議的2:1,不是20:1,操作期貨就是20:1。這是有極高風險的。其次,請不要用信用卡借錢來投資,信用卡的循環利率遠高於股票融資。最後,我們一口選擇權深度價內的合約價值相當於14800*50元,也就是74萬。如果你在0050的投資部位未達70萬的話,即使你只買一口選擇權,你的槓桿倍數也是超過2:1了。因此在你還沒有足夠的部位投資在0050之前,建議你還是只要100%現股投資即可,不需要加槓桿。
所以總結一下,1969年保羅 薩繆森提出,「你們應該按照一生的財富來分配投資比例,而不是你當前的存款」。這個觀點非常簡單,但卻有這深遠的影響。原本這個說法並沒有爭議,但是很少人願意深想一層,也就是為了達成薩繆森提出的目標,絕大多數年輕的投資人必須使用槓桿來投資。很少有人願意接受這個觀點,連部分接受的也不多。作者希望,為了讓年輕人未來能安心退休,他們正在努力設計更簡便「自帶槓桿」的目標日期基金,可以方便地讓投資人自動地進行時間配置投資策略。
你對於年輕的時候加大槓桿參與股市的看法怎麼樣呢?跟大家聊聊。我想,你應該跟我一樣還是有些顧忌的,但我想請你也試著去紀錄這些資料,一段時間之後,說不定會有不同的收穫。
今天要為您開箱的這本新書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獲利公式》,副標題是3 階段分配法,讓投資風險更低,報酬更高,提早過上財務自由的人生。不得不說台灣中文版的書名有點「誇大」,這本書的英文名字是《Lifecycle Investing》,其實就是生命週期投資。生命週期投資我們並不陌生,如果翻譯成這個書名,我大概也不會買來看,然而這本書的觀念還是開了我的眼界的,作者建議年輕人一開始投資的時候,一定要加槓桿,可投資資產全部再加一倍槓桿,200%投資於股市,然後隨著年紀增長逐步減槓桿(你聽過這種說法嗎?真的是開腦洞啊!)。先前我們才剛有一集談了槓桿,這本書的觀點則更為前衛,不可思議嗎?本書大約有12 萬字,我將利用兩集節目的時間來解說書中的精華。
我們今天看的這本書的作者是伊恩 艾爾斯以及貝利 奈勒波夫。伊恩 艾爾斯是經濟學家、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曾是《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媒體的特約撰稿人。貝利 奈勒波夫是耶魯大學管理學院講座教授,曾經在美國運通、花旗銀行、麥肯錫顧問公司等跨國公司擔任顧問,並運用賽局理論協助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設計「個人通訊頻譜拍賣」,著有《思辨賽局》《競合策略》等策略經典名著。兩位都是知名教授,所以這可不是什麼股市名嘴騙大家借錢買股票的手法。
「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個資產配置的典型概念,你應該已經很熟悉了。諾貝爾得主哈利 馬可維茲認為,資產配置能夠帶來免費的午餐。分散投資可以分散投資風險,以更低的風險獲得相同的報酬,或是在相同的風險水準上,取得更高的報酬。現在你知道,將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不明智,相同的,將你一生大多數的積蓄在你退休前的幾年內投進股市,也是一個衝動的舉措,如果股市重演08年的金融海嘯,你將會血本無歸。相反的,將投資用幾十年的時間平均配置,你的投資將更安全。
這樣講有點難想像,我們舉個時間配置投資的經典案例,買房。購買房地產一直是被認為聰明的長期投資,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時間配置投資策略非常有效。因為幾乎大多數人都是借錢買房子,隨著貸款逐漸還清,你的槓桿逐漸減少。這裡所說的槓桿就是,我買房子只需要自備2成,剩餘的8成是貸款來的。舉例來說,你自備100萬,就能買下500萬的房子,這裡的槓桿比例就是5:1。而當你有一棟貸款買來的房子,也就表示你在房地產市場當中一直有一個穩定的風險部位,這個風險部位當然有可能因為房價劇烈下跌,你可能會短暫在帳面上蒙受損失。但如果你還能夠支付得起這個月付金額,那麼隨著時間經過,價格會逐漸修復,你投資房地產的風險就自然的被時間分散了。擁有房地產是人們進行時間配置投資的一種方法,這也是買房的一大隱性利益,房地產成為許多人退休後最重要的資產,並非偶然。這就是本書最重要的核心關鍵,「時間配置」。
作者認為人的一生,收入流是不平均的,初期少,後期多。如果按照我們熟悉的股債固定比例投資,年輕的時候,所投資的股票部位太低,資金都會過度集中於中後期,而因為到接近退休時,配置會多以債券為主,這將無法協助你準備足夠退休所需要的資金。為了讓投資的資金分佈更平均,建議你必須先將一輩子的收入流貼現到現在,來決定你購買股票資產的比例,也就是你現在應該用來買股票的投資額度。但由於剛出社會的年輕人總是達不到這個數字,所以要加槓桿。槓桿的風險被時間多元化抵銷後,在40年的漫長投資生涯中,仍然能獲得相對低風險的較高報酬率。
這裡提到了一個名詞「貼現」。我們稍微說明一下,假設你在一年後會拿到100美元,這未來的100美元,現在價值是多少?考量了利息之後,這個數字應該是小於100美元的。現在,假設你30歲,先想像一下,未來你工作35年過程中,你每一年可以存下來的錢有多少?這個數字當然可能越來越高,但我先估一個平均數,15萬台幣好了。一個月一萬多,應該還合理吧。一年存15萬台幣,35年後的那一整包錢,現在價值會是多少呢?按照1.2%的利率來計算,取整數大約是430萬元。這個就是「年金現值」,你可以在網路上找到計算機來試算。
如果你現在已經有30萬的存款,當你這30萬100%全部投入股市,30除460(也就是現有的30萬,加上未來的430 萬),你便知道你投資股票的比例其實只有6%。年輕時你可以多投資一點,因為進入股市所承擔的風險要比你想像的更低。
本書的英文名字《Lifecycle Investing》,讓我們聯想到目標日期基金,或者稱為生命週期基金。舉例來說,基富通好享退裡的國泰2049,投資組合目前是75%股票,25%在債券或現金。當我們理解了前面所說的貼現,以及時間配置投資策略之後,作者認為這個投資比例是過於保守的做法。作者建議,年輕時候的股票部位,不是75%,也不是100%,而是200%。這種改良式的分散投資策略,能讓你在整個生命週期中,安全地實現較高的股票投資部位。股票投資部位的增加,正是提升投資報酬的關鍵因素。
因此,你想把終身的財富現值的多少比例投資於股票市場?你可以想像一下,假設有一個人能夠讓你現在就可以支配這一輩子所有財富總額的能力,你將有460萬(依照前面的舉例)的現金可以使用,只不過其中這430萬是鎖在你的退休帳戶,你不能用。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提前將這筆財富做好股票、債券的投資比例配置。而這裡,你看到的股票部位,例如430萬的 75%,就是你現在可以投資在股市的比例。
作者將這個比例按照他的老師,諾貝爾獎得主保羅 薩繆森的名字命名為「薩繆森比例」。也因此依據你的人生的生命三階段,我們可以約略計算你可以使用的槓桿比例。第一階段,通常指工作後的前十年,應該依照2:1的槓桿來做投資。也就是股票的部位是200%。第二階段,通常指工作後十年一直到投資人50歲左右的時候,投資依然需要槓桿,這個槓桿比例大於1:1,小於2:1。第三階段,通常指退休前十年的時間,此時你的投資完全去槓桿化,不做槓桿。投資組合包含公司和政府債券以及股票。
回到一開始我們舉的例子,即使你現在的30萬全部投入股市,再加上2:1的槓桿,也只達到了你終身財富水平的12%,距離你40%放在股票, 60%放在債券的長期平均水位還差距非常遠。隨著投資以及儲蓄的逐漸增加,假設有一天在股票的投資部位已經來到了180萬,那麼你就可以去槓桿了,你的股票部位已經接近40%的水位了。剩餘的時間你的所有所得與收入,都可以放進保守的債券產品當中。
在這集節目當中,我們首先梳理了「時間配置」投資策略的概念以及槓桿運作的三階段。在下集節目當中,我們將進一步的探討,該利用什麼樣的工具,將年輕時期的投資槓桿加到2:1?這部分書中用的是國外的案例,我將試著轉換成在台灣你可以使用的方案。聽完「時間配置」投資策略,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我一樣,有種被衝擊到的感覺呢?跟大家聊聊。
「新年新希望」新的年度到來的時候,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會為新的年度訂定個新目標?你是不是想要減肥減個10公斤?或是學好英文?還是你想要存錢買房子?然而,仔細想想你今年訂的目標,是不是去年沒做到,前年承諾過,大前年就訂過的目標?為什麼你老是想存錢就是存不到?史丹福大學福格博士認為,要使人們行動起來,有三個不可或缺的要素。首先,充分的「動機」;其次,做到這件事情的「能力」;第三,促使人們付諸行動的「觸發」。這就是知名的「福格行為模型」。我們可以用簡單的公式來呈現,也就是B=M*A*T。B代表行為,M代表動機,A代表能力,T代表觸發。今天,我們就利用「福格行為模型」來看看,怎麼幫助你在新的年度,找到方法,順利地存到足夠多的錢。
動機是如何產生的?或許你會覺得應該是理性分析出來的,是因為我們閱讀很多文章同時也搜集很多資訊,然後經過邏輯思考得出一個結論。但這時候,你就會覺得奇怪,每年你都看了很多書,做了很多功課,下定決心要存錢,為什麼都會半途而廢?讓我們坦承面對自己吧~我們做決策並不完全是理性分析得來的,而大多是被情感所驅動。
人類的大腦不是一個決策整體,而是兩種同時存在自我連體嬰。這兩個自我,其中一個是短視的衝動者;另一個是長遠的計劃者,長遠的計劃者的任務,就是管理好短視的衝動者,但是常常不成功。人類做決策時,負責理性的長遠規劃的部分,由大腦的前額皮質發動。前額皮質屬於人類大腦相對現代的結構,它負責抽象思維和解決複雜問題。衝動決策的部分由大腦的邊緣系統發起,它又被稱作「蜥蜴腦」,主要負責控制人類對危險、性行為及其他與生存密切相關的活動。前額皮質明白。今天的瘋狂消費會導致一個月以後付不出賬單,但蜥蜴腦則完全不考慮未來的後果。因為蜥蜴腦在進化上專門負責處理眼前的危機。在決策中蜥蜴腦總是可以完勝前額皮質,因為當人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蜥蜴腦會立即啓動,釋放多種神經遞質,比如刺激衝動的去甲腎上腺素,以及產生快感的多巴胺,促使我們快速行動。這種不自主的思考就是我們的直覺,有時候也被稱為「內心的聲音」。也因此,我們想存錢的動機無時無刻都受到蜥蜴腦的挑戰,這也就是為什麼?你應該「先付錢給自己」,也就是當薪水入帳的同時就直接先扣走一部分存起來的原因,不能等著有剩錢的時候才去存錢。
接著,我們談談能力。福格建議,為了增加用戶實施某個行為的可能性,我們要先弄清楚是什麼原因阻礙了用戶完成這一活動。舉例來說,當商品降價的時候,人們購買量就會增加,這是經濟學大家都知道的一個基本概念。借助福格模型來表達這個概念,那就是,降價有助於提升人們購買商品的能力。當然在存錢這件事情上,大家總是在抱怨錢都不夠用了,怎麼存呢?是時候該找出你生活中的「拿鐵因子」了。拿鐵因子就是每天生活中如買杯咖啡般可有可無的習慣性支出,例如,每天早餐時的一杯美式咖啡、看到商場促銷就買的零食、為了新手機而綁約的高額月租費等等。以我個人來說,以前我習慣早餐要買杯City Cafe,但其實早上這杯咖啡單純是提供自己一個上班的儀式感,其實喝即溶咖啡也是一樣。如此一來,我一個月就可以省下900元。想想,你也可以,如果不再追逐最新款的蘋果I Phone,改買整新機,從此你將不再被電信公司月租費綁架,月租費一個月可以省下1100,只剩下299。叫外賣雖然很方便,但外送費或是海外刷卡費用,一個月也會讓你多花1000元。這樣湊起來就夠買一隻定期定額基金了。不要讓存錢的行動,造成你很大的痛苦,或著過程很複雜,盡量簡化動作,將有助於減少摩擦,消除障礙,跨越福格的「行動線」,採取下一步行動。
動機決定你是否願意採取行動,而觸發則提醒你立刻馬上行動。如同我們前面所提到的,你存錢的決定是著眼於長期,而只看重眼前的蜥蜴腦則傾向即刻滿足。很不幸的,觸發主要是由蜥蜴腦所發動。理性腦跟蜥蜴腦的戰鬥已經持續了上千年,我們不需要再找方法來打敗蜥蜴腦,這不會有任何效果的。我們應該學習與蜥蜴腦共存。存錢這件事,大概很難不斷的有刺激讓你想要馬上行動。但花錢倒是無時無刻有海量的商家在刺激你。因此,想要存到錢,就得先知道哪些是商家們經常用來刺激蜥蜴腦的手法。
首先是「稀缺效應」,也就是物以稀為貴。越買不到的東西,就越想要。1979年研究人員曾經進行了一次實驗,他們將兩個相同的玻璃罐擺在受試者面前,在其中一個罐子裡放入十塊餅乾,而另一個只放了兩塊。雖然餅乾沒有差別,玻璃罐也一模一樣,但受試者顯然更珍惜比較少的那一個罐子裡的餅乾。物以稀為貴,這個觀點影響了他們對餅乾的價值判斷。不知道是真的生產不易還是商家有意為之,蘋果新手機上市,總是供不應求,要等上好幾個禮拜才能夠拿到貨。到了專賣店,看到的手機都是展示品,不能買。這種感覺會讓你想要立刻下單。
其次,在一次社會學實驗中,世界級小提琴家約書亞·貝爾在華盛頓DC的一個地鐵站進行了一場免費的音樂表演。如果是平時,人們只能在甘迺迪藝術中心或是卡內基音樂廳這樣的地方才能欣賞到貝爾的演出,單人的票價就高達上千美元。但是當表演地點改在了地鐵站,幾乎沒有一個過路人意識到,他們視而不見的這個人,正是全世界最有才華的音樂家之一。這就是「環境效應」,蜥蜴腦會根據我們所處的環境,在短時間內做出快速的判斷,然而,這些判斷有時候並不準確。貝爾在地鐵站免費演奏時,幾乎沒有人駐足聆聽。但同樣的演出放在音樂廳,人們卻不惜花高價去認真欣賞。同樣的,網美咖啡廳裝潢得美輪美奐,下午茶、甜點猶如珠寶盒般精緻。但你消費的不是茶點而是他的氣氛與風格,同樣一杯咖啡在不同場地,你絕對不可能願意付出這個代價。
講了兩種你需要特別留意商家會對你使用的「吸錢大法」,最後,則是你在存錢的時候可以時不時拿出來激勵自己的「積點效應」或稱為「目標漸進效應」。假設,有兩組顧客分別拿到一張積點卡,只要消費次數達到一定金額,就可以積一次點。他們就能享受一次免費的洗車服務。第一組顧客拿到的是一張空卡,要求是消費滿八次贈送一次免費洗車。第二組顧客拿到的卡則略有不同,顧客需要消費滿十次才能享受一次免費洗車,只不過,這張卡上已經有了兩次消費記錄。這也就表示,兩組消費者都得消費八次才能獲得獎勵。然而,結果顯示,第二組顧客,也就是卡上已經免費兩點的顧客,完成這八次消費的人數比第一組高出了82%。這一研究證實,目標漸近效應的存在,當人們認為自己距離目標越來越近時,完成任務的動機會更強烈。舉例來說,上一季我為自己設了一個製作155集節目的目標之後,我並不是盯著155集這個數字,而是想像有一個進度條。我先專注在10%的達成率,也就是做到15集,然後是30%、50%。每一段時間,我就拿計算機算一下我的進度條到哪了,還自己想像一個動畫,數字會跑。如此一來就能更激勵我繼續往前走。
總結一下,要促使我們存到錢,動機、能力、觸發三者缺一不可。然而理性腦要我們多存錢,而蜥蜴腦卻要我們趕緊享受,因此了解了這些因素彼此作用的原理之後,你應該能更好地完成你的目標。你也正在訂新年新願望嗎?你自己的願望是什麼?跟大家聊聊。你也可以幫你的朋友加速完成他的願望,只需要把這一集轉發給他就可以了。
或許大家已經注意到,以比特幣為首的加密貨幣在機構法人開始入場佈局之後,投資人關注的熱度明顯上升,比特幣的市值更曾經上升到6800億美元,超越台積電。以台幣來計算,一顆比特幣就要價一百萬。當然投資比特幣的價格波動風險極高,短時間之內可能就有超過20~30%的跌幅,因此,並不適合新手小白投資人投資。然而,因為比特幣,我卻接觸到一個全新的金融世界,這個金融環境對小白投資人極為友善,不僅成本低,而且投入門檻也極低。即便你是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一個月省吃儉用只能存下1000元,你也可以透過這個全新的金融體系,展開投資生涯。不要再說你沒錢,這是一個零錢也能投資的新世界。但是,面對一個陌生的加密貨幣市場,該如何穩健的開始你全新的投資生涯?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題目。
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我該怎麼開始買比特幣?」對理財小白來說,我不建議從比特幣入手。相對的,我建議先從持有「美元穩定幣」開始。為什麼呢?因為在虛擬貨幣交易所,譬如說:幣安(Binance),可以選擇7天、14天、30天、90天「類定存」的金融商品,而且還可以拿到年化6%(6%!多麼誘人)以上的利息每日計息。當然也有「類活存」的選擇,隨時想提領都可以。 相對於投資比特幣的價格波動,穩定幣與美元保持1:1左右,風險低很多。但主要的風險就是交易所倒閉,因為他並沒有任何的存款保險保護。
什麼是美元穩定幣呢?簡單來說,就是他的價格基本上與美元是1:1 。市場上的美元穩定幣我們簡化的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市占率最高的USDT,但他也被稱為「不透明的穩定幣」。它是市場上交易量和發行量最大的美元穩定幣、也是最早發行的穩定幣,但它卻也引發越來越多的質疑。因為不知名的原因,USDT 發行商 Tether 每幾年就搬遷一次地址、更換保管的銀行。也被質疑私下更改網站上的條款、號稱以美元為擔保但實際擔保量卻沒有公開,發行機制相對不透明。但他最方便,在金額不大的情況下,如果風險可以容忍,就直接用 USDT來投資是最簡單的。
第二種,我們簡稱「受監管的穩定幣」,USDC 顯然是更乾淨透明的選擇。USDC 由交易所巨頭 Coinbase和高盛集團旗下的Circle公司發行。Circle是美國受監管的金流服務商。 USDC 聯盟也獲得紐約金融服務部(DFS)的許可,可以從事虛擬貨幣業務活動。發行公司 Circle 定期透過律師事務所公告財務狀況,以保障美元與 USDC 保持 1:1 的兌換比率。每個 USDC都被保證由相對應的美元作抵押,每個月美元儲備都由知名會計公司:Grant Thornton LLP 認證,目前USDC是全球第二活躍的穩定幣。由於USDC 儲備金相對透明與合規,讓交易者在 USDC的使用上風險更低。
第三種則是,「去中心化穩定幣」,DAI。DAI是去中心化自治組織 MakerDAO 發行,將價格錨定在美金1:1的穩定幣。與前面我們所說的兩種穩定幣以法幣當作儲備不同,DAI背後並非 1:1 的法幣儲備,而是以抵押的加密貨幣(例如ETH)當作儲備。但是加密貨幣波動很大萬一價格大跌時,無法支撐穩定幣的價值怎麼辦呢?,因此,DAI需要做「超額抵押」,舉例來說,DAI將ETH超額抵押到智能合約之後,抵押的比率大約是 1.5:1,也就是說大約要抵押 150 美元等值的 ETH 才能兌換出 100 美元的 DAI。
剛剛我們提到了一個名詞,「加密貨幣」。你可能聽說過的比特幣、以太幣都是屬於加密貨幣,而加密貨幣就是根據密碼學的原理,透過分散式存儲的來確保價值的轉移與安全性的一種數位工具。舉例來說,就好像世足賽期間,同學們一邊看手機,一邊開賭盤,小李說:「如果法國隊贏了,我輸給你100塊」,小王說:「那你皮夾有錢嗎?」,小李把皮夾翻給小王看,確實有100塊。小王就在他的小本本上寫上:「小李有現金100」,然後整個教室的人,也同時在各自的小本本上寫上:「小李有現金100」。如果小李後來真的輸了100塊,錢給了小王。那麼所有的人就在小本本寫上相對應的過程。這個大家記帳的過程,就是分佈式帳簿。分佈式帳簿作為一個信任機制,每一筆交易,系統中所有節點,都要去記一次帳,都要對數據進行完整的計算和存儲。也因此,加密貨幣的安全性是非常高的。你可能聽說過比特幣遭竊,或是被駭客入侵,其實真正的比特幣從來沒有被入侵過,你看到的新聞通常講的是「交易所」被竊或是被入侵,而不是比特幣被入侵。
為什麼我們會說投資小白非常適合在加密貨幣的世界投資呢?是因為門檻極低,幣安的「幣安寶」(就是我們剛剛說的類定存的產品),甚至不需要1顆完整的USDT就可以開始存錢,也就是不到30元台幣。當然下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把新台幣換成美元穩定幣?台灣的交易所主流就是三個MAX交易所,BitoPro幣託,ACE王牌交易所, 在未完成實名認證以前,(Lv. 1) 還無法使用台幣買賣加密貨幣,如果想要使用台幣交易功能,必須實名制註冊完成升級到Lv.2後,才能夠有新台幣入金的功能。同時,再次的防詐騙宣導,沒有實名認證就可以匯款,都是詐騙。台幣入金完全不需要費用,提領只需要15元台幣,但如果在交易所交易成USDT穩定幣之後,要提領至幣安,則有手續費,目前大約是3~5個USDT,也就是約當99~150台幣。相較於銀行海外匯款的手續費要將近上千元,可以說是節省很多。
大家在銀行匯款或是轉帳的時候,都需要填寫帳號。在加密貨幣的世界同樣每個帳戶都有一個特殊的帳號,是一連串你看不懂的文字與數字。當你在幣安開完戶,如果想要將USDT提領到幣安,則需要將幣安你專屬的帳戶地址,複製起來,貼到台灣的交易所的網站或是app上。當你提領之後,則要看區塊鏈結點驗證的情況,大約10分鐘左右就可以看到資金順利到位。當然在網路非常繁忙的時候,我也是有等過一兩個小時的情況。
最後,大家看到6%報酬率的「類定存」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這個報酬率是哪來的?收益來源,主要來自於交易所得槓桿借貸,也就是幣安會將用戶存放於幣安寶的加密貨幣,拿去借貸給交易者做槓桿交易,賺取手續費與利息。運作過程中,槓桿借貸的風險會由幣安承擔,用戶不需承擔額外的風險。隨著想借錢的投資人增加,利率會變高,當市場平淡時利率也會下滑、交易所的營運狀況與風險狀況,也會影響活期利率。找準正規的交易所,先把戶頭開好,很難說什麼時候你會想要開始投資,身份驗證也是需要一點時間的。不知道你去交易所開戶了沒?有沒有遇到什麼問題?跟大家聊聊。也歡迎你把這集節目分享給,想用一點點資金,開啟全新投資旅程的朋友們。
MAX交易所推薦碼:https://max.maicoin.com/signup?r=e262daea
為什麼你需要投資呢?「當然是為了賺錢啊!」這是你的答案嗎?我經常會在各地演講,絕大多數的場次是銀行的教育訓練或是客戶的理財講座。大部分會被邀請來的客戶,都是對投資有興趣的,或是本身已經有在做投資的財富管理客戶,這種場合講投資就變得非常輕鬆容易,因為大家就是想賺錢。然而,其實我也有被企業的HR邀請過去講企業員工的理財講座,這比較像是員工的福利,定期有一些不同的主題分享。這種講座的難度則高很多,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的眼神似乎告訴我,「你說的沒錯,但投資是有錢人在做的事」。我們在討論理財的時候,還會附帶提到一個詞,叫「財務自由」。大家也會把它自動轉化成一個問題:「我需要有多少錢,才能實現財務自由?」再加個「提早退休」四個字。然而這個問題帶給我們的除了更多的焦慮以外,無法激勵我們做任何改變。為什麼你需要做投資?今天我們來談談這個,或許我們應該更早前就該討論的問題。
進一步追問,「那你為什麼要賺更多錢呢?」「為了過更好的生活啊」「為什麼你要過更好的生活呢?」「大家都想要過好的生活啊!不是嗎?」當我不斷的追問之後,我突然發現,許多人想要投資賺錢,是因為「大家」都想要有錢、「大家」都認為有錢生活就更輕鬆、「大家」都不想朝九晚五上班啊。這些答案是大家的答案,但重點是,你的答案是什麼?許多年輕的女性,第一次興起「該開始投資了!」的念頭的時候,是在有了小嬰兒之後。為什麼?因為你想給她一個幸福的未來,這是你自己的意義,而不是大家的。年輕的單身男子,則可能會因為想賺錢買名車,好把妹,因此開始投資,但這往往更像賭博,經常伴隨著過度自信與過度交易,但總之他開始了,投資對他的意義在於讓他有自信。我自己呢?賺錢本身就是我的興趣。而且我可以沈浸在金融世界當中,分析、決策、行動與最後的驗證,還能從投資中學習,天底下就是有這種好事。
鼓動客戶進場投資,對我來說很容易,我只是告訴他們該「做什麼」投資?我們過去一年的節目當中,反反覆覆我們談的是「如何做」投資?但催促或提醒我身邊的朋友或家人,踏出投資的第一步,從0到1卻非常困難。或許我之前的做法都是錯的,我不應該告訴他們「如何做」投資?或是「做什麼」投資?而是應該告訴他們「為什麼」做投資?我最近終於成功鼓動了一位朋友,開始學投資,因為我跟他說:「你只應該相信自己」,不是不要相信你待的這家公司,而是所有的公司你都不該相信。你不應該相信公司會照顧你一輩子,或相信政府會照顧你。你唯一能相信的只有你自己,而我自己也在實踐這句話。
回到前面我們所說的年輕女性,她的「為什麼」則是「為了她關心的人」。事實上也不是只有年輕人,許多已經退休的高資產族群,他們開始投資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們關心的人。他們想要在還有能力的時候幫他們一把。這些被關心的人是幸福的,絕大多數,他們都還需要在很長時間之後,才會感受到對方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
也因此,我想明白了一件事,你的家人朋友遲遲不願意改變他的行為,開始做投資,不是因為他們不信任你,或是不相信你。而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被關心照顧的對象,他們被公司照顧著,他們被家裡照顧著,即使很窮,日子也還過得去,偶而還有小確幸。換句話說,他們並沒有找到自己「關心的人」以及「在乎的事」。回到一開始我們在員工講座遇到的年輕同事們,他們欠缺的其實不是錢,而是一個「為什麼」的理由。
而「為什麼」做投資的起心動念,也將決定你投資的成敗。它會衍生出來兩種權利,時間權和機率權。這兩個概念怎麼理解?為了買超跑來做投資,就必將走上高風險的投機之路,兩個月算是長期投資了。而為了讓你深愛的人有更好的生活而開始的投資,則顯然思考的時間維度會更長,以十年或二十年為一個週期。簡單來說,就是你能不能掌握時間帶給你的長期價值。就好像,你種了一片香蕉園,要3年後才結果。如果你等不及就打折把這片苗圃賣掉,雖然也是賺錢,但就是放棄了時間權。如果你對「為什麼做」投資的思考更長期,你就能忍受當下的不確定性,堅定目標。換句話說,這個時候你就掌握了時間權。但如果你想趕快發財,希望盡快獲利了結,也就等於打折出清了時間權。
除了時間權,機率權則是看你能不能計算出一件事的機率,同時忍受風險的存在。假設你完全無法面對風險,希望百分百都是確定性的答案,這時候你也就放棄了自己的機率權。我們人生很多時候,是自己主動了放棄機率權。舉例來說,我們似乎講過類似的題目:假設你現在面對兩個箱子:如果你選藍色的箱子,直接給你一百萬元;如果選紅色的箱子,你有一半的機會拿到一千萬元,當然還有一半的機會就是什麼都沒有。這兩個箱子只能選一個,你選哪個?
我想,大部分人會選擇直接拿一百萬元。因為我們的「為什麼」做投資,就是要賺錢,因此入袋為安是最好的。而另一個箱子即使有一千萬元,萬一選了之後,什麼都拿不到呢?但你作出這個決定的時候,你就已經放棄了你一大部分的機率權。
如果這個時候,我們想想這兩個箱子對於你投資的意義,你或許有機會做不同的選擇。從期望值角度來看,選藍色箱子,結果是確定的100萬,機率100%,期望值是100萬。紅色箱子,有可能拿到1000萬,但機率只有50%,期望值是500萬。從機率的角度看,我們肯定應該選期望值更高的500萬的紅箱子。
即使如此,很多人仍然只願意拿確定的100萬,一方面,因為他們無法忍受50%的機率什麼都拿不到。另一方面,是他們沒有掌握機率權,無法理解期望值500萬的價值,以及這個價值如何變現?舉例來說,你可以把選箱子的權利,以200萬的價格賣給別人,讓更有能力承擔風險的人幫你。對他來說,用200萬換到500萬的期望值,他也是划算的。而你獲得了確定的200萬,你的獲利就從100萬提升到了200萬。又或者,找一個比你有錢的人,把選擇權用100萬的價格賣給他。但同時約定,如果中了1000萬,再給你分一半。如此一來你的收益,至少保留了100萬,如果中獎了你還能再分500萬,你的期望值又變大了。聽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有點奇怪。開始的時候,我面對的選擇,明明一個是確定的,一個是不確定的。可是這不確定的最後怎麼就變得確定了呢?而且收益要高得多呢?
這一切的起點其實是你「為什麼」做投資。我猜想不做投資的人,並不是完全不敢賭,他們反而更容易去賭一些極小機率的東西,例如買樂透。而清楚「為什麼」做投資的人則正好相反,每次選擇的時候,都可以根據成功的機率,和自己的能力多少來下注,也就是計算期望值,掌握自己的機率權。這也就是長期投資的人最後可能買得起跑車,而一開始想買跑車的人,最後只能買紙箱的差別。
人生從來都不是只有二選一,不管每一次結果是輸是贏,想清楚「為什麼」做投資,才能讓下注這個動作持續保持正確。跳出自己的直覺本能,用機率的思維去思考自己的每一個選擇。你身邊有你想鼓勵他學投資的人嗎?你都怎麼跟他說的?跟大家聊聊。也歡迎你把這個節目分享給他。
之前,有一位朋友跟我聊起他家人做股票的事,大意是,他的舅舅買股票賠錢了,然後被迫要賣掉他外公先前給他的一棟房子。外公很疑惑的問:「做股票,跌了不就是100塊,剩30塊,再怎樣股票也都還在吧?怎麼會需要賣房子?」當時他年紀也來很小,不太懂這是怎麼回事。而且外公並不是沒有做過股票的人,小時候他在外公家的時候,外公會用收音機聽股市的報價「台泥 110.5…亞泥65.3…」外公一邊泡茶,一邊曬太陽,就這樣過了好幾個小時。外公不明白的是,為什麼股票會輸到什麼都沒有?連房子都得賠上。現在,只要稍對股票市場有一點涉獵的人都應該知道,那個就叫做「融資」,也就是借錢買股票的意思。而這裡所說的借錢買股票的行為就是一種「槓桿」。阿基米德說:「給我一根夠長的槓桿和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搬動地球。」這就是槓桿的力量,讓你用小資金撬動大利潤。然而,做槓桿怎麼聽都是一個高風險的舉動,這真的是事實嗎?在金融工具中,你如何用好槓桿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題目。
首先,如果用白話來解釋,槓桿就是「借錢」來進行各種投資和操作的行為或是投資「自帶槓桿」的金融商品。為什麼要借錢投資呢?簡單講就是可以放大你的投資效益。以台股上市股票的融資來舉例,假設你有10000元,買了一檔10元的股票,它漲到了11塊錢,於是你賺了1000元,獲利是10%;但如果你這10000元,透過融資總共可以購買2.5張股票,(目前上市股票的融資額度是60%,自備是40%),同樣最後漲到了11元。這時候你的股票價值是27500,假設利息與手續費是100元,你還淨賺2400元。相當於你賺了24%,收益立刻放大了2.4倍。而自帶槓桿的產品則包含:台指期貨槓桿倍數大約是20~22倍,選擇權的倍數則更高。
當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槓桿可以讓你賺錢更快,但虧起來也可以讓你虧到一毛不剩。比如還是剛才的例子:10元的股票跌了30%,你還能剩7000元,雖然心疼,但不至於傷筋斷骨;但如果你買了2.5張股票,10塊錢的股票跌30%,你把融資還掉,10000元本錢就只剩下2500,相當於輸掉了75%。再多跌一點,你就要把你全部的本金都給輸掉了。
股神巴菲特是怎麼看待槓桿的呢?他在各種場合反反覆覆不斷重複地強調「不要碰」。這聽起來相當符合股神的風格,是吧?然而股神ㄧ生的投資生涯當中,他本人就是槓桿投資最大的受益者。我並不是說股神都在呼攏你,表裡不一,這其實是跟他從事的行業天性有關。我主要想講的就是保險業,在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旗下,保險業一直是最重要的投資項目。長期一來巴菲特一直擁有6~10家不等的保險公司,涵蓋產險、壽險、健康險和再保險等保險業務,而保險業最大的特點就是會產生大量的浮存金(float) ,也就是保戶向保險公司所繳交的保費。在客戶投保的時候,都是先向保險公司繳交保險費,而理賠往往是很久以後了,有時候投保了幾十年間都沒有用到任何理賠。針對手上源源不絕的現金,保險公司一般的做法就是,預留一部分近期可能支出的保險理賠金額,剩下的就可以進行投資,而投資收益就屬於保險公司的獲利。
換句話說,只要保險公司的業務一直非常穩健,一直有很長期、穩定的客戶和新的保費收入的話,現金流是源源不絕的。巴菲特自己就講過:「用保險公司的浮存金投資就像你從銀行貸款,但你不但不需要支付利息,銀行反而還要向你支付利息。還有比這更好的盈利模式嗎?」巴菲特手上一堆保險公司,拿保險公司的錢做投資,這就是巴菲特的槓桿。話句話說,如果仔細算算帳的話,巴菲特的槓桿大約是1.5~1.6倍。這個槓桿倍數大概跟上市公司股票用融資買的倍數差不多。然而槓桿的成本不但非常低,而且時間可以非常長,市面上有很多人想要複製巴菲特的投資操作,但其實光在槓桿這一關卡,你就知道股神是無法複製的。
即便無法複製巴菲特投資,但很多人在不自覺中,就已經在日常當中使用金融槓桿。舉例來說,貸款買房子本身就是一個很常見的槓桿操作。假設買房子可以從銀行貸款房價的八成。換句話說,你只需要準備100萬元,就可以買一間500萬元的房子。當然,你也可以自己慢慢存滿500萬元之後,再來買房子,但這就會讓你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當你存到500萬的時候,原本價值500萬的房子可能已經不只500萬了。另一個則是,當你需要房子住的時候,你就是需要,尤其是為了小孩準備的,這種需要是無法持續的等待你存到足夠錢的。用100萬的自備款,然後付房貸400萬,就是一種財務槓桿讓你可以住上原本負擔不起的房子。
槓桿除了可以讓你提早買到你想買的房子以外,還是投資房地產的報酬率驚人的主因。舉例來說房價從500萬上漲了10%,漲了50萬。如果不使用槓桿,你的獲利就是10%:但是因為我們是貸款買房,使用了槓桿之後,你的本金是100萬,增加了50萬元,等於投資報酬率是50%。換句話說,房地產是一個五倍的財務槓桿。
相較於股票融資的1.5倍,不知道你會不會覺得奇怪,為什麼這麼多人都還是用這麼高槓桿的操作?這其中的原因,還是在於房價的波動幅度遠遠小於股票的緣故。如果投資客會遭遇需要斷頭殺出的情況,通常是因為他房子是一貸再貸,把槓桿倍數拉得更高的結果。
除了貸款買房這個槓桿,購買定期壽險本身也是一個具備槓桿效果的理財策略。這裡所說的定期壽險,指的就是保障一定期限,在保險期間身故或全殘將獲得理賠的保險商品。定期壽險就是一種低保費,高保障的保險槓桿。舉例來說,35歲的女性,總繳保費260,000,就能取得20 年期的定期壽險保額500萬,等於是所繳保費的19倍。而同年紀的男性也有10倍左右的效果。因此,家庭責任重大,而預算有限的青壯族群,便可以利用這類型的保險產品來建構家庭的防護傘。然而,定期壽險在國內的投保率卻低得可憐,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國人購買保險還是喜歡「有去有還」,而定期壽險在保險期間結束之後,是無法返還任何保費的,錢就是花在過去這20年的保障上了。也就因爲想要追求還本,許多人繳了高額的保險費,但卻沒買到多少保障。
總結一下,槓桿並非是你該避之唯恐不及的毒藥,而是你該熟悉的操作工具,槓桿是放大投資收益率的一種方式,它本身並沒有錯。槓桿(Leverage)與酒(Liquor)類似(都L開頭),但小酌怡情,大飲傷身。適度的槓桿對投資人有好處,但是過度使用槓桿可能會導致災禍。換句話說,槓桿就是一把雙面刃,在投資人所期望的上升軌道中能放大投資收益,但在下跌過程中也會放大損失,帶來致命的打擊。因此,一家高槓桿經營的公司、個人或者家庭就如同脆弱的玻璃瓶,需要被貼上「易碎,小心輕放!」的標籤。你的日常生活中有使用過金融槓桿工具嗎?你對這些工具的看法怎樣呢?跟大家聊聊。
受到新冠疫情的衝擊,美國國內經濟所受的傷害至今尚未恢復,加上疫情顯然無法在六個月之內完全被控制住,為了進一步穩住國內消費以及就業,川普總統在他任期的最後幾天簽署了高達2.3兆美元的紓困金案,預計將為每位美國民眾發放2000美元紓困金。雖然這個計畫目前還卡在參議院,能否通過尚在未定之天,但是共和黨人士擔心國家赤字會大幅增加,政府會破產。這個擔心聽起來是很有道理,畢竟美國政府聯邦赤字在疫情之前就已經超過一兆美元,在疫情之後更會飆破三兆美元,債台高築,難道不會出事嗎?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名叫《赤字迷思》完全顛覆了我對政府赤字的想法,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題目。
《赤字迷思》的作者是史蒂芬妮 凱爾頓,她是紐約石溪大學經濟學和公共政策教授,現代貨幣理論的先驅和主要學者。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許多國家紛紛祭出量化寬鬆政策,也就是中央銀行透過在市場大量購買債券的動作向市場注入流動性資金,藉此穩住市場信心,推動經濟復甦。這個做法遭受主流總體經濟學家的強烈批評,理由是持續擴大的赤字以及海量的流動性,直升機空中撒錢的方式會引發通貨膨脹。然而,事後證明他們的判斷是錯的,結果並未出現通貨膨脹。與之相對應的現代貨幣理論,則認為主流總體經濟學對政府赤字的恐懼是陳舊而且錯誤的。確實,在我念大學的時候,我所學習的經濟學,對擴大財政赤字,以及增加貨幣供給的看法,都比較像是主流經濟學的看法。
那麼,什麼是「現代貨幣理論」呢?現代貨幣理論又稱作國家貨幣理論,或者稱作主權貨幣理論。理論認為,貨幣主權是國家最重要的主權之一,它構成了一個國家財政金融制度的基礎和核心。傳統觀念上,我們認為,政府要徵稅才能有錢;「現代貨幣理論」則認為,在政府提供貨幣之前,沒有人可以繳稅。大部分人對貨幣起源的認知,會以為是老祖先們沒有貨幣,只能靠以物易物,拿我的青菜跟你換白米。因為以物易物效率很差又不方便,才發明了貨幣。「現代貨幣理論」的歷史研究則表明,早期的國家其實是為了徵稅而引入貨幣作為計稅工具,這些貨幣後來才作為交易媒介在私人之間流通。貨幣最早其實是一張借據,告訴老百姓,你種王的地,你欠王多少錢?所以,真正的邏輯是政府先發行貨幣,通過強制要求民眾交稅,迫使民眾從事工作來賺取政府發行的貨幣。一個發行貨幣的政府想要的是真實的產出(例如糧食),而不是貨幣。為了讓民眾投入時間和勞動從事生產,政府發明:「稅收」。
我們習以為常的把國家的赤字比喻為家庭的收支簿,如果一戶人家不計後果的過度消費,然後再用信用卡借了一大堆錢,顯然最後是要破產的。這個比喻在個人、家庭、在縣市政府都是成立的,但在國家,尤其是有自己發行主權貨幣的國家,則是不成立的。為什麼?因為國家是法定貨幣的唯一提供者,或是發行人。舉例來說,台灣的中央銀行就是「新台幣的唯一製造商」。除了擁有發行貨幣的專有權,政府不能將貨幣兌換成可能會用完的東西(例如黃金),政府需要避免以非本國的貨幣舉債 ,當一個國家發行自己的法定貨幣,同時只以本國貨幣舉債的時候,這個國家便享有「貨幣主權」。擁有貨幣主權的國家不必像家庭那樣管理預算,他們可以利用貨幣發行的能力,來推動充分就業的經濟政策。簡單來說,隨時可以「發大財」。
你能會想,不對吧?像希臘、委內瑞拉、阿根廷,不是都因為政府債台高築,導致破產或是債務危機嗎?這三個國家剛好是三種,放棄貨幣主權的案例。希臘本身屬於歐盟國家,使用的是歐元,並不是希臘政府先前的德拉克馬,他已經放棄了他的貨幣發行能力。委內瑞拉則是承擔了大額的美元債務,對委內瑞拉來說,就是外幣債務,因此貨幣主權有受限。2001年以前的阿根廷披索跟美元則採取固定匯率,因此他們如果無法自律的控制預算,他們會像家庭一樣面臨還不起的債務。相較之下,美國從來就不必擔心資金短缺,無論多貴的帳單,都可以支付。
可是直覺上,我們不是應該要先有錢才能花錢嗎?政府也應該先有錢才花錢,而政府有兩種資金的來源?一個是向人民徵稅,另一個就是向人民借款。所以政府如果要花錢之前,要先徵稅或是借款,但實際上,這個順序在主權國家剛好是相反的。
現代貨幣理論認為,主權政府不需要稅收來為自己的開銷「融資」,它首先必須向民眾發行主權貨幣,創造自己的負債,然後才能透過向民眾徵稅來回收主權貨幣,銷毀自己的負債;主權政府開支的過程就是向民眾發行主權貨幣的過程。特別留意的是,這裡我們說,稅收其實是銷毀貨幣的手段,目的是減少總需求,穩定幣值,而不是政府透過徵稅來增加自己可用的貨幣資源,因為一個可以發行自己主權貨幣的政府有完全自主的財政能力,沒有必要多此一舉。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這一點,我們用兩個水桶來舉例:一個水桶是政府的支出,一個水桶是民眾的收入。政府支出100元,水桶裡的100塊錢就流到了民眾的水桶,透過繳稅的方式。民眾還了90元給政府。因此民眾有了盈餘10元,而政府則是有10元的赤字。美國政府每年不斷增加赤字,就像他每年在民眾的桶子裡丟進十塊錢,經年累月也就是「藏富於民」的概念。
但政府存在赤字怎麼辦呢?做法就是發行政府公債。假設我們把現金當作是「綠色美元」,那麼公債就是「黃色美元」,政府就將民眾水桶裡的十元綠色美元,替換成黃色美元。無論何時出現財政赤字,財政部都可以發行無風險債券,這裡所說的無風險,是因為只要債券是以政府自己的貨幣單位計價,發行貨幣的政府就可以兌現承諾,償還債券給持有人。日本可以隨時償還日圓給日債的持有人,美國隨時可以支付美元,英國也可以隨時付出英鎊。
難道不會有通膨嗎?事實上發達國家近年面臨的難題並非通膨,而是通貨緊縮。現代各國央行大致的做法就是設定一個通膨目標,例如說2%,然後在接近的時候,就回收資金,這導致了市場上永遠有一批人是失業的狀態,經濟學上稱人人有工作叫做「充分就業」,要同時兼顧通貨膨脹與就業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以至於現代央行都必須讓一部分人處於失業的狀態。現代貨幣理論的看法則是,透過聯邦就業保障,經濟疲軟的時候,企業可以拿到政府發放的補貼,確保員工不會失業,不會有無薪假,直到經濟恢復。就業保障維持充足的就業人數,當企業需要聘用更多人手的時候,他們不需要高薪去挖角同業,這可以緩解因為薪資而導致的通貨膨脹。而就業保障的支出會在失業發生時就自動發放,這避免了國會兩黨惡鬥造成的拖延,成為一個自動穩定機制。
當然,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理論極為前衛,也可能需要更多的檢驗,然而台灣其實具備實施赤字預算的能力,而且全部的債務都是以新台幣發行,中央銀行也是新台幣唯一的供應商。未來,當選舉的時候,候選人又開始互相指責「債留子孫」、「每位民眾負債XX萬!」的時候,你可能可以一笑置之。你對「全民就業保障」的概念覺得怎麼樣?跟大家聊聊。
本集節目就是我們2020年的最後一集了。在過去這一年當中,每週三篇不間斷,總共累積了155 集。同時收聽人次也超過30萬人次。穩定收聽的聽眾大約落在3000–4000。偶爾我到銀行去上課的時候,會有理專或同仁跑來相認,「我有聽你的節目ㄟ!」這應該就是我製作節目過程中最開心的事。
當然還是會遇到朋友詢問說:「為什麼當時會開始做Podcast? 」我先前講過,因為我對未來的趨勢有一些想法,譬如說,我覺得「耳朵經濟」會發燒。但是如果我只是當個旁觀者,或許除了找些股票來放以外,大概很難掌握其他的機會。因為親身參與的感覺是不同的。我印象中2019年得到app跨年演講中,羅胖羅振宇說了一個詞,讓我印象深刻,他說「躬身入局」。什麼是「躬身入局」,不是置身事外,指點江山,而是躬身入局,把自己放進去,把自己變成解決問題的關鍵變量。耳朵經濟會發燒,但這與你無關與聽眾無關。但如果我做節目就是在為各位提供一個產品,那麼我這個產品是為什麼而存在呢?是想解決什麼問題呢?
這個問題的來源,其實是來自於越來越激化的金融業者與消費者間的衝突。不得不說,金融商品並不像一瓶可樂,可以明確的交付。也不像你住一間飯店,設施配備都是顯而易見的。金融商品本身就是抽象的,加上他天生的複雜性,很容易產生資訊不對稱的狀況。這主要的原因還是來自於我們過去在理財教育的薄弱,我們都學了數學、歷史,但就在我們身邊的,每天在使用的「錢」,該怎麼使用?卻沒有講。更不用說理解金融環境,了解金融商品,我的節目,其實就是為了縮小這個金融業者與消費者間的鴻溝而存在的。當然這樣講可能有些托大了,講大話。不過這跟我的工作有關,銀行的同仁可以有一個管道補充金融知識,客戶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識,彼此認知的差距就縮小了,溝通成本就降低了。這個是我做節目的一個長遠的理想。
我們都常聽說,人不理財,財不理你。但其實你應該知道,財經就像日常,是你的三餐,套句國語課本裡的話你「想逃躲,也逃躲不了」。所以這句話應該改成,人不理財,財會「料理」你。我們會為了小孩「不要輸在起跑點上」,要他們補習,學習各種才藝,但我們不會認為我們應該在更年輕的時候就正確的理解金錢,在我們自己更年輕還有穩定的收入的時候,就了解如何在投資市場中安全的輸錢。因為學會了如何輸,我們的投資才有可能贏。這件事情其實應該知道的越早越好。我很高興我的聽眾當中,34歲以下佔了57%,這代表年輕世代更願意為自己的投資負責。
從另一個角度想,我做這個節目,也是受了黑天鵝作者塔雷伯的啟發,我們所有的人都守著一個工作,雖然每天罵,每天念,但還是默默的祈禱能安全地做到退休。事實上我們的工作正讓我們陷於極度脆弱的狀態, 這是很多人中年失業後很難再站起來的原因。我希望透過這個節目能逐漸長出另一個「反脆弱」的可能性。就好像是九頭蛇一樣,每次被砍掉一個頭,就會再長出兩個頭來。
接下來,我聊聊做節目的收穫好了。先談談金錢上的收益。這個數字很驚人喔!是驚人的「零元」啊!哎,完全沒賺到錢。不過,我其他的收穫到是滿滿的,舉例來說,今年的開箱文就開了16本新書,如果再加上我為了做節目查資料的書,今年真的是讀了不少書。但讀書也是每年都有讀啊,但這次讀書有點不一樣。因為節目的需要,我要把書裡的精華萃取出來,然後再做成節目講給大家聽,這跟自己關起門來讀書感覺還是很不同,收穫更多。
另一個收穫則是,節目製作的過程當中,讓我找到很多我工作上講課的時候可以用的題材。很多時候我們對理專講課,講來講去講產品都是千篇一率,很難有新意。然而後來發現其實是自己的學習不夠,沒有觸類旁通,從其他的角度來解釋相同的一件事。就好像我們說「重要的事情要講三次」,但這個講三次的意思是要從不同的資訊源提供相同的資訊。如果是用「講三次講三次講三次」是沒有效果的。你出門前交代老公要買醬油回家,講三次也沒用。但如果中間又會收到一封簡訊提醒,然後中午打開便當盒的時候,還有一張紙條,而且便當菜沒有醬油,那麼大概被記住的機率就高很多。我現在也期許我上課時能從三個不同的角度來討論同一個概念,這樣一個資訊被完整傳達的可能性就會更高。
回過頭來,我最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究竟聽眾,也就是你們,聽完每一集節目之後,然後怎麼了?畢竟我們的節目就不是那種「30歲買ETF讓你賺400萬」或是「找飆股」這種很工具性的,指向性很清楚的節目,只要你照著做,你就會怎樣怎樣。我好像很難回答你們聽完節目以後,到底會怎樣?關於這件事,在最近我在翻一些家裡舊書的時候,我得到一些想法,當時我在那些書上也畫了記號,做了筆記,然後現在看,我就覺得當時還是沒看懂那本書。現在我有了不同的想法。也就是說,這個節目大概很難讓你立刻馬上怎樣,但若干時間之後,如果有機會你再重新聽到節目,隨著你對財經的認識加深,你可能會聽出不同收穫。
最後,一個禮拜做三集節目壓力真是大得不得了。有時候節目上架的前一天早上起床都還不知道題目要講什麼?尤其前幾個月更是痛苦不堪,如果不是今年疫情,上半年我的課幾乎都被取消了,大概這個節目也活不到今天。因此明年第二季的節目,我會將節目的時間調整為每週一以及週四,每週兩集。以便我有更多時間去搜集更多的資料,我希望能夠在明年能長出更好的內容出來。非常感謝今年有很多出版社贊助了書給我開箱,還有一些網路媒體希望同意他們轉載我的文章,也去上了陳斐娟阿娟的節目,還有收到很多祝福,非常感謝。然後本週五是2021年的元旦,我也會休息一天,2021第二季的節目,會在一月四日上線,歡迎繼續收聽囉。只要在Google搜尋:比爾的財經廚房,臉書也是一樣,就可以找到可以跟我留言互動方式囉。我們明年見~
比特幣的價格最近又再度突破歷史新高,至於這個歷史新高是多少?我就不特別說了,免得文章剛寫完馬上就過時了,誰知道若干時間後他到底價格會到多少呢?然而價格不論到多少,有一個問題會隨著有越來越多投資人的參與,以及國際間對數字貨幣的監管規範越來越明確,而逐漸地浮上檯面。那就是交易比特幣到底要不要繳稅?如果要繳稅,又該怎麼繳呢?在網路討論區上,有網友說要計入「海外所得」,特別說明,這個部分說法是錯誤的。那麼如果不屬「海外所得」最低稅負的範圍,那麼國稅局目前對相關課稅的見解是如何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首先,類似比特幣這類的「數字貨幣」,的官方用語是什麼呢?數字貨幣在台灣常見的名稱有數位代幣、數位貨幣、虛擬貨幣或虛擬通貨等,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在108年7月3日以(金管證發字第1080321164號釋令)函令,明定具有證券性質的虛擬通貨之要件。換句話說,台灣官方之正式用語訂定為「虛擬通貨」,因此接下來我們也將以「虛擬通貨」來描述比特幣之類的「數字貨幣」。
由於官方在定義上,將虛擬通貨劃分為三大類,包含支付工具、數位商品與證券型,目前只有證券型代幣(STO)有主管機關也就是金管會。支付工具、數位商品兩種則未定案。
假設你跟我一樣只是一個買比特幣的「韭菜」,那麼,買賣比特幣究竟該依據上面所說的三大類的哪一類來課稅呢?依據中央銀行法第13條規定:「中華民國貨幣,由本行發行之。」因此央行認為虛擬通貨在我國境內不具法償效力,充其量只是加密資產,而非貨幣。目前世界各國對於此類虛擬通貨,日本、歐盟歸類為支付工具;新加坡則定義為數位商品(勞務)。目前看國稅局的說法,比較偏向我國是將虛擬通貨認定為「支付工具」。
如果是支付工具,那麼在營業稅的部分,若向我國境內無固定營業場所之事業購買被認定為支付工具之虛擬通貨,不在營業稅課徵範圍。我換個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說法,我去便利超商買的麥香紅茶,屬於營業稅課徵範圍,因此超商開給我的發票,售價當中已經包含了營業稅。由於營業稅只針對「境內銷售商品或勞務」,買賣支付工具就像是美金換匯新台幣,買賣美金即使達到8萬元以上,國稅局也不會比照營業稅規定:每月銷售貨物8萬元或勞務4萬元以上、要求民眾登記稅籍,因為交易的是媒介而非貨物或勞務。長期而言,虛擬通貨可能維持免課營業稅。
至於個人所得稅的部分,針對虛擬通貨買賣人,則會課徵所得稅,因台灣的虛擬通貨交易所採實名制,國稅局在查核案件時會要求平台商提供單一自然人或法人全年度交易資訊,計算其所得並課稅。但特別說明,目前平台商並未主動彙整所有交易人年度交易資訊給國稅局。(現在這條魚還太小了,不值得國稅局花時間)
至於這個所得稅如何計算呢?如同剛剛舉的買賣美元的案例,如果買賣過程中有匯兌交易所得,將視為「財產交易所得」類型課徵所得稅。財產交易所得,應以出售時之成交價額減除取得成本及相關費用後之餘額為所得額;如有匯兌損失,得自當年度財產交易所得中扣除,當年度無財產交易所得可資扣除,或扣除不足者,得自以後3年度之財產交易所得扣除。
我們可以參考國稅局針對外匯課稅的實例說明:王先生在106年間以新台幣1,500萬元向銀行兌購美金辦理定期存款,於107年間到期將美金本息全數結售換回新台幣1,575萬元,增加了75萬元(1,575萬元-1,500萬元)這其中,屬於定期存款利息收入30萬元,銀行依法辦理扣繳申報,王先生也併入當年度各類所得辦理107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另外45萬元則屬於美金買賣匯差產生之匯兌利得,王先生誤以為不用申報,經稽徵機關以漏報該筆所得而補稅處罰。
由於各種Defi或交易所發行的「XX寶」,雖然形式上很像存款,可以領利息,但並非屬於稅法中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的範圍,因此如果有「利息」,並沒有27 萬元的扣除額。
另外,財政部目前已針對虛擬通貨平台商課徵營業稅、所得稅。平台商指的就是提供交易網站、平台,撮合比特幣或其他虛擬通貨買賣行為,只要買賣雙方有一方在我國境內,就屬於在我國境內銷售勞務(主要講的就是交易手續費),全數的手續費與服務費都要報繳5%營業稅。在台灣主流的交易所包含了MAX交易所、幣託BitoPro、ACE王牌交易所。這裡特別要做個防詐騙宣導,如果有小哥哥或小姊姊在網路或社群軟體上跟你聊天,招攬你跟著他交易比特幣,十之十,不是十之八九,都是詐騙。先讓你好像賺到錢,之後再以國稅局查稅為由,要你匯入稅款後才能出金,千萬不要相信。平台商的所得稅部分也是同樣道理,買賣人有一方在台灣、其平台服務費就屬於我國來源收入,依法減除各項成本費用、損失後應課徵營利事業所得稅20%。
至於礦工部分,比照個人交易方式,只要虛擬通貨被認定為支付工具,免課營業稅也不用登記稅籍,只要申報賣出虛擬通貨的所得即可。
最後,我迅速補充一下證券型與數位商品虛擬通貨的定義:證券型虛擬通貨(STO),按照金管會的函令,是指具有證券性質的虛擬通貨,運用密碼學及分散式帳本技術或其他類似技術,透過數位方式儲存、交換或移轉的價值,同時具有市場流通性。這類虛擬通貨,未來會比照證券交易課稅。證交稅稅率千分之一。證所稅目前停徵。
而數位商品虛擬通貨,則以換取發行人之商品或服務目的,性質很類似禮券,但是經濟部依據消保法發布的「零售業等商品(服務)禮券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規定,零售業者若發行禮券,其款項必須先辦理履約保證,因此官方態度可能不會將數位商品虛擬通貨當作禮券。交易者如果是自然人,且非經常買賣虛擬通貨,同樣屬於財產交易所得,或一時貿易所得。
總結一下,網路社群上很多有心人恐嚇投資人說,在交易所交易比特幣,未來會被國稅局查稅,(這當然是有可能),因此鼓吹透過場外交易,也就是類似「面交」的概念購買比特幣。這其實是非常高風險的行為,甚至可能涉及洗錢防制法,不論買幣或是賣幣,都還是找有信譽的交易所比較安全。你的比特幣部位獲利了嗎?你開始擔心所得稅的問題了嗎?恭喜你,跟大家聊聊。
全球股市今年上演驚異奇航,包含台股在內,都處於明顯的上升趨勢當中,偶而在討論區中會有網友開玩笑說「不想努力了,幾天就賺到了一個月的薪水」。而且現在還是有一大堆的理由可以告訴我們「音樂還沒停」,可以繼續的在舞會中跳舞。可惜這個趨勢遲早會結束,掉頭往另一個方向。在趨勢反轉的時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趨勢會反轉呢?當然我們知道當基本面出現改變的時候,趨勢可能隨之改變。即使效率市場假說告訴我們市場價格會反應所有已知的訊息,也無法抹去市場價格可能失靈的事實。換句話說,市場價格可能並未充分反映該有的資訊。舉例來說,當我們觀察到美國的非農就業人口數字上升,這是一個利多的資訊,而且我們還預期數字會持續好轉,這是否代表市場的價格已經反映了相關的利多?或許不盡然。那麼如果方向相反呢?是否代表股票市場的跌勢還沒結束?現在的市場或許並不存在反轉的訊號,但是今天我們「超前部署」一下,一起來想想。
為了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釐清到底「市場」是什麼?其實,市場的內部核心就是一小群專業人士,他們時刻觀察每天的新聞事件與價格間的細微變化,而市場上大部分的小幅波動,都是這一小群人在很短的時間內交易所造成的結果。拉斯 特維德在《金融心理學》就曾經提過兩位股票交易商,炒作北太平洋公司股票的事件。事件發生在1901年的紐約證券交易所。有兩位交易員分別在紐約交易所與倫敦交易所買入北太平洋公司(之後我們簡稱他為北大)的股票,由於收購的力道明顯,造成了市場上放空北大的交易員無法適時回補,一股「軋空」的行情便引爆了。三天後,放空者急於回補,恐慌全面爆發,一小時之後北大的股價就已經漲了三倍。中午時間,北大漲了6倍。由於北大的波動,為了回補保證金需求,放空者必須賣掉他們其他的持股,這導致市場大崩盤。又隔了一天,紐約證交所一如往常的開盤,大盤很快地收復失土,好像沒有發生什麼事。
這種由於市場一小群人多空激戰,所導致的市場波動,只是一種「零星衝突」,只要這一小群人的多方或是空方被清除出場,市場就會回復正常。在這個過程中,市場中的其他參與者,包含長期投資人、退休基金、共同基金等並沒有任何行動,除非價格可能出現明顯的長期變化趨勢。在加密貨幣市場中,投資人稱這些人為「巨鯨」,很大的鯨魚,我很喜歡這個形容詞,很生動。當巨鯨被驚動的時候,這就不是零星衝突了,而是一場大戰。
當市場的巨鯨試圖在市場拋售時,他們需要足夠消息掩護,因此必定是在市況還不錯的時候就開始賣出。這個賣出的舉動,依舊可能會造成市場很大的波動。散戶可能會認為是一個好買點,可以趁機撿便宜。專業投資人也可能利用這波重新上漲的機會找到賣出的時機。總之,市場會出現上上下下幾次的波動,但如果退後一點看價格走勢的話,則可能發現,他跟之前多頭的時期,已經有些不同。因此,這裡強調的是,市場大額資金的出場以及拋售並不是市場趨勢反轉的主因,通常是要等到散戶也開始拋售的時候,趨勢才會真正的反轉。因此,市場趨勢反轉的主要特色就是「出貨」或是「進貨」。
然而我們要如何辨識出貨的過程呢?
我們只能夠依賴一些指標來解讀,指標主要分為兩種類型:趨勢指標(trend indicator)和反向指標(contrary indicator)。也就是說,指標可以幫助我們識別行情走勢的方向性,辨識行情走勢的潛在變化。
然而每種指標都有缺點,當趨勢發生變化時,通常需要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趨勢指標才會顯現出來。譬如說,均線開始下彎,或是趨勢線被跌破。另外一種常用的趨勢指標是,騰落線(ADL)。顯示有多少隻股票在上漲,同時又有多少隻股票在下跌。在多頭開始的時候,湧入市場的資金規模巨大,以至於所有股票都會漲。然後,過了一段時間,進入市場的資金開始減少,但上漲的股票數量依舊不少。然後,又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市場的資金進一步減少,於是只剩下一小部分股票繼續上漲。騰落指標可以反映這些現象。
而反向指標的信號則出現得比較早。對多數小投資者來說,趨勢指標的效果比較好,風險也比較低。對大型機構的巨鯨來說,反向指標是唯一選擇,因為一旦他們決定買入,他們的買入規模就會大到足以推動市場上漲。這類的反向指標,我們先前也談過例如:AAII的散戶情緒指標。
然而即便是最好的指標,也會出錯。指標能夠提供給我們的是可能性,而非確定性。舉例來說,如果一個指標如果發出看多的信號,可能有七成的機會,股票可能會上漲;但另外三成的情況,股票可能會下跌。沒有哪個指標會一直管用。伯納德·巴魯克說過:「不要試圖在底部買進,在最高點賣出。沒有誰能做到這一點,除非是騙子。」
當然,最基本的趨勢指標就是目前的價格走勢。如果市場處於上升趨勢,它就是在漲。如果只是一昧的堅持認為市場「太貴了」,或是「指標已經顯示超買了」,其實沒什麼意義。就以現在的美股市場為例好了,現在就處於超買區,處於超買狀態的市場可能隨時會反轉,但是,在真正反轉發生之前,千萬不要堅持認為它一定會反轉。就好像我們應該都聽說過的:「別跟行情作對。」如果當前的趨勢向上,那你最好認為它還會繼續往上漲。如果當前的趨勢向下,那麽最好認為它還會繼續往下跌。趨勢是你的朋友。晚一點認出它也沒關係,比完全錯過它要好得多。
最後,我還是想聊一下新聞,千萬別看新聞做股票。把新聞當成指標用的投資人實在太多了,但新聞一點用都沒有,它根本不是一個指標。這主要的原因還是新聞是以收視率為主要考量,當事件有足夠的關注需求時它才會成為頭條,然後新聞才會關注,不管爆出來的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而一般投資人極少定期追蹤自己的投資組合,只有當經濟事件上了頭條新聞的時候,才去趕緊打開電腦查看。但是,這個時候很可能市場早就已經對這些利多和利空做出反應了。
「市場預期未來,而新聞誇大事實。」只有在牛市或熊市的最後階段,新聞才可能影響市場。此時,鋪天蓋地的好消息或壞消息,會促使缺乏經驗的投資人進行最後一輪恐慌性買入或賣出。針對新聞對經濟事件的看法,你是如何來解讀的?跟大家聊聊。
About